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之母杜太后故里———正定临济
(2018-06-20 11:19:00)
标签:
历史文化 |
分类: 宋史研究 |
赵匡胤之母杜太后故里———正定临济
《正定风采》李荣新 曹源 曹慧卓
长期以来,关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之母杜太后故里存在着种种说法。我们为撰写地方志《走进古城正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找到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包括《宋史》、宋朝范镇的《东斋记事》以及元代苏天爵的《滋溪文稿》等),从而发现了历史真相———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之母杜太后故里为河北正定临济。
杜太后祖籍定州安喜,至杜太后时杜家已经在真定居住数代。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涿郡人氏,少时骁勇异常,擅长骑马、射箭,五代初赵弘殷落魄南行,因大雪被困于真定。从真定城东的官道投到临济杜家庄院,杜家为当地富户,杜父赏识赵弘殷,将其招赘在家,并为其谋求到真定赵王王镕麾下效力。赵弘殷后曾率五百骑兵援助后唐庄宗于河上,把后梁朱温的军队杀了个落花流水,为建立后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庄宗爱其英勇,留典禁军,驻守洛阳,于是举家迁往洛阳定居。
三年后,庄宗的哥哥明宗李嗣源登上皇帝宝座,改元天成。赵弘殷任驻京都骑兵飞捷指挥使。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三更时分(927 年3 月21 日),杜夫人在洛阳夹马营分娩,生下宋朝的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此前,杜夫人生育一子,不幸夭折。
杜太后的曾祖父杜蕴被追封为平原王,祖父杜琬被追封为西河王。二人死后均埋葬于真定临济的田野上。
《宋史》记载了赵匡胤之母杜太后不平凡的一生: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父爽,赠太师。母范氏,生五子三女,太后居长。既笄归于宣祖。治家严毅有礼法。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周显德中,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南阳郡太夫人。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年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太后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宪。葬安陵,神主祔享太庙。乾德二年,更谥昭宪,合祔安陵。(选自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年版《二十四史全译·宋史》P5619-5620)
(昭宪皇太后杜氏,总共兄弟姐妹8 人,上面有3 个哥哥,下面2 个弟弟、2 个妹妹。所有子女中行四,姐妹中最长。除了最大的二个哥哥在天成年间去世外,其他人都在入宋后得到厚养。)
此传记中杜太后为“定州安喜人”,实际上这是祖籍。至少在杜太后的曾祖父时代,杜家就已经离开了祖籍。在《宋史》关于其兄杜审琦的传记中明确记载杜家“世居常山,以积善闻。”
杜审琦,定州安喜人,昭宪皇太后之兄。太后昆仲五人,审琦最长,其次审玉,次审琼,次审肇,次审进。世居常山,以积善闻。审琦仕后唐,为义军指挥使,天成二年卒,年三十五,审玉前一年卒,年二十二。太祖开国,赠审琦左神武军大将军,以其子彦超为西京作坊使。彦超卒,赠左领军卫大将军。(选自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年版《二十四史全译·宋史》P9987)
但是以真定为治所的常山郡所辖区域极广,杜家究竟是在常山郡的哪一带呢?
宋朝范镇《东斋记事》记载了赵弘殷(赵匡胤称帝后为父上尊号为宣祖)自河朔落魄南行在杜家庄院被招赘事:
刘尚书涣尝言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於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於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其后生两天子,为天下之母,定宗庙大计。……(选自中华书局1980 年版《东斋纪事》P1)(注:舍居之婿,即上门女婿。)
范镇是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累封蜀郡公。曾经参与修撰《唐史》。《东斋记事》受到南宋以来史家的重视。他的记载可信度非常高。
但是这个杜家庄院究竟在哪里呢?
从《宋史·太祖本纪》中关于赵弘殷(宣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约略推测这个杜家庄院应该是在五代时期割据真定的赵王王镕的统治区,或者说就在真定城附近。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高祖朓,是为僖祖,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朓生珽,是为顺祖,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珽生敬,是为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敬生弘殷,是为宣祖。周显德中,宣祖贵,赠敬左骁骑卫上将军。宣祖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有功。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选自中华书局1977年版《宋史》P1)
“宣祖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从涿郡远道而来的异乡人在真定赵王这里讨个差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由当地“以积善闻”的杜家出面去谋求,自然就很容易了。
幸而我们找到了元代真定名人苏天爵《滋溪文稿》中《真定杜氏先德碑铭》,从而揭开了这个“杜家庄院”的面纱。
《滋溪文稿·真定杜氏先德碑铭》
至正纪元春二月,大中大夫、广平路总管杜侯均以祖考封爵请于朝。逾月制下,祖信赠中顺大夫、中山知府、上骑都尉、京兆郡伯,考瑶赠大中大夫、顺德路总管、轻车都尉、京兆郡侯。侯将树石表于茔兆,乃录先世所藏故国誓书谱牒传志属天爵为之铭。
维杜氏世家真定,故宋昭宪太后之族。建炎初,宗人南徙,有留居柘城者曰宴之。宴之生绎,绎生思义,思义以材武为万夫长。金亡,北逾河至临洺镇,卒焉。夫人李氏挈其二子归真定,长即中山府君,为人笃实不欺。河朔既平,治生益裕。每因事导人以善,乡人化其德。至元九年六月卒,享年六十有一。其配京兆郡君李氏,元贞元年八月卒,享年七十有六。子男四人,仲即顺德府君。丰姿高爽,所交皆一时名流。性喜施与,人有缓急,赴之唯恐后。其才长于理财,不卑小官,历监中山、济州、广平、清江税,民不苛扰,而额亦溢。将老,以承务郎、右八作司提举致仕,享年七十有三,至治三年十二月卒。其配京兆郡夫人贾氏,享年七十有九,天历二年七月卒。子男均也。女适承直郎、德兴县尹李权。孙男寿,国子员。曾孙枢、楷、桢。中山府君之弟静二子:曰珍、曰万。顺德府君之兄曰琼;弟曰瑛,临水铁冶管勾;曰琮。仕之显者,侯也。
侯以葛城县尹擢丞相东曹掾,转太府、利用两监经历。廷议以广东海舶病民,命侯罢之,悉收舶货入官,一毫无所私。改承德郎、万亿绮源库副提举,迁奉直大夫、滦州知州。政教修理,人怀其惠。升中顺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都事,佐其省臣分给边民钱谷。郯王嘉之,与以名马。进拜广平路总管。
侯之远祖讳蕴,蕴生琬,琬生爽,爽仕周为宣徽南院使。五子:审琦、审玉、审琼、审肇、审进,女归宣祖,是为昭宪太后。后既贵,赠蕴太保,琬太傅,爽封阴平郡王,寻加太师。其后蕴累赠太傅,封平原王;琬太尉、西河王;爽中书令。仍以爽有佐命功,俾从祀景灵宫,又赐誓书护其家。审琦仕后唐为义军指挥使,子彦超西京作坊使。审玉早卒,赠中书令。审琼富州刺史,赠太师、中书令,谥恭僖。子彦圭,饶州刺史,赠太师、中书令。彦圭子守元,梧州刺史。审肇,左武卫上将军、检校左仆射,赠太傅、昭信军节度使,谥温肃。子彦遵,南作坊使。审进,保义军节度使,累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赠中书令,谥忠惠,追封京兆郡王。子彦钧、彦彬。彦钧密州观察使,赠安化军节度使。子赞文,供奉官;赞宁,殿直。孙宗寿,三班奉职。
初平原、西河两王葬真定东南临济原,石仪皆具。至恭僖公卒,陪葬安陵。温肃公赐第京师,子孙徙家开封,请以昭宪故第度僧居之。敕名临济禅院,寻改奉慈,蠲其税役,俾守坟墓。久之,滹沱大水,墓皆沦没。元符二年,平原王裔孙常由吏部侍郎知成德军,访求茔域,得仆碑翁仲於临济沙中而封殖之。金天会八年,阴平王五世孙通直郎、权莱州军州事钦兵后购得王之遗像,复修家谱,分遗宗人藏焉。自后临济屡有河患,先墓遂失其处。国初中山府君改卜茔兆于真定西北三家原。
呜呼,后唐至今四百余年,凡三易代,衣冠遗裔泯灭无闻,而杜氏独能传绪若此。天爵昔列词林,获观宋史,称:杜氏世以积善闻乡里,阴平王所至,民立生祠。昭宪遗言以天下务重不可暇逸,四海至广当立长君。兹其德泽深厚,贻谋晏宁,而其家赖之能久远欤。故为之铭曰:
惟杜受氏,陶唐其始。汉、周延年,徙家西京。再世执宪,益弘厥声,畿魏仆射,弼齐尉卫。云仍祁祁,接武元魏。三世持节,嗣守常山。遗爱在民,有若世官。平原西河,盖其华胄。女辅宋室,丕正传授。积善之庆,乡闾允闻。四世王封,泽流子孙。浚都陵夷,衣冠孰在。阴平遗苗,及今益大。出赞省务,归领郡符。人思其惠,王善其谟。宠命裦章,贲及祖祢。德泽渊渊,方来无止。归视其家,故牒犹存。惟昔先世,簪绂盈门。爰树丰碑,以表世德。滹沱安流,永卫封殖。(选自天津徐氏开雕1931年版《滋溪文稿》卷十六P9-12)
苏天爵《滋溪文稿·真定杜氏先德碑铭》中明确记录:“杜氏世家真定,故宋昭宪太后之族。”“温肃公赐第京师,子孙徙家开封,请以昭宪故第度僧居之。敕名临济禅院,寻改奉慈,蠲其税役,俾守坟墓。”“昭宪故第”变为佛寺后命名“临济禅院”,得名原因自然是因为村庄的名字。
并且,杜太后的曾祖父和祖父分别封为平原王、西河王,都埋葬在真定临济的田野上。“平原、西河两王葬真定东南临济原。”中国古代一般风俗,人死后自然是埋葬在属于自家所有的土地上。因为临济临大河常遭水淹,元初其后代“中山府君改卜茔兆於真定西北三家原。” “三家原”即三家村的原野。三家村后来讹传为三角村。
苏天爵(1294—1352 年) ,字伯修。真定新城铺人。元代政治家、史学家,元代著名清官,时人比之包青天。苏天爵入仕35年,所表现出来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不论在地方、在京城,不论民政、吏治、治史,均具有显著政绩。在元朝末期,吏治极其腐败的情况下,苏天爵堪称具有多方面才能、秉性耿直的一代良吏。时人将他比作宋代的名相包拯和韩琦。苏天爵为学博而知要,长于记载。他熟悉元代文献,辑《国朝文类》七十卷,记载了不少元代的制度和文物。另外还收集碑志、行状、传约百余篇,编成《国朝名臣事略》共十五卷,诗文有《滋溪文稿》。这样一个严肃的史学家,他的记述应当是很可信的。
而且元代去宋不远,且杜氏后人有“先世所藏故国誓书谱牒传志”。所以这些文字是有真实可信的依据的。“真定西北三家原”即今三角村柏棠一带。柏棠村名即因其柏树成趟(墓地种植柏树)而来。但是,因为从元代到现代年深月久,且正定属于战争要地,每当改朝换代正定不可避免地成为战场,当地人或流散或死亡,后来的人们只见到这里柏树成趟,却不了解这里究竟埋葬过什么大人物了。
现在《滋溪文稿》所记录的情形恰与柏棠村名由来相互印证。
《正定风采》2011年7月29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