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繁塔原身考论

开封繁塔原身考论
杨庆化
摘
关键词:佛塔类型;地宫瘗藏;民谚俗语;繁塔原身
引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繁塔,是开封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筑物,千年沧桑,历尽劫难。如果繁塔能够开口讲话,它会告诉我们多少秘密啊。现在,人们望着它那奇异的身躯感慨良多甚至陷入迷惑。其实,繁塔本身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事情,比如,它的原形、身高等等。但现存繁塔的特殊形状,是不在中国佛塔之谱的。
一、今塔并非佛塔形
开封繁塔的奇怪身姿在中国塔林之中独一无二,佛塔没有这样的,它不属于任何一种佛塔的结构样式。
中国本无塔,自东汉时佛教由佛国印度传入中国,作为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佛塔亦随之而来。中国的能工巧匠很快将印度原来简单的覆缽式佛塔与中国传统精巧的楼阁相结合,创造出了最具汉文化特点的楼阁式佛塔。随后,这个外来文化又逐渐与中国各地域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派生出不同样式的佛塔。学术界在对中国现存的3000余座古塔进行长期研究后,总结中国佛塔主要有6大类型(见图1)。
覆缽式塔: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流行元代以后。
楼阁式塔:在古塔中历史最久、最高大、数量最多,是汉民族特有的建筑样式。
密檐式塔: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是地位、数量仅次于楼阁式塔但不能登临的汉式塔。
单层塔:是覆缽式塔与中国传统亭阁建筑结合而成,有的上加小阁,又称“亭阁式塔”。
藏式塔:由覆缽式塔演变而来,西藏的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故又称“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基本特征是,高大的方形基座上有一大四小的5座塔。基座上有门可通行人的即为“过街塔”。
还有少见的花塔、九顶塔、高台式列塔等。

图1
(选自知乎《中国的佛塔有几种类型》)
由图1可知,所有佛塔的上部,都要层层递进收拢,呈现出圆锥形或多棱锥形,美观又便于排水。开封繁塔,每层以5%的缩进率向上延伸,然而三层楼阁式塔身之上,突兀一个宽大的六方形平台,中间一座比例较小的小塔,这种样式,不属于中国佛塔的任何一种类型。开封前辈文博专家熊伯履、井鸿钧指出:“繁塔下部三层可登,顶端建有实心小塔,这种形状既不同于我国每层可登的一般砖塔和木塔,也不同于完全实心的喇嘛塔,更不同于累石为台上建多座小塔的金刚宝座塔。由于它的形状特殊,引起人们许多疑问。”〔1〕第三节
建于北宋汴京天清寺的兴慈塔(俗称繁塔),自然是佛塔。它建于汉文化发源地中原腹地的开封,其3层楼阁式塔身就是标准的汉文化符号。所以,繁塔不可能是别的塔型、特别是其他民族地区塔型的变异,根据它客观存在的主体,文物、学术界,包括日本村田治郎《支那的佛塔》等外国专著,公认它是汉民族“楼阁式砖塔”的遗存:繁塔“平面呈六角形,为楼阁式砖塔……据文献记载原为九层,‘明初拆毁,止遗三层’。”〔2〕开封市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等布施碑碑文中有“窃以繁台真境,大国名蓝,六洞灵仙,曾留胜迹,九层宝塔,近立崇基”的记〔3〕三“九层宝塔,近立崇基”是关键的一句,所言为奠基不久的建塔既定方案,这座9层佛塔最终建成了吗?
二、九层佛塔立汴京
北宋开宝七年(974)四月八日佛祖诞辰,汴京天清寺举行“浴佛法会”,高僧宣布:定光佛舍利已经迎至本寺,要建一座佛塔收藏镇寺之宝。得知此信,四方信众的拥跃捐献就开始了,兴建繁塔的工程也就此拉开序幕。
天清寺虽为汴京四大名寺之一,但它是前朝皇帝柴荣修建并以其诞辰日命名的皇家寺院,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对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来说自然有些尴尬,所以北宋政府对于繁塔的修建没有出钱。但天清寺闻名天下,佛塔修建得到了全国民间的广泛支持,它完全是靠民间的资金和物料修建而成的。上自文官武将,下至各行各业的百姓,都有捐献。不仅有捐金、捐银、捐钱的,还有捐砖、石灰、车、牛、当粘合剂用的粳米,甚至还有衣物、食醋、蔬菜等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繁塔现存北宋石刻197方,清代仅两方,其中捐施额石155方,布施碑17方。〔3〕前言
第一,繁塔石刻布施碑中,有许守钦等施财题记,碑文曰:“维那许守钦、杜守荣化到第六级助缘会人:王审恭、吴晖……”〔3〕三(见图2)维那旧称“说众”“寺护”,为管理僧众庶务的佛教僧职。修繁塔并非一级一化缘,财力、物力充足时会连修几级,由于繁塔中上部记载层级的碑刻已不可见,此仅存碑刻说明,当时繁塔已经修建“到第六级”,这是证实繁塔原身的文物铁证之一。
为什么碑刻文物是铁证?因为碑刻是在确凿事实的基础上正重拟文、精心雕刻而成,准确无误,一向有修正、补充历史的作用。而文献之误不鲜见,如《汴京遗迹志》记木工喻浩造塔高360尺(宋尺),同书记铁塔也是360尺,两者必有一错。喻浩造木塔高360尺,多种史籍有记,人所共知,现又有铁塔实高为证,自然是记铁塔时写成木塔尺寸了。所以,文献需要甄别使用,文物则是铁证、死证。
图2
(选自《开封繁塔石刻》)
第二,宋代禅宗、佛教史家志磐所著佛教通史《佛祖统纪》记载,大中祥符六年(1013)“五月……时京师天清寺兴慈塔,亦有舍利见相轮上。上曰:像教嘉祥生民之福也。”〔5〕卷44
第三,宋人亲自登塔的记载表现在诗歌上,诗人苏舜钦《和邻几登繁台塔》诗中说得很明白:“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衢。车马尽蝼蚁,大河乃污渠。跻攀及其颠,四顾万象无。”〔6〕卷311颠,指高而直立物体的顶部,“跻攀及其颠”,能登到塔顶的塔自然是楼阁式大塔。诗人以纪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了他登塔的观感,由诗句的描述可知,他登临的是已建成的高大繁塔。
以上是宋人亲历、亲见的珍贵记载,应确信无疑。而繁塔地宫碑刻的发现,成为证实繁塔原身的第二个文物铁证。
三、地宫碑刻道真情
1984年9月,在繁塔大修两年之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埋藏在第一层塔心室一米多深的繁塔地宫。覆盖地宫口的石板裂为两块,地宫内空无一物,显然地宫已经被盗。但石板上的刻字证实,它是记载着数百建塔僧众、多位施主和他们所捐宝物的塔铭!(见图3)碑文如下:
大宋开宝年,岁次甲戌,四月己卯朔八日,收藏定光佛舍利,比丘鸿彻有愿,亲下手造砖塔一座,高二百四十尺。当寺僧众四百余人,讲经律论僧五十余人,三纲知事,寺尚座僧归节,寺主僧守諲,都维那僧崇明,讲上生经僧蕴光书。
师弟僧方蕴,同修塔,门人义明、义忠同修塔。行者俗姓王义隐同修塔。行者施主具名如后:
水精瓶会首郑重人等,孙知柔、姚遇、许守素、刘进、刘远、张壹、赵超、王卿、郭彦铢;水精函施主刘知让,水精瓮子施主翟,金棺施主耿肇,男光远,女弟子刘氏与阖家共施;银棺施主等,王、赵、向、陈思义、李、张廷宝、范肇、常守谦妻俟氏、常家张氏、张霸妻于氏,兼施棺衣褥,舍利石匣;女九住,西川前楚州马步军都指挥使解昌远施棺。〔3〕四
图3
(选自《开封繁塔石刻》)
碑刻开头的“大宋开宝”“岁次甲戌”,即开宝七年(974),繁塔始建时间大白于天下,证实北宋王瓘《北道误刊志》关于开宝年间建兴慈塔的记载是可靠的。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瘗藏佛舍利由印度式的瓶、罐、塔、坛逐渐发展到汉化的天宫(塔顶),到唐代创造了体现中国墓葬传统的地宫,此后天宫、地宫并存。地宫是在建塔之始就造好了,但地宫里的东西却是塔建成之后放入的。因为地宫是存放佛舍利和众多宝物的神圣之地,只有佛塔落成才会慎重拟好塔铭刻于石上,将佛舍利和宝物放入地宫,虔诚地向佛祖祷告,盖上刻有塔铭的地宫口石板,“盖棺定论”!以下4点可以证明,繁塔地宫瘗藏是在塔建成之后进行的。
第一,佛塔不竣工就没有天宫,天宫瘗藏自然是在佛塔落成之际进行的。地宫出现之后,仍然要遵循佛门惯例,这也是对佛祖的尊敬。
第二,宋金名塔地宫瘗藏皆在塔成之后。如浙江瑞安圣寿禅寺慧光塔,地宫瘗藏的时间是宋庆历三年(1043),从地宫出土的佛经上人们知道建塔时间是景佑元年(1034)至庆历三年(1043)。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建成,元丰元年(1078)地宫瘗藏。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其地宫出土的石函记载:“自唐代宗朝起寺建塔,至宋庆历五年(1045)重修,又至大金皇统元年(1141)再建宝塔一座,时正隆六年(1161)十月二十八日藏佛牙舍利塔铭。”〔7〕凌霄塔建成20年才进行地宫瘗藏!
第三,汴京开宝寺灵感塔(铁塔),始建于宋皇佑元年(1049)。开封地方志专家孙月娥、胡东乐在专著中记述:“熙宁五年(1072)十月,日本国僧侣成寻曾在开宝寺福胜院等处参观礼拜,他记述当时的情景说,原藏在灵感木塔下的佛舍利,现‘宿置’于‘一间小殿’中,说明新塔尚未建成——舍利是建塔前安放,还是建塔后安放?答案是后放。供奉佛舍利是佛教中的大事,塔落成之后,再举行一个隆重的佛舍利安放仪式,这才显示出供奉的庄严和虔诚,当初灵感木塔安放佛舍利时,就是由宋太宗御驾亲临的。”〔8〕贰
第四,繁塔地宫,盗贼掘开,我们再开,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地宫瘗藏在塔建成之后。前已有述,宋代典籍有“京师天清寺兴慈塔,亦有舍利见相轮上”的记载,证明繁塔天宫、地宫并存,按照佛教传统,地宫和天宫一样,是在佛塔建成后才进行瘗藏的。
以上证实,只有“高二百四十尺”已完成,地宫碑刻才会出现这个数字。那么,9层高塔是怎么演变成如今模样的?
四、时乖运蹇甚凄凉
即使按笔者考证繁塔竣工费时30至33年,或者更久一些,那么繁塔在北宋也至少风光了百年以上!宋金之战没有波及繁塔,金元之战繁塔和寺院受到炮火重创,特别是在元代,高耸入云的繁塔没有躲过雷电的袭击,毁掉了两级。
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文学家曹伯启游繁台,写下《陪诸公登梁王吹台》诗,其中有句曰:“联镳沽酒上繁台,千古兴亡一回顾。百鸟喧啾塔半摧,荆榛掩映台前路。”〔9〕卷21
明代“削藩”不止一次,《明史》《明实录》《国榷》等文献均有记载,不容置疑,开封人俗称“铲王气”。明人所撰《如梦录》,据校注者、开封前辈地方史专家孔宪易依书中种种迹象考证认为,“此书可能为当时朱明宗室所作”〔11〕前言。周王宗室的亲历者在书中直接用了“周藩王气”
一词:“因周藩王气太盛,敕贬诸蒙化,即复取回。”〔11〕周藩纪第三
河南大学资深教授魏千志曾对繁塔进行过详细的考证和研究,他的结论被各界公认:“对各种有关资料的分析、综合,可以知道繁塔原为九级,元朝时被摧毁两级,尚余七级,明初又将残存的七级削去四级,最后只剩下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级了。”〔12〕
明代繁塔中空,后来的研究者也提供了不少佐证,田肖红、黄勇在专著中记述:“我们曾专门登塔,逐层观察,在三层的内壁,发现有严重的风化剥蚀现象,不少佛像已面目模糊,而且,有几块佛砖上有相当明显的水流冲刷印痕。留下如此入砖三分的水痕,当非短时可成,可以想见繁塔曾有长期敞口露天的历史。”〔13〕壹
那么繁塔是在什么时候封口并修上小塔了呢?开封地方史专家王瑞安在《千年繁塔重修记》(载1999年《开封文博》)中说得很清楚:“繁塔一层塔心室南门外东侧墙壁上,镶嵌一方清康熙八年(1669)《兼修国相寺记》碑,文称‘繁塔,国相寺之重建也,虽基址皆仍其旧,而梵刹栋宇悉属维新’。这是自明初以来所能见到的首次有关修塔的记载。清朝已无明代之禁忌,既然‘繁塔,国相寺之重建……悉属维新’,就不会让繁塔依然‘内空虚如天井’,把长期敞口的半截子塔封住,垒个小塔作顶,当是情理之中的。清咸丰五年(1855)刊行的清代周劼撰《瓶城山馆诗钞》中,对繁塔有‘塔尖晓日挂铜钲’的描述,与繁塔‘酷似编钟’现状相吻合。这说明,小塔至迟在清咸丰以前已经建上去了。”
开封流传着一则俗语:“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达繁塔腰。”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惊人的一致!
五、铁塔只达繁塔腰
高大的繁塔完整的矗立了300多年(见图4),这是千千万万古代开封人民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事实,经一代一代口传心记,形成民谚俗语,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记忆具有最旺盛、最永久的生命力。在一位文盲老人讲述的故事《繁塔为什么半截》中说:“开封人有句俗话说:‘铁塔一十三丈高,抵不住繁塔半截腰。’”〔14〕地方传说这是繁塔高于铁塔的又一文字版本。开封前辈作家、民俗学家陈雨门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流传于开封地区、具有开封地方特色的许多谚语和俗语,其中又有3个有关繁塔的文字版本:“龙亭没有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15〕谚语

图4
(开封龙亭公园东京城沙盘局部,顾问:周宝珠)
群众对开封的爱表达得多么热诚啊。1997~1998年修复西门城楼和两侧墙体时,300多万元资金全部是由社会各界力量陆续捐助完成的。2005年修复西南门至西南城角城墙段时,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市文物局倡议,多少家庭想方设法收集到一块块城墙老砖,通过各种方式送到施工现场!这些事人们记忆犹新。试想当年繁塔拆下的可不是一般的砖,那是一块块神态逼真、呼之欲出的佛像砖啊,而且,现繁塔3层内部塔心室、洞穴共8个空间的内壁也是佛像砖,那被拆除的4层中还有多少塔心室和洞穴?这些被拆下的数不清的佛像砖,肯定为佛寺庙院大量收藏保存,人民群众也会奉为至宝。开封人民和残破繁塔下的3寺僧众,谁不盼望着修复繁塔呢?清代繁塔封口修小塔时,少量用砖自然不难凑齐。
结语
那么,繁塔的原身高是多少呢?宋尺240尺,按北京历史博物馆馆藏宋代木尺,一尺为今0.329米〔16〕附录2
参考文献:
〔1〕熊伯履,井鸿钧.开封市胜迹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2〕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中国名胜词典河南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开封繁塔石刻.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4〕〔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5〕〔宋〕志磐.佛祖统纪.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
〔6〕〔宋〕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正定史源编委会.正定史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
〔8〕孙月娥,胡东乐.擎天巨柱:开封铁塔.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9〕〔清〕沈传义,黄舒昱. 祥符县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10〕〔明〕李濂. 汴京遗迹志. 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明〕无名氏.
〔12〕魏千志.繁塔春秋.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8(5).
〔13〕田肖红,黄勇.巍峨奇观:开封繁塔.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14〕李程远,杜绪昌.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地方卷开封民间故事集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5〕陈雨门.汴京四语.开封:开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9.
〔16〕张传玺,王朝中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原载2022年《开封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