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发展思路
(2014-09-09 21:22:21)
标签:
财经旅游 |
分类: 旅游文章 |
孙建国 王志标 郭益蓓
文化旅游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围绕某一文化主题而组织的旅游活动;二是指把物质文化遗产遗址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国外文化旅游业一般是指后者,但国内的情况稍有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业综合,文化旅游也即是结合了文化消费的旅游业。开封市是一个历史积淀沉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古都,特别是具有历史时空概念特色的宋文化资源优势,有助于开封市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有所成就。本文主要依据开封市文化旅游业调查资料,简单分析开封市文化旅游业结构与绩效,并对郑汴一体化条件下开封文化旅游业发展略抒浅见。
一、开封市文化旅游业结构分析
1.文化旅游业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其结构状况对于了解经济行业发展情况极为重要。我国企业组织机构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从企业规模上来说可以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又可分为国有、国营、股份制、合伙制等形式。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开封市的文化旅游企业具有大、中、小型企业并存,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明显格局。
在开封所有旅游企业当中,清明上河园是著名的文化主题公园,也是开封市文化旅游企业的龙头老大,对开封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开封府、翰园碑林、万岁山森林公园、相国寺等各具特色,处于开封市旅游企业的第二方阵。在旅行社方面,以青年国旅和三毛国旅为主。青年国旅规模最大,而三毛国旅网点覆盖面广。旅行社的业务大都以地接为主,少数旅行社具有出境旅游的资质,同时,旅行社也承接开封市民向外地旅行的业务。旅行社的竞争较为激烈,小企业众多,最大的青年国旅也只能进入第二方阵。在经营演艺类活动的企业方面,企业规模都较小,演出活动取得效益较少,多数企业处于艰难度日的状态,但是演员自身具有很大的伸缩空间。同样的从事开封市文化旅游产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仅次于旅行社。无论汴绣、官瓷还是版画,都以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主,并且这种态势有可能长期化。文化经纪企业处于欠发达状态,这对于演出、绘画、书法市场的发育产生了滞后影响。绘画、书法的生产都以个人为主,生产具有分散的特征。古玩和仿古复制行业规模较小,对周边城市缺乏影响力。
从所有制来看,开封市文化旅游企业以民营为主,这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相符合。在景区中,龙亭、铁搭公园、延庆观、相国寺、禹王台等属于国有景区,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天波杨府等属于民营企业,其中清明上河园正准备冲击上市公司。旅行社、文化生产企业、文化经纪企业都以民营为主。演出企业中,开封市歌舞剧院通过转企改制已成为企业法人,开封市杂技团、开封市豫剧团仍属于事业单位。
2.文化旅游业产品结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商品与文化服务。在文化旅游业里,有些产品不是单纯的商品或服务,而应归入复合产品类型。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理清开封市文化旅游业的产品结构。产品构成了文化旅游业的内容和价值源泉,决定了不同文化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景区提供的产品包括各种自然与人工景观、餐饮、演艺、旅游纪念品等。在传统旅游业里,重视的是静态内容,如亭榭楼台等实体建筑。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内容越来越重要,不仅要考虑演艺、音乐等与景观的和谐搭配,更要考虑塑造较多的参与型节目,使游客在景区不仅欣赏到优美的景色,还能通过亲身体验增长知识、开拓眼界,融情于景。此外,旅行社提供的产品包括导游服务、旅行线路设计、旅行援助、旅行纪念品和导购服务等。对旅行社而言,最重要的是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杂技团、豫剧团、歌舞剧院以及其他形式的演出社团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各种节目和剧目。文化生产企业则从事各种文化旅游的物态商品的生产活动,例如泥塑、版画、汴绣、官瓷、雕塑、印章、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仿制古董等等。文化旅游商品既与景区、旅行社相互依存,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单独发展。文化经纪人或企业以提供服务为主,包括对产品、艺术家、文化产业园区、景区的包装、推介与营销策划等。另外,还有些文化会展企业,它们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对各种文化活动、商务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3.文化旅游业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涵盖的意义有几个方面:员工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合同工还是非合同工,是短期工还是长期工,员工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组织与管理结构等。从调研情况看,景区、旅行社和文化生产企业就业结构一般都是正式员工为主,与正式员工签有劳动合同。同时,还存在大量非正式员工和实习生,他们都属于非合同工。除了核心员工以外,多数员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队伍结构不太稳定。在文化旅游业,景区、旅行社中女性就业人数总体上超过男性,文化生产企业中汴绣员工多为女性,版画和官瓷员工多为男性,演出行业没有明显的性别规律。从年龄上说,文化旅游业总体上以年轻人为主,但有一定知识、经验和技术的中老年员工在这个行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汴绣生产企业,它的组织和管理结构比较简单,师傅通常是企业的掌门人,也是直接的管理者,规模稍大些的会设主管或组长,但总体上在这个行业晋升空间十分有限。而官瓷生产企业因为其中工艺流程重要性不一,以调釉、烧制、设计作为核心技术,但一般的官瓷企业没有稳定的设计师,主要通过外聘方式进行联系。版画的操作其实比较简单,其差别主要在于版,因此版画的员工数量较少,几乎不需要组织和管理结构。演出行业的组织是基于技术分工,在管理上有职务的差异,但演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其管理上趋向于松散管理。旅行社的管理也较为松散,由于旅游事件的不连续性,为了实现一定的工作负荷,员工和导游多在几家旅行社之间进行流动,成为“公共员工”。景区在管理上比较正式,有一定的基层组织,员工有向上浮动的发展空间,同时,景区与旅行社、演出队伍的都以非正式方式联系,具有偶发性和非连续性。
二、开封市文化旅游业绩效分析
1.文化旅游业对开封市经济的贡献
文化旅游业在开封市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文化旅游业对本地GDP、税收有直接的贡献。根据开封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旅游综合收入相当于GDP的13.8%。旅游业的龙头清明上河园累计上缴税收6457万元。第二,文化旅游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清明上河园正式员工就有330人左右,签约队伍达到18个。众多分散的旅行社、文化生产企业、文化流通企业都为就业带来了贡献。据旅游局统计,目前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5万人。第三,文化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能够极大地促进相关的酒店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的发展。文化生产企业、演艺业、通讯业也能从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受益。第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对开封市城市环境和品位产生深远影响。优良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对外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并且有利于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
2.文化旅游业营业收入
在“十一五”期间,开封市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接待量由2006年的1891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3469万人次,年均增幅16.3%,年旅游综合收入持续攀升,由2006年的60.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8.4亿元,年均增幅20.6%。其中,星级酒店2010年收入为26379万元,较2006年的13898万元,增长收入增长了90%;旅行社2011年收入为8130万元,较2006年的5663万元增长了44%;旅游景区2010收入为17467万元,较2006年的5702万元增长了206%。在景区中,清明上河园2010年接待游客130.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301.38万元,实现经营利润1913万元;截止11月份,2011年收入进入亿元俱乐部。翰园碑林2011年收入960多万元,主要靠春节祭祖庙会,该项目带来收入320万元;万岁山2011年收入增长40%,达到800万,收入主要来源是门票和商户租金。在旅行社方面,龙头企业青年国旅2010年收入1346万元,实现纯利润19万元;2011年预计营业收入2000万。中原国旅年收入500万元,利润40万元;其中入境游30万元(利润率15%),出境游180万元(利润率10%),国内会展40万元(利润率8%),国内组团110万元(利润率8%),国内地接140万元(利润率4%)。
3.宋文化资源开发在文化旅游业市场所占份额大
以宋朝为主的历史文化与人文资源的开发建设,对开封旅游业贡献巨大。开封是一座文化名城,历史与人文资源,尤其是以宋文化为主的资源极为丰实。多年来先后开发建设了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图、翰园碑林、天波杨府、开封府等一批新的人文景点,实现了人文资源与旅游事业的最佳结合,门票收入居全市旅游景区总收入一半以上。近年开封市重点培育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明文化旅游市场效益开始显现,依据相关新闻统计资料(开封市旅游局提供数据,《汴梁晚报》2012年4月12日),为期10天的2012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12开封清明文化节期间,开封共接待游客152.6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6亿元,同比增长16.9%。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期间,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清明文化名园——清明上河园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期间,接待人次同比增长18%,接待收入同比增长51%。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晚会接待呈现火爆场面,人次同比增长45%,收入同比增长57%。2013年文化节期间开封经贸活动共有50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257.7亿元。清明文化节已经成为传承和推介开封历史文化的“金”字招牌,成为开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可见,只要坚持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发展战略,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就会取得良好的业绩。
三、发展思路
第一,明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特色旅游产业园区。2008年11月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的通知》(豫文〔2008〕195号)明确提出开封市文化产业总体定位:以宋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以文化旅游、演艺餐饮、工艺美术、休闲娱乐等为载体,将文化发展和城市运营相结合,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文化产业试验区。整体推进开封市文化产业,重点建设以宋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娱乐旅游产业园区。为此,开封市应注重挖掘整合开封市丰富的宋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增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形成旅游产业特色,在省内旅游业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努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区域性文化、旅游、教育中心”,“中部地区旅游休闲城市”。在宋文化资源开发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应注意将古代文化精神与现代市民消费习惯紧密结合起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使人感觉有阳春白雪的文化享受,又要有衣食住行相关的贴身需求,扩大宋文化产业市场的疆界。
第二,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机制。首先,改变以往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放宽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政府要积极引进外资,吸引民资,依靠多方努力提高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投入。其次,开放文化市场,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文艺演出、文化艺术品业、影视传媒业、文化培训业和会议展览业等七大重点行业以及各种文化中介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最后,培养和集聚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并充满创新精神的文化领军人才、掌握文化产业高新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打造一支熟悉国际文化经营的高级经营管理队伍,为开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建设精品文化工程,以文化产业繁荣带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抓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要满足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和多元投资的要求,以突出创建“宋都古城”和“中原休闲娱乐中心城市”为目标和切入点,抓好文化旅游、重要景区景点、历史文化遗产、重大文化活动等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知名文化品牌和项目的开发。重点支持开封“城摞城”遗址博物馆开发、延庆观玉皇阁顶升加固及景区开发、开封城墙保护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水系工程开发及水运功能的恢复、繁塔禹王台景区开发、环城公园开发、举办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豫剧祥符调开发保护以及北宋官瓷、汴绣产业化等30余个精品和优先发展项目。通过以上项目的开发,要精心培育文化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真正形成开封市经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第四,抓住郑汴一体化进程之机遇,推进开封与郑州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对接。近年,河南省、开封市、郑州市三方强力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郑汴两市在规划上相向发展的目标要求。根据《郑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郑州在“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将重点发展大众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文化制作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体育业等七大文化主导业;还将计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设施,如大中华文化园、黄帝文化园、商都文化园、少林寺文化公园及铁路博物馆、商都文化博物苑、郑州市图书馆、郑州市歌舞剧院等。郑汴文化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郑州市利用其河南省文化中心优势地位实现优先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开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挑战又是促进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机会。一方面,目前两市区之间的直线距离仅40公里,两个文化园区的毗邻,会对开封的一些特色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造成文化资源的外流。在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开封市特色文化资源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就要以创新文化资源保护的工作思路应对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郑汴一体化又能够加强和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方便文化产品流通,促使郑汴一体化城市文化功能对接。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开封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突出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功能,新城建设要突显其生态环境优点,宋都古城复建要再现古城风貌,恢复原有水系以激活城市活力;统筹与郑州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大型服务设施功能的对接,以促进资源共享。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开封成为既保留自己城市特色文化——再现宋都繁华风貌的东方不夜城之同时,又成为郑汴一体化核心都市区中具有浓郁特色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区,实现与郑州城市功能的优势互补。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应是创新发展之城、文化繁荣之城、休闲宜居之城、产业发展之城、特色旅游之城、科教兴盛之城。
第五,要正确处理开封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的关系。依据《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保护、修缮、适度开发老城区,还原宋都古城风貌;用高标准建设新区,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城区。在城市建设中,要重点构筑以文物古迹保护和开发为主体的“紫色文化”链、以北方水城开发为主体的“蓝色文化”链和以黄河生态游览区、环城公园开发为主体的“绿色文化”链,让城市的历史文脉得到传承发展。在新区建设尤其汴西新区建设中,既要融入现代化城市文化元素,又要张扬古都文化素养和风韵,形成有文化特色的科技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郑汴产业带的核心功能,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现代文化创新产业聚集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实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和区域服务中心。
(作者孙建国,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标,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益蓓,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原载《古都开封》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