94岁的投资智慧:买最差股票 有足够耐心(转载)
(2011-05-17 16:23:09)
标签:
股票 |
分类: 策略应对 |
A股市场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在2007年呼风唤雨相比较而言,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占比迅速下降,公募基金的总规模占A股流通总市值的比例,从2008年最高超过40%,一路降至目前仅10%左右。其中和限售股流通后产业资本的规模占比大幅提升有直接关系。另外部分高位发行的公募基金在2008年的股灾中损失惨重,不复当年的盛况。有媒体统计发现,在成立时间超过3年的基金里,至少有22只基金一直亏损,亏损最多的基金甚至超过30%。
而今年以来除了高铁、水利、稀缺资源、化工等小部分板块,其他大部分股票都呈现下跌或盘整趋势,市场人气涣散,而基金的赚钱效应也并不明显,换言之,A股的市场投资主体逐步转向到以大小非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和中小散户手中,这仿佛又回到了2000年前的情景,而投资者也频频追逐华夏基金、泽熙等“强庄”的踪迹,而不是从价值的角度去进行投资,不得不让人感叹,价值投资还没有未来。
目光太短总是让人迷失。笔者想举一个例子,就是连巴菲特也敬仰的一位94岁的投资人WalterSchloss,1956年自立门户后,将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盘,专门为自己理财)年复合收益率16%,他的投资逻辑非常简单,最喜欢看“表现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标的后买入一些(股价较账面价值有折价,债务少最好没有,管理层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后让上市公司将财务报表邮寄到自家信箱,待价格达到合适水平后卖出。Walter很少去公司调研,他更在乎公司的分红,因为这意味着公司管理层对股东的态度。
Walter说,很多投资者本不该来到“华尔街”,因为他们内心只有贪婪,却没有最够的耐心。价值投资的未来依然非常光明,只是我们要确信手中的股票是优质的资产,而且目前市场给出的价格并不算高,同样不要用短期的收益来评估投资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