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开封的珠玑巷

(2014-07-30 21:40:45)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都开封

探寻开封的珠玑巷

 来源2014722日《开封日报》作者:裴云 

近些年来,特别是2006年电视纪录片《千年珠玑》热播以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的珠玑巷享誉海内外,成为众多珠玑巷后裔寻根问祖的地方。南雄珠玑巷的地名,源于北宋东京城的珠玑巷。北宋末年,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南迁移。其中部分从东京城逃出的难民,越过南岭,到达南雄州的沙水村,在此停留或居住,又继续南迁,便把沙水村的一条街作为再次南迁的出发地,称之为珠玑巷。这些中原移民,向南迁至珠江三角洲,成为广东许多族人的祖先。     

一处地名因人口迁移或其它原因在另一地出现,在地名学研究中称为地名移植或地名搬家。南雄市的珠玑巷,属比较典型的地名移植例子,已被国内地名研究专家引用。《中国地名史话》(华林甫著)载,“宋代中原人士因战乱而纷纷南迁,在越过梅岭后的南雄暂时住下来,为怀念开封珠玑巷故里而改‘敬宗巷’为‘珠玑巷’”。中国古代的移民,往往从中原迁出,南中国成为主要接收地区,所以移民在闽、广地区的地名上,留下了原祖籍地的烙印,如泉州的晋江、洛阳江、洛阳桥等。西晋末年发生永嘉之乱,许多达官贵人纷纷从洛阳等地南迁,到达现今福建省泉州的移民多沿江居住,便把流经泉州西侧的河称为晋江(怀念晋地之义),东侧的河称之为洛阳江。唐开元六年(718年)置晋江县,1992年改设县级市;北宋建桥于洛阳江上,取名为洛阳桥。清代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旧《志》:晋江之名,以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惠安县志》载:“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不止,大批汉人士族南渡入闽避乱,部分辗转来此,沿江尤选洛阳江万安渡口周围安居。唐初和唐末,中原地区两次大的战乱再次使中原士族大量南迁,洛阳镇成了中原汉人南迁避难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中原士族南迁于此后,因思念家乡而以‘洛阳’命名此地,洛阳江得名也因此理,遂有洛阳桥。”现今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下辖的自然村中有洛阳村。惠安县城里还有洛阳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洛阳街曾是惠安县仅次于城关的繁华商业街区。类似情况并不少见,现在台湾有不少地名是从福建等地移植的,与移民有关。

北宋时期开封的珠玑巷在哪里?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是有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当时官方志书详细记载行政区划,记载城市内的街道地名很少。二是北宋时期,是古代城市发展变革的时期,也是城市地名集中产生的时期。由于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大量街巷的出现为珠玑巷一类地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城市管理也在变革,记载北宋东京城街道名的资料或城区图,作为城市管理的辅助工具应该存在,但没有记入志书。三是详细记载北宋东京城的地图和志书没有流传下来,如《东京记》、《夷门记》等。到了明代,李濂写有专门记载开封历史的《汴京遗迹志》,其中主要章节有:宋京城?、宋大内宫室、宋内诸司、官署、宫室、台池园苑、河流、寺观祠庙、杂志艺文等,也没有专门记在街道。明代的《如梦录》对开封街道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原作者不详,为清代人常茂徕所注。清代的《祥符县志》有街镇表和详细的城图,记有祥符县城(开封城)的街道名。民国时期和建国后,开封有街镇表和城区图;直到 2000年,由市民政局编纂出《开封市地名志》(含55区),其中包括当时开封市区的全部街道,并逐条考证、记载,这才是有史以来开封的第一部地名专志。一条北宋的街巷,找不到具体地址,并不影响该街曾在北宋东京城存在过。明代人李濂在考证北宋东京城古迹的过程中,下了很大功夫,遇到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深有感触。

李濂在《汴京遗迹志》中写道: “粤惟秦汉以来,天子建都之地,曰关中,曰洛阳,曰建业,曰汴梁,曰临安。其间遗迹往事,非藉图籍以传,则迹与代湮,事随人灭,陵谷变易,城阙丘墟,虽都人遗老有不能道其旧址之所在者矣。然则,图籍之在环宇,抑岂可少哉!今关中有《三辅黄图》、吕及公《长安图记》、程文简《雍录》、葛稚川《关中记》,洛阳有杨佺期《洛城图》、韦述《西京记》、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王亚伦《洛阳类事》,建业有史正志《建康志》、朱舜庸《建康续志》、陈鲁南《金陵图考》,临安有《武林旧事》、周淙《临安志》、李心传《朝野杂记》,皆行于世。学士大夫,一展阅间,故都遗迹,宛如目前,不必履壤观风,询宫问沼,蹑荒台,瞩废殿,而感时怀古之情,自不容己于卧游之顷矣。独吾汴自五代以迄于宋,久为帝都,而记载之书无闻焉。幸微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帙,芜秽猥琐,无足观者。余  丱角时,闻先生长者亟称宋敏求《东京记》、王权《夷门记》,颇为明悉,而未之见。间尝叩城中藏书之家,暨海内博雅之士,咸亡有也。”李濂在该书凡例中还写道,“开封无郡志,祥符无邑志,是故汴京遗迹都无可考。”

研究地名,离不开地图和专门记载地名所含地理实体相关信息的资料,以及与该地理实体相关参照物的资料。可是,西安、洛阳、南京、杭州都是古都,历史地图和相关文献资料流传下来,便于研究考证。唯独开封作为北宋东京城的相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给后人研究历史遗迹造成很大困难。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设立有各级的文物管理部门负责考古及研究,很多古迹都能发掘考证了,对开封古迹的发掘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经过上千年后,经过了多次水患兵燹,要把没有资料记载的北宋开封的一条小街道珠玑巷的位置找出来,根本无从下手。

开封为什么缺乏研究北宋东京城的资料?因为开封多次遭受兵燹水患,尤其是两次大的劫难:一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金兵攻进开封,烧杀抢掠,宫廷和民间大量藏书被金兵掠去或焚毁,北宋的官员和百姓只顾逃命,还哪管什么藏书。二是明末开封遭大水灌城死伤无数人,更何况图书资料无法保存。《如梦录》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帅起义军再次围攻开封,朝廷下令掘开黄河口以淹起义军,九月十七日水淹开封城,“扬波鼓浪,洪水泼天,汹涌泛涨,倾陷城垣。居人溺死者十有八、九,……”开封没有多少研究北宋东京城的资料,与其他古都城市无法相比。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许多街道名,其中也没有珠玑巷。该书不是记载地名的专著,而是记载了北宋东京城的方方面面,突出了京城的繁华景象。《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街道有:

卷二:

(一)御街。

(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1.青鱼市(街)。2. 景灵东宫南门大街。3. 报慈寺街。 4. 浚仪桥大街。 5. 果子行(街)。 6. 曲院街。7. 院街。

(三)朱雀门外街巷:1.麦稭巷。2.保康门街。3.杀猪巷。4.太学南门(街)。5.五岳观后门(街)。6.武学街。7.大巷口。8. 老鸦巷。9. 宜男桥小巷。10.小巷口。

(四)州桥夜市:本节无街名。

(五)东角楼街巷:1.高头街。2.姜行(街)。3.纱行(街)。4.东华门街。5.潘楼街。6.界身巷。

(六)潘楼东街巷:1.土市子(又称竹竿市,为十字街)。2.从行裹角(又称鬼市子,为十字街)。3.东榆林巷。4.西榆林巷。5.枣冢子巷。6.旧曹门街。7.南斜街。8.北斜街。9.牛行街。10.皇建院街。11.太庙街。12.马行街。13.鹩儿市(十字街)。14.东鸡儿巷。15.西鸡儿巷。16.杨楼街。

(七)酒楼:1.马行街。2.鸡儿巷。3.大货行街。4.小货行街。5.安州巷。6.九桥门(街)。

(八)饮食果子:本节无街名。

卷三:

(九)马行街北诸医铺:本节无街名

(十)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1.西车子曲(街)。2.踊路街。3.金梁桥街。4.梁门大街。5.瓮市子。

(十一)大内前州桥东街巷:1.汴河大街。2.袜袎巷。3.太学东门(街)。4.麦稭巷。5.水柜街。

(十二)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本节无街名

(十三)寺东门街巷:1.寺东门大街。2.录事巷。3.绣巷。4.小甜水巷。5.税务街。6.高头街。7.姜行后巷。8.南北讲堂巷。9.界身北巷。10.景灵宫东门大街。11.第三甜水巷。12.第二甜水巷。13. 马行(街)。14. 太庙前门(街)。15. 第一甜水巷。16. 榆林巷。 17.曹门大街(即旧曹门街)。

(十四)上清宫:1.斜子街(在封丘门外)。2.鹿家巷。3.炭场巷。4.红门道(街)。5.草场巷。6.油醋巷。7.第三甜水巷。8.卸盐巷。9.洪桥子大街。

(十五)马行街铺席:1.祅庙斜街。2.新封丘门大街。3.九曲子(街)。 

《宋会要辑稿》中所记街巷:1.糯米仓巷西街。2.景德寺街。3.牛行街。

《宋东京考》记载的街巷:1.澄清街。2.端礼街。3.浚仪街。

以上包括北宋东京内城和外城街巷(不含划横线的重复街巷名),共有81条街巷(含十字街),其中《东京梦华录》记载77条街巷。参照市民政局2000年出版的《开封市地名志》,当时开封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北宋东京城面积接近,共有503条街道,北宋东京城应有300——500条街道。《东京梦华录》没有记载全部街道,珠玑巷应在遗漏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北宋东京城的南迁移民,为什么命名为珠玑巷,要是命名为开封镇、开封村、开封街,像洛阳镇、洛阳村、洛阳街那样,岂不是不用寻找了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先民们多么渴望直接命名,肯定有很大难处。靖康之难后,南迁的移民就是难民,进入南岭后,稍作安顿,还不知道能否长期定居或是继续向南迁移。如果南宋政权存在不住,金兵再打到南岭来,命名为开封街或开封巷,居住人等于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引火烧身,恐怕性命难保。古代南雄珠玑巷地处交通要道,为南迁移民和商家、兵家必经之地。每逢战乱,就是劫难,珠玑巷及其一带居住人往往再全部南迁。历史上有大量移民真正是从珠玑巷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同时也有许多移民自称珠玑巷人随之南迁。长时间、多批次的南迁,“珠玑巷”一词,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法稽查的保护。所以选择了珠玑巷这一有纪念意义地名,“珠玑”的谐音是“祖记”,真正的含义应是“含着泪珠记祖”。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第53条“珠玑巷”:“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fén)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包括三层说明:一是祥符(开封)有珠玑巷;二是来到南岭,给南雄沙水村珠玑巷起名的人,是北宋末年南渡时的“从驾”官员;三是为了不忘记祖籍地开封,便用开封的地名珠玑巷作为南雄珠玑巷的地名。据《宋史•高宗纪》载,建炎三年,“乙亥,诏谕中外:‘以迫近防秋,请太后率宗室迎奉神主如江表,百司庶府非军旅之事者,并令从行。朕与辅臣宿将备御寇敌,应接中原。官吏民士家属南去者,有司毋禁。’金人陷磁州。是夏,贼贵仲正降。”其中“有司毋禁”,是针对部分“官吏民士家属”,拖累很大,可以离开大队人马,继续向南去,寻找逃生出路。屈大均所指的“从驾”官员,可能在这些人中,“祥符”应指祥符县。北宋时,东京城内有二所县治,由唐代延续而来,分别是祥符县和开封县,东京城内的地域也分属此二县管辖,隶属开封府。在内城区域,以御街为界,以东属开封县,以西属祥符县。在外城区域,东部和南部属开封县,西部和北部属祥符县。唐代,开封称汴州,先后为汴州总管府、汴州都督府、河南道、宣武军治所;延和元年(712年)开封县治移此,与浚仪县治同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浚仪县为祥符县。至明代,开封县并入祥符县。屈大均所写《广东新语》的珠玑巷条目,如果是采自明代人所写的族谱,“祥符”二字可能指的是开封城,祥符县城也是开封府城。如果严格按北宋东京城的管辖区域划分,祥符县的行政区域是指东京城内城的西半部和外城的西、北部。

开封的珠玑巷在那里?在缺乏历史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寻找,只能作如下推测。

一、北宋东京城珠玑巷,就在城内,“珠玑巷”三个字就是当时的规范名称,因历史资料缺乏,无法寻找。

二、从经营珍珠的街巷寻找,皇宫东角楼以东的潘楼街(现今东大街位置)是集中卖珍珠的街巷。《东京梦华录》记载,“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据《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书局出版,伊永文笺注),宋珠三称,一为珍珠,一为珠子,一为真珠。珠玑就是珍珠,若大的东京城,卖珍珠的店铺应在全城分布多处,在一条街形成规模的就是潘楼街路南侧“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路北侧的早市买卖“珍玩犀玉”中,也应有珍珠。至于界身巷内交易 “金银彩帛”中是否包括珍珠,很难说。皇宫边上的街,便于记忆。

三、从地名谐音寻找,浚仪街的浚仪二字读音与珠玑二字谐音相近。《东京梦华录》记载有浚仪桥大街,也称浚仪街。“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一节载:“大内西去右掖门、祅庙,直南浚仪桥,街西尚书省东门,至省前横街南,即御史台,西即郊社。省南门正对开封府后墙,省西门谓之西车子曲。”“宣徳楼前省府宫宇”一节载:“自大内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宋东京考》载,“开封府治”:“ 按开封府治在京城内浚仪街西北,即旧汴州也。五代梁都汴,号为东都,置开封府。后唐复为汴州。晋、汉、周皆为东京开封府,宋因之。”由此看出,浚仪街西侧,南部是开封府,北部是尚书省。祥符县是由浚仪县更名而来,祥符和浚仪对开封城来说,都具有指代性。珠玑巷的普通话读音为zhū jī xiànɡ,广东话和客家话的读音为jū jī hánɡ。浚仪街的普通话读音为jùn yí jiē“浚仪”二字的读音,与广东话或客家话的 “珠玑”二字读音近似。南雄珠玑巷的路面较窄,称巷较合适。

开封复建珠玑巷,就是要“圆梦”。珠玑巷后裔根在中原,在开封。开封是北宋的国都,自然是珠玑巷后裔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并具有代表性。祭祖、敬祖是我们民族的美德,复建珠玑巷,使广大珠玑巷后裔寻根问祖有了目的地,有了去处。珠玑巷后裔的先人们,肯定给子孙提出过,有机会要回中原寻根问祖,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梦想。可是多少年来,这个愿望一直还是梦想。现在开封复建珠玑巷,正是开封人要帮助海内外的珠玑巷后裔圆梦。圆梦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探寻开封的珠玑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