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化:六十余载汴京梦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都开封 |
杨庆化:六十余载汴京梦
2013年年底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与杨庆化先生坐在了一起。话题拉开,距离拉近。60多年的执著追求,他对开封、对开封历史文化的痴爱以及对开封城市建设的助推、文史方面的学术贡献,让人肃然起敬。室外温度很低,但室内暖意融融。不是因为空调的转动,而是一个人的逐梦之旅给人的震撼与感动。
杨庆化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开封人,作家,地方史志专家。论头衔,还真有几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都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古都开封》编审、开封天波杨府联谊会副会长。论作品,从文学到历史考证,大大小小,难计其数。论著作,“杨庆化汴京系列丛书”已出版4本:《汴京沧桑:开封龙亭》、《汴京赋》、《汴京八景记》、《汴京杨姓名人》,有的已再版两次。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本身并非文史类科班出身。他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曾是企业的车间主任、工程师,参与的项目曾获得过开封市科技进步奖。
一个工科出身的人,缘何能够实现华丽转身,积蓄如此的能量?他的成长到底经历了哪些磨砺?他对开封何以一往情深而又如此痴情?
一
杨庆化是幸运的,他出生在一个有名望的家庭。父亲杨仲起1913年于北京高等法律学堂毕业后,先依靠祖传医道,从禹州老家来到省城开封,被称为“眼科圣手”,后又成为省内著名律师,担任数届开封律师公会会长。1949年筹备成立河南省政协,爱国人士刘积学(后来的第一届省政协副主席)邀请他参加省政协工作,杨仲起欣然应允,但因病未能出席会议。
杨庆化也是不幸的。在这个5男1女姊妹6人的家庭中,他作为第四子,未满5岁时,父亲便溘然长逝。家中顶梁柱倒了,母亲王玉卿苦苦支撑这个家,甚至变卖家产、首饰……杨庆化从小就与吃苦结缘。但这一切,并没有扼杀他的天性,反而使他对家庭、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像父亲那样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开封人,成了他第一个汴京梦。
他受到的开封文化启蒙,得益于他的求学经历。
他走进的第一个学校在行宫角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后边的一个院子里,即中山路六小。大门的样式很古老,进门就要路过高大气派的“三一教堂”。尖而高的屋顶,窄而长的窗户,螺旋状的楼梯,神秘的壁画……这座欧洲古典式大教堂的雄姿让这位小学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化的震撼。在开封八中(原静宜女中)上初中时,他常常望着那漂亮的教学楼屋顶的筒瓦、屋檐下的一排优美典雅的大柱子,一次次陷入沉思。在曾经是北仓女中的开封师院附中(今河南大学附中)读高中,他记忆最深的是作为学生宿舍的两座“大仓”……
他喜欢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感受到了她的文化魅力,喜欢上了写作。他的理想是到大学中文系读书,可中文专业招生人数太少。1963年高考后,他被分配到洛阳学习机械制造专业。
4年之后,他本想回到开封,但被分配到贵州大山沟里搞“三线”建设。于是,10年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祖国大西南。那里山清水秀的风景,在他看来比不上开封的灰楼瓦屋、深深小巷,古都神韵使他梦牵魂绕。
1977年调回开封时,他已经33岁。他走进工厂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晋升工程师,成为中层干部……他幼年的梦想,终于在此时成真。从此,他再也不愿意离开开封。
二
1982年3月1日,《开封日报》第三次复刊。3月7日,杨庆化的处女作《要珍惜古城特色》见报。他首次公开指出大相国寺的“四不像”问题,呼吁保存老式建筑较多的书店街、兴建开封旅游街。一篇短短的文化杂谈不经意间成了杨庆化此后几十年苦苦追求的一个起点、一个方向、一个写作和研究的基调,也促成了他的第二个汴京梦——作家梦。
业余时间,他迸发出多年积蓄的能量。第二年,他的报告文学《主人》获《开封日报·宋城》征文一等奖。此后,除了散文、小说外,就是他涉足开封历史文化的“汴京之最”、“汴京之谜”。1995年他在《东京文学》发表了根据《清明上河图》创作的两部文笔老道的电视文学剧本《双凤求凰》、《汴水秋声》。老作家乔英豪、杜政远分别在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
他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工程师,业余时间舞文弄墨,人称
他对开封充满感情的见解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1983年,大相国寺改建完工,将东西两厢西式建筑改造为坡屋顶建筑;1987年,清末民初风格的南北书店街改造完成;
作为一位普通人,不仅仅生活在这座城市,而且与之同呼吸,随时关注着她的变革与发展。
1993年,他看到西北湖被填埋,一天天变小,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利用业余时间骑着自行车到西北湖转悠,再度提笔撰文《开封环境古今谈》刊登于《开封日报》,为最终保住遗存的水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999年,复建开封府之前,有关部门选址确定在孝严寺街——北宋杨家将家庙旧址。一听说此事,杨庆化坐不住了,撰文《开封府不宜建在杨府家庙遗址上》刊登于《汴梁晚报》。政协委员孔岩等人也积极奔走呼吁,加之社会舆论的支持,使文化古都少了一分遗憾。最终,开封府选址改在包公湖畔。
水系二期工程的规划,最初是从包公湖向西再向北,经大梁门内侧进入龙亭湖。杨庆化根据原包公湖市场是一条被填埋的河道史实,于2000年撰文《再现北方水城风光》刊登于《汴梁晚报》,建议修正原有方案,改为从包公湖直接向北,沿用旧河道,距离最近,也最具可行性。有关方面广纳良言,2007年水系二期工程开工,即改由包公湖向北。如今通航的御河已成为开封又一处亮丽景观。
2001年,他加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2003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创作的长篇散文《汴京沧桑:开封龙亭》出版,作为开封旅游文化丛书之一,广受好评。十几年笔耕不辍,他收获着自己的甘甜。
三
2004年退休之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事上,继续着自己的圆梦之旅。2005年,他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年后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06年他的作品集《汴京赋》出版,使他在写作的道路上愈发成熟,更有底气。文艺评论家李树友说:“《汴京赋》文风朴实,语言亲切自然,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可读性比较强,是一部难得的了解开封、认识开封的好书。”
他感到作为一位热爱开封历史文化的开封人,应该肩负一种文化使命。研究探索中他不断发现一些书籍或文章中这样那样的错讹,这使他下定决心,从单一的文学写作转向地方文化研究,尝试追逐他的第三个汴京梦——比肩开封地方文化的学者专家。
学,然后知不足。他骑上自行车,一次次到开封市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博览群书,查找资料,甚至连民国时期的报纸、旧报纸的微缩胶卷也不放过。他的工夫没有白下。
2005年,他的长篇历史文化散文《汴京八景记》在《汴梁晚报》连载。他用散文笔法描绘出一幅幅开封历代名胜风情画卷,同时成为中国第一部研究八景的专著。他新创的当代“汴京八景”,吸收专家、群众意见创作八景诗,还邀请诗词大家李允久及郑州名家参与吟咏,堪称创举。2011年12月1日,《东方今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当代“汴京八景”的诞生过程及杨庆化新撰写的内容简介。他研究“汴京八景”常到实地考察。有谁知道,为了考察“宴台瑞霭”遗址,他骑着自行车跑到顺河回族区后台村,不经意从护城大堤上“滑”了下来,幸好有惊无险。
地方史志专家庞应水撰文指出:“20世纪80年代,前辈学者孔宪易先生……将汴京八景从介绍、巷议提高到学术研究的层面上,而《汴京八景记》又将这一研究课题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例如“将清代地方文献所记汴京八景资料的时间提前了78年”。剧作家杜政远撰文指出,杨庆化的著述“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发现……一下子将州桥、汴河的消失时间推迟了270多年。所有这些,都为研究开封的城市发展变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作为一位生活在开封的杨氏后裔,他有一种危机感。世界各地的杨氏宗亲来开封祭祖聚会时,陆续赠送了许多有关杨氏宗亲和杨姓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而作为杨家将入宋后的居住地和扬名地的开封,却拿不出一本像样的东西和人家交流。于是,他不顾六旬之躯,历时3年,除了查找资料,还在开封、郑州、濮阳等地走访或联络杨氏名人,为其作传。他收集整理了自东汉起至民国时期的开封杨姓名人资料,撰写了当代开封杨姓名人传略,总计100余位。在联谊会顾问张玉发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汴京杨氏名人》终于成书并于2008年出版,为来汴寻根祭祖、谒拜杨家将的杨氏宗亲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的专著,并且开创了中国城市单姓人物专著的先河。
他对自己的一贯要求就是:下笔有据,拿不准的宁可不写;写出来的,就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北宋东京城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考古角度都广受关注。深埋地下8米的东京外城、内城、皇城的神秘面纱正慢慢揭开。然而,从史籍记载到今人研究,对于东京城城门数量的表述既不统一,也不完整。杨庆化通过查阅多种典籍资料,一一考证,并新命名了历史上客观存在却又没有名字的4座水门的名称,即:内城西水门、内城东水门、内城北水门和皇城北水门,绘制了标注水陆城门数量最多(49座)的《北宋东京城水陆城门补全图》。别人没想到做的艰苦工程,他实实在在地做出来了。正是他的执著、勤奋,才填补了北宋东京城研究的空白。经过宋史专家审阅之后,这篇题为《北宋东京城水陆城门考补》的学术论文,2010年被河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开封大学学报》刊载,又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途径广为传播。
四
这些年,他越钻越深,越钻越钻不出来。平时为人随和、低调、宽厚的他,但一旦开封受到某种伤害,就变得异常愤懑。
早在1996年,他较过一次真。当时财大气粗的南方人把《清明上河图》搬到了杭州地面,修建了宋城并在这一年开门迎客,竟将“汴河”命名为“清明河”,宣传报道只字不提“汴京”……各地报纸议论纷纷。经济大潮之下,国内争抢名人名著、滥造景观已经成灾。作为开封人,因为《清明上河图》被“移栽”、历史被歪曲,杨庆化气得不行。他写剧本时拿放大镜研究过这幅图,运用史实,写出《莫把杭州作汴州——开封、杭州两处〈清明上河图〉再现景观的思辨》一文,后请河南大学宋史专家周宝珠教授审阅。得到首肯后,此文在《汴梁晚报》图文并茂大篇幅刊登,发出了属于开封的第一个声音。杭州方面最终也改变了态度。
无意之间,杨庆化成了一名仗义执言的开封代言人。而此种做法,绝非仅仅一次。
2007年,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在陕西神木召开,陕西师大李裕民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论文《杨家将疑难问题考辨》,该论文2009年被收入论文集出版。作者在头两个问题中对天波杨府的存在提出质疑,还说杨业家属住在郑州,误导了不少文史爱好者。由于没参加这个会,2012年,在一次杨氏工作会议上杨庆化才知道这个事。他随即利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证实:杨家将及家属住在开封是不争的事实,杨家将在开封的故宅是客观存在。这篇名为《杨家将开封故宅考》的长篇论文于2012年9月先在“中国开封天波杨府杨家将文化论坛”上发表,受到3省5地杨氏宗亲和杨家将文化专家的肯定。2013年3月23日、30日,《汴梁晚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易名、摘要刊发了这篇文章。9月,《开封大学学报》又一次在头题位置全文刊登。凡此种种,充分维护了开封“文包武杨”这一宝贵的文化名片,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也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就连《史学月刊》这份史学界知名的刊物,他这个学机械制造专业的人,也凭着论文《〈辛亥开封起义烈士史料辨析〉错讹疏证》跻身其中。他不为名,不为利,就为着对开封的赤诚心意。
2013年6月,开封市有关部门聘任他为开封市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是对他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
五
杨庆化现在担任开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古都开封》学刊的编审,对专家、后学的著述进行审阅。在他的眼里,不论作者是专家教授,还是博士硕士,文章有毛病就要修改,绝不能贻误后世。
他状态不错,一点也不服老,仍执著于自己的梦想。他的“杨庆化汴京系列丛书之五”《汴京遗事》(作品集)已经编好等待出版。“之六”是一部汴京古诗集《汴宋竹枝词》,校注本已完成大半,“之七”也在酝酿之中……
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因为有爱,杨庆化对开封的感情凝结成一个个“汴京”梦;因为有梦,杨庆化一直不停地逐梦,比寻常人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