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评价电影《后会无期》?

(2014-08-07 14:58:55)
标签:

娱乐


韩寒肯定是比较满意自己这部片子的,因为这电影就是他文章的样子,有佳句无佳章,充满了雄性荷尔蒙、充满了文字上的小机灵,也充满了飘忽不定和一声叹息。胜在世界观的高明,并不愧对韩粉,也并不值得吹捧。

情绪
显然韩寒是不太会讲故事的。他了不起的是对于气氛和情绪的控制。作为一部公路片,《后会无期》的故事缺乏内在张力,起承转合大大拉拉,逻辑性差,大量的段子一方面让观众发笑和唏嘘,但同时也让影片的表达变得颇为刻意和失衡。

金句写到,“虽然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韩寒还是没有放弃在讲道理。他讲的是人生的无常、打击中的继续、妥协中的坚持。咦,似乎说是坚持中的妥协更好。毕竟从浩汉和江河最后从东边到了西边,他们坚持下来——靠的是不断地妥协和顺应方才得以坚持下来。

整个片子,多次采用航拍拍摄在公路上驰行的、唯一的、载着主人公们的车子。这是我全篇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有人说这么拍很无聊,有人反驳说为了表现孤单,接着有人说,不止是孤单,孤独更合适。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是绝望,这是真正的人生的常态。而且在我看来这种绝望贯穿始终:从想要改变家乡的贫穷却被迫失去家乡,从炸掉自家的房子却牵连兄弟们的房子也付之一炬,从发现心上人是同父异母的妹妹而且父亲还欺骗了自己,从刚推心置腹信任一个人这个人立马就背叛了自己,从用锅盖一把断了温水里即将跳出来的青蛙的生路,我感知到韩寒要说的那种毅然的绝望。

绝望意味着有生命死去。但是为什么汽车还在继续前行?哀莫大于心死。人生在世,往往并不仅为自己活——人们还有责任、爱人,以及未绝的依恋和不舍。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向前继续行驶。绝望久了,也就变成淡泊和平和。大隐隐于市,亦有此意。

演员与角色
为什么大家都说这部片子的“碎”?我想这一点在演员方面也体现得很明显。整体上,《后会无期》中女演员的演出都颇有光彩,陈乔恩洒脱,王珞丹自然,袁泉有力。可惜单薄,扁平。

冯绍峰发挥不是很稳定,他还是更适合走内心戏,后半部分他性格发生转变后的表演才饱满起来,前半段在酒店的桥段等,处理得有些夸张,不知道韩寒是不是有意制造荒诞的效果,但是从成品来看,并不荒诞,反而有点不伦不类。陈柏霖在酒店的时候表演相对有些层次,之后的人物性格变化更多地被藏起来了,不得不说他的台词实在有点让人出戏 = = 。顺带提一下王大锤,虽然只有一场戏,但是他水端得很稳,不晃荡不泼洒,印象深刻。

应该说,就演员自身,他们在表演上并没有拉后腿,但是韩寒终究是写字的,不是搞电影的。隔行如隔山,整个片子演员的问题在于角色与角色之间的联系异常疏松。胡生、苏米、阿吕、周沫、莺莺这些人大都参与到了故事中,但是却都是只和江河、浩汉中的一人有单线的联系,本来该是三兄弟,胡生还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明白韩寒是在追求清淡和真切的气息,他甚至加入了“天意”的成分——你不知道谁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浓黑的宿命味儿。但是这样处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全片故事性和戏剧冲突。能给人感触,而难以感动和震撼。

狂欢
《后会无期》是一定可以拿到骄人的票房成绩的。因为在当今中国,有非常多的人在精神上非常依赖韩寒——在这一部分人心中,韩寒就是当年在大众视线上热血的、桀骜的、隐秘的、理想的自己。

颇有些无奈,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不管是郭敬明,还是别的明星,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好奇心的满足,而不是对影视作品本身的欣赏,这是一种哈哈镜式的身份认同的寻求。

哈哈镜我对于“粉丝电影”这个现象的一个比喻和看待。哈哈镜作为一个镜面,但并不反映合乎观看主体本身的影像,这哈哈镜也同时在定义被看者和看者:我们在看韩寒,韩寒也在看我们;我们在看《后会无期》,我们说到底想看到的是我们自己。而且最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看到的自己,未必就是实在的、客观的、真切的,人们的大脑和情感往往会制造出一些幻觉,说直白点,这是一种镇定剂式的精神药品。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小时代》的粉丝,还是《后会无期》的粉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焦虑。越狂热越焦虑。

“奇观”(spectacle)被认为是现代大众娱乐文化中反知识维度的结果。根据乔纳森·科拉瑞(Jonathan Crary)的学说,景观不是“主要关于观看形象的,而是关于主体如何在一个普遍存在的机动和流通的世界中被个体化、静止化和孤立化。啖·施拉特(Don Slater)从另一方面区分奇观和视觉:“奇观不仅是可见的,它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更庞杂、更惊人、更广大。”

融合这两种观察,我们会发现现代奇观的辩证结构,其过剩与压倒性的刺激把观众封闭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状态中,使观众感到伟岸和脆弱的并存,塑造一种掌控欲的同时,也消极接受自身无力的主体。


把这两段话结合我国目前电影市场的语境,以及《小时代》《后会无期》这两部电影的媒体反应来看,再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在当代中国,有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人群)正在迫切的寻求精神寄托,他们一方面在失去对自己精神领域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加强对于自己精神领域的控制,从而变得脆弱易燃,焦虑疲乏。那是一种隐而不发的、微妙的无助感。观众(粉丝)在观看的同时与电影“相互参照”。


所以,无论韩寒拍什么,无论《后会无期》成色究竟如何,人流依然会如潮水涌向影院,人们迫不及待地祈求安慰。

看《后会无期》的时候,我被里面的一首歌深深打动。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

 I asked my mother, 我问妈妈,    

"What will I be?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Will I be pretty? 会漂亮吗?  

 
Will I be rich?" 会富有吗?”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对我说: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强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顺其自然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