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风光半苏州
半苏桥,宋元丰年间(1078—1086)建。北宋诗人苏轼曾来此游览,见其涝水环流,芰荷秀发,以其境半于苏州,故取名“半苏桥”。----《吉安县志》
我们今天叫作小桥的地方,就是县志上说的“半苏桥”。桥边有巷,曰“半苏巷”。
写半苏桥的念头,往少了说,当有四、五年了。那时,小桥刚刚拆了重建,主其事者于建筑工地入口处悬挂着一块广告牌,上面的主题,就是县志上说的半苏桥故事,并配以三维图画,渲染重建后的效果---长虹卧波,风举夏荷,桥边筑亭,民歌且乐。
一年后,桥建好了,厚实而古朴。上下班走了一年多的弯路,一年多的泥泞路,也积了一年多的不快,在宽坦的桥面上一走,全散了。一面走,一面想,这半苏桥一建,后河改造终于要有个了结了----那三维图画早在我心里扎了根。
“涝水环流,芰荷秀发”。我常常在心中想象,苏子当年看到的古吉安,是一幅怎样的美景画图呢?“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荫雨洗春”,古庐陵有幸,留下苏大学士的匆匆屐履;“此地风光半苏州”,后河有幸,得苏大学士锦心秀口,字字珠玑。故园有此好湖山,一诗足壮后人怀!对此好河山,又怎能不高歌畅饮,眉笑颜开呢?
世间事,常常是祸福相伴相生,结着对子来的。有一美事,就必结伴着给你一丑;有一幸事,就结伴着给你一点不畅快。后河的改造,似乎就应了验。
桥建好了,可这后河的河面,突然间窄了许多。问正在河边填土施工的民工,你们怎么把河填掉了?上头管事的交代了图纸,我们只能照做,打工的,管不得这么多闲事。是了,再看看对岸,都一样。两边河堤合一起,往中间起码挤了有七、八上十米宽!后河瘦身变脸了!
怎么是这样呢?没水的地方想方设法开挖人工湖,造人工景,天生一条好后河,山水绝佳之地,怎么倒想着填河造地呢?我们就缺这么点地么?
后河最窄处,成一道排水沟了!
天天打后河边过,看得久了,也慢慢习惯了,哎,就当后河原本就是这么宽吧!毕竟它还是改造了嘛。心里又开始生出了新的希望---照今天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用不了多久,哪天政府就有了钱了,把后河两边的居民妥善安置好,再把旧房子拆迁掉,空出一大片地来,种上名花碧草,让后河两岸杂花生树,柳丝拂堤,水面再植以红莲绿苕,我们的后河不就可以水泛清波,涝水环流,芰荷秀发吗?东坡先生“此地风光半苏州”的赞誉也就有了着落了。
一个人,在一个城市里居住久了,对这个城市的生态和扮相,谁心里会没有一点期盼呢?这几十年,吉安城在城建布局上一直就逼仄局促,市民少有休闲地,若空出一个后河走廊,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大善举!老百姓该有多高兴!不信,你逢节假日到城北去,看看白鹭洲公园、滨江公园,那草地上撒欢的孩子,天上飞翔的风筝,绿荫下太极的老人,柳树边依依不舍的恋人……
一段苏堤,让杭州人记着东坡大学士的为政之德,记了一千年。一个西湖,让一个城市成为天堂,美仑美奂,又何此千年!倘要说西湖的阔大浩淼,雍容丰润,我们吉安的后河比不得,那比比扬州的瘦西湖又如何呢?“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瘦西湖是美的,美在纤秀,俊俏,象一枚玉如意,温润蕴籍,摆在扬州城里,摆在诗词歌赋里。可就那一湾碧水,二十四桥明月,是人家扬州人一千多年用心呵护出来,用笔润色出来的。
生在吉安城,长在后河边,大家都盼望着有一条美丽的后河,都盼望着有一条能称得上我们这个城市的眼睛的后河!在你欢乐时,手牵着温暖的手,来这里看春天的柳,看夏天的荷;在你忧伤时,来这里倾诉,把满腹心思,告诉月光,告诉淙淙的水流。
前些年,有地方媒体开展了一次为后河征集新名称的活动,呼声最高的当属“半苏河”---此地风光半苏州,可今天的后河啊!要当得起这个名头,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呢?
二00八年春三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