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2013-06-23 00:28: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封面语)一图一说  图文对照 画内画外 解说详细  一本读完  详情皆知

一本书读懂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简介

1、作者:北宋翰林画家张择端,字正道,今山东东武(今诸城)人。他长于界画,尤精于舟车、市桥、人物、山水,主要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传世的作品《清明上河图》长卷

2、作品年代:北宋

3、现收藏地点:北京故宫博物院

4、规格::纵七寸六分(高:255厘米)横一丈六尺五寸(长:525厘米)

5、材质与颜色:绢本,浅设色,略着淡绿和淡赭色

6、形式:长卷形式

7、技法特点:中国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

8、地位:国家级传世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9、画面内容:描绘了北宋国都东京东南城郊汴河沿岸,市民百姓在清明之际到汴河进行活动的生活实景长卷。全图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一)郊野踏青祭扫

(二)汴河漕船争渡和河市繁忙

(三)城内街市商贸繁荣等景象。

10、画面部分数字统计:

1)人物:815人;

2)牲畜:95头;

3)树木:255棵;

4)竹子:35棵;

5)船只:24艘;

6)凉棚:30个;

7)伞:38个;

8)亭台楼轩:114幢;

9)桌椅板凳:300张;

10)木车:16辆;

11)轿子:8顶;

12)水井两口;

13)大小桥梁:6座;

14)题跋13人,共14篇跋文(其中明代李东阳题写两次);

15)图上的钤(印章)共计96方印(一说70余方印)。

11、价值影响: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是一部形象化的北宋百科全书;全图展现北宋国都东京城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的风貌,不仅在美术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详实的研究资料,不但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史料和文献价值。

12、读者参考什么样的《清明上河图》最好?

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不同材质、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但大多失真,参考价值不大。建议读者参考印刷的《清明上河图》:

<1>、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月第一版

<2>、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月第一版

最后建议读者上网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参考故宫博物院用高清数码相机拍摄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在2009928日推出“基于影像的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统”其网址: http://shimage.dpm.org.cn

打开网站后,在检索名称一栏打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或清明上河图” 检索后,网页会提示你安装一个插件,安装提供的插件后才可以看到故宫博物院用高清数码相机拍摄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下面就让我们慢慢地打开《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从右至左到北宋东京城东南汴河沿岸一带游历一番吧!

上篇:城郊 

清晨·树木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清明节前后,在北宋国都东京东南城郊一带,河渠纵横、老树杈枒,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

此时,正是早春时节,大地上稀疏的树木中隐约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一些低矮的茅屋农舍。郊野的空气中弥漫着谈谈的薄雾,空气中还加杂着一丝丝土腥味道,大概是周围有不少水塘和河道的缘故。虽然旷野中没有一丝风,但在初春的郊外还是让人感到有些寒意。

旷野中的槐树、榆树、椿树、杨树、楝树都是光秃秃的,萌芽待发,而柳树已经开始吐绿发芽,这正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色。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画卷刚刚开始的部分,可以看到一棵槐树被夏日雷电击中而折断的树干,虽然不是那么秀美了,但在悲壮中还是让人感受到这棵树木昔日雄姿和夏日时枝叶繁茂秀丽的身影。

宋代制定了不少关于林木保护的法律条文和措施。对违法砍伐官私树木的行为有明确严格规定,宋朝在立国之初就明令“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政和年间时规定凡采伐官山林者,杖八十。如有告发者,赏钱二十贯。到了庆元年间时,朝廷又再次重申了此项内容,同时把赏钱增加到了“三十贯”。就是私人树木也不许随便砍伐,即使是你自己种植的桑柘等树,违法砍伐者也是要杖六十的,如果对仇家心怀报复而砍伐仇家的树木,如果严重者就不是要打几十杖了事,而是要被砍头的。

驮炭的驴队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路上出现了由五头毛驴组成的运输队伍,正缓缓地向城内走去,毛驴走路的踢踏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打破了原本十分寂静的郊野,使得空旷的原野上有了一丝生气。

五头毛驴背上都驮着两个沉甸甸的柳筐,柳筐内装着的是些木炭。这些毛驴身上驮着的是沉甸甸地木炭,是往城里送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喝茶离不开木炭,在宋代有两种饮茶方式,煎茶与点茶。煎茶是将细研成末的茶叶放入滚水中进行煎煮;点茶则是将茶末调成膏状放入茶盏中,然后用滚水冲点。点茶和煎茶二者有很大区别,这在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等有关茶的著作中都有很详细的介绍。

在宋代煎茶与点茶除了用水极有讲究外,更讲究火候。唐代陆羽在《茶经》下卷第五篇谈到煮水时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者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煎茶与点茶的奥妙在于炉火的调节上。特别是煎茶,在煮茶时更注意火候,要用活火,所谓活火就是炭有火焰,跳动火苗的火。讲究饮茶的古人则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水就“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煎茶要用“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使炭火得到充分的燃烧,使水沸腾到一个适当的温度,好水好茶的滋味,才能够得以最佳状态的发挥出来了。这就是说,古人饮茶,讲究的是“火候”二字。所以,讲究者在煎茶或点茶时,不但都是要用木炭,还要用上好的木炭。特别是文人,喝茶是要用炭炉的,用炭火烧开的水点茶才好喝。

木炭不仅仅是用来喝茶的,吃火锅也用,就连燃香也是需要用不少木炭。

在京城,酒店、饭馆和茶肆一年四季都需要大量的木炭,就是在炎热的夏天也需要木炭的,而且用量也非常大。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两个赶驴者一前一后,前面是一个小伙子,左手拿着一树枝,右手则扶持着头驴背上炭筐。

在图中,张择端画有将近百头不同习性,神态各异的家畜,这些家畜有骡、马、骆驼、驴、牛等。光驴这种畜牲就达四十余头,这些毛驴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生动真实,栩栩如生。

毛驴在宋代主要用于运输或代步的工具。驴和马同属马属,但不同种,它们有共同的起源。驴起源于非洲,驴体型比马小,与马有不少共同特征。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后面赶毛驴者年龄稍大些,手里也拿着一根树枝不时地晃动着,嘴里不断地催促着毛驴赶路。

中国养驴历史悠久,在殷商时代,新疆莎车一带已开始驯养驴了,并繁殖其杂种。自秦代开始逐渐由中国西北及印度进入内地,当作稀贵家畜。在汉代以后,就有大批驴、骡由西北进入陕西、甘肃及中原内地,渐作役畜使用。驴很早就被用作运输或代步的工具,其价值不如马,甚至也不如牛。驴的地位和身价都比较低,在十二生肖里也没有一席之地,根本不能用以纪年。所以人们往往以“驴年”来比喻根本不可能有的年月和没有的期限,官员和有身份的人也以用骑驴为耻。所以驴不适合于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只能成为贫寒人士乘骑或运输驮载货物的工具。

小桥·流水·扁舟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路旁是一条小河,小河上搭建一座简易的小木桥。小木桥下是由三排木桩作支撑,每排有三根,扎在河底淤泥中做桥柱,桥身略呈拱形,桥面是由一根根树枝铺成的,由于时间久了,桥面上已落有一层泥土,已经看不到用树枝铺成的桥面了。

小桥不远处的河边一棵大树根部,拴着一叶扁舟,大概是附近农家在农闲时用来打鱼或外出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

茅舍·打麦场·羊圈·鸟巢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路边有几十棵高大的杨树、椿树或榆树,在高高的树梢上有几个鸟巢。常言道:“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大概是鸟巢里的鸟儿一大早飞出去觅食还没有回来。

路旁是有一家农舍,这家农舍上房是三间瓦房,瓦房后面还搭建有几间草屋。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瓦房的前面,房子的主人搭建了一个草棚,有一棵倾斜的大柳树竟然也被夹在瓦房与草棚子之间。从这棵柳树粗壮的样子来看是有些年头了,大概是房子的主人在搭建草棚时不忍心砍掉这棵从小与自己相伴长大的柳树,便将这棵柳树保留下来并搭建在了草棚里。

瓦房前和草屋山墙处各搭有一草棚子,棚下摆放有石凳和木凳,看样子是供主人一家闲暇时歇息或路过的客人歇脚避雨用的,但此刻却看不见房子的主人。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屋后面的树木和灌木丛中,有一个人(像是个妇人)正在那里不知正忙着什么,大概就是这家农舍的主人。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农舍旁边的空地处是一个不小的打麦场,三个带架的石磙被放在空荡荡地打麦场地中间,打麦场四周空荡荡的,什么农作物也没有。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打麦场前不远处有一圈高低不平的土围墙,围墙内饲养有两三头羊。这些圈养的羊应该是这家农舍主人饲养的。

在北宋,人们尤其是喜欢食用羊肉,特别是北宋宫廷内的肉食品,几乎全部是羊肉。皇宫内“御厨止用羊肉”,在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到了宋神宗时御厨记载中,一年御厨支出羊肉为:“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宋会要辑稿·职官》)。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一·外诸司中记载,有“牛羊司”这样一个部门。这是一个官署名,属光禄寺,职掌饲养牛羊,以供祭祀及太官宴享、御厨烹宰的。北宋皇宫这一饮食习惯甚至在其南迁到了杭州也是如此。

在民间也视羊肉为美味佳肴,以羊肉为原料的佳肴更是丰富多采。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有不少是以羊肉为原料的美味佳肴如:“羊饭”、“熟羊肉铺” 、“羊白肠”、“批切羊头” 、“羊头” 、“乳炊羊”、“炖羊”、“闹厅羊”、“虚汁垂丝羊头”、“入炉羊”、“羊头签”、“羊脚子”、“点羊头” “软羊”、“入炉羊”、“罨生软羊面”、“炒羊” 、“排炊羊”。 在其他史料中也记载了不少北宋京城里饭店、酒楼中的羊肉菜肴。

在西北游牧地区一带,由于钱少羊多,羊的价格十分便宜,每只羊大约只有五百文左右。而在京城就不同了,由于钱多羊少,一只小羊羔便要价一贯钱左右,而一只成羊的价格大约是在三四贯钱左右,其价格相当昂贵。

 

不远处是三座比较低矮的草屋,草屋的墙是用泥土筑成的,屋顶是用麦秸搭建成的,在麦秸上面再抹上一层泥土,便成了农家十分简陋的、温馨的房舍了。

 

砍头柳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这是一片柳树林,七八株柳树,株株显得苍劲与古老。

柳树是历代用来绿化的树种之一,在路边、河边都可以看到。每年的春夏季节,柳树便会披青裹绿,在和风中尽情飘逸,常常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柳树清新秀美,婀娜多姿,抗逆性强,无论是在风沙肆虐的沙漠,还是在烈日炎炎的河滩洼地,都有它顽强秀美的风姿和身影。特别是在万木复苏之前,它率先吐绿,向人们报道春的信息,故农谚有“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之说。古往今来,人们赞美柳树的诗句不胜枚举。

柳树为落叶乔木,别名为水柳、垂杨柳、速生柳、清明柳。在我国其栽培历史悠久,甲骨文中已出现了“柳”字。在战国成书的《周礼》就有栽柳的记载,在隋唐时全国已经广为栽种。杨柳最早就是杨树与柳树的意思,在《诗经》里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人常常把杨柳联系在一起,因为一到春天,杨树与柳树都会飞絮,看到“杨花柳絮”, 古人很容易引起伤感,常常把杨树和柳树称之为杨柳。实际上在植物志的分类中,杨柳是同科,但不是同属。后来,在隋炀帝时,下令开挖通济渠,堤的两岸栽种垂柳,他还御笔书赐垂柳姓杨,从此柳树也随皇姓了,故今天人们也称垂柳为杨柳。

春天总是和柳树联系在一起,在杜甫的《腊日》一诗中有:“漏泄春光有柳条”, 柳枝的吐绿是在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杨柳可以说是春天来到的信使,柳色青青也正是春色的景象和象征。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在宋代,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

柳树不仅树姿优美,柳枝长、柳丝软,婀娜多姿,可供人观赏,而且经济、生态价值也较高。柳树木材轻软疏松,纹理顺直,容易加工,是优良用材和营造薪炭林的好树种。柳条编织的篮、筐、箱非常经济实用,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不少百姓市民挑着或毛驴驼着的柳条篮、筐、箱等。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所以在中药里,柳树入药亦多显功效,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开始应用在医药上,医学家扁鹊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肿痛,三国时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等事例。

柳树的花、叶、皮、根均可入药。可以说柳树浑身都是宝,都有药用价值。为什么柳树的药用价值有这么多呢?在这里不能不说说阿司匹林,说起阿司匹林几乎家喻户晓。作为一种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痛的常用药物,几乎都受益于它的发明,现阶段有关它的新用法更是层出不穷,比如阿司匹林可以用于预防手术的血栓形成、心肌梗塞、中风等,可以说阿司匹林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万灵药”。但是人们一定不会把阿司匹林同柳树联系在一起。在柳树皮汁中含有水杨酸,而水杨酸正是阿斯匹林的主要原料。阿斯匹林,化学学名乙酰水杨酸,醋柳酸等。阿斯匹林是19世纪末合成成功的,其治疗范围极广,包括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痛等,还能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心肌梗塞和中风,故俗称它为“万灵药”。有关报道表明,人们正在发现阿司匹林的其他某些新功能。

在古代,印第安人每当头痛发烧时,就用柳树皮捣烂后敷在前额上,便可除病解痛,因此把柳树称为神奇之树。在中国古代,人们会咀嚼柳树皮,来帮助退烧和止痛。古人在日常生活实用中,知道柳枝可以“祛病消灾”,但由于当时科学限制,无法破解柳树治病之谜。

国外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阿斯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杨基酸,具有防御植物病害的作用,它可迫使柳树邻近的一些其它植物,把已吸入根部的水分和养料重新渗回到土壤中,供柳树吸收利用。这可能是柳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所在,它既可使柳树在早春抢先抽芽吐绿,又可使其有极强的生命力。所以繁殖柳树十分容易,顺插或倒插柳枝都可以成活,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图中的这些柳树粗壮的身皆短粗,树头好像也被人多次砍过。树身上长满了树瘿(树疙瘩,俗称树瘤),显得十分古老与苍劲,树头上有许多细长而稠密的柳条,柳树枝条上刚刚泛出嫩绿色,让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开始大地回春了。

这叫砍头柳,由于汴河河水含沙量大,河水经常不通畅,有时候还会出现河水泛滥冲破河堤,使得汴河无法行船。当时人们把柳树枝条砍下来的柳树枝捆成一梱一梱的,然后再把这些一梱梱的柳树枝,梱梱相连在一起,用木桩钉在汴河的两边,称之为“木岸”。这样可以让河水湍急的地方减缓水流,河水不畅的地方可以让河道变窄,河水变深点,这样可以在汴河中行驶比较大的船。这既保护了堤岸,减少了塌方,也提高了河道通航能力,对减轻淤积也颇有好处。可谓一举多得。

汴河是由于从黄河引入的水,河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有“一升河水六斗泥” 之说,使河床淤塞非常厉害。加上汴河沿岸大多是淤沙地段,土质松软,容易被河水冲毁,所以用“木岸”这种方法,可以保持汴河的通畅通航。在堤岸处理上,宋人的“治木岸,以束水势”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草棚妇女婴儿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大路南边,一处瓦房旁边搭建有一草棚,一个妇女坐在草棚下望着不远处路上,不知正在看什么或想着什么,在她的身旁放着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婴孩摇篮,里面躺着的大概就是她的孩子吧。

农舍柴门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瓦房后面是泥土筑成的土院墙,后门是用柴禾做成的简易柴门。柴门大开着,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内正中央放着一张耕地用的曲辕犁,大概是房子的主人正在准备不久后的春耕工具。

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旅途中的老夫妇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屋后小路上有五个正在匆匆赶路的队伍,其中两位老人骑着毛驴。

可能是因为春寒料峭的缘故,也许是年龄大了身体较弱的缘故,这两位老人头戴帽子,身披斗蓬,把身子裹得紧紧的,在三个仆人的陪伴下正在缓缓向远处而行。

一个年纪稍大的仆人在前面牵引着头驴,两个仆人分别用木棍肩扛着或挑着行囊跟在最后那头小毛驴屁股后面,他们似乎是陪同两位老人出门远行的。

在宋代,外出远行是极为不便,一般百姓是很少外出远行的。出门远行者大多是商人、读书人和官员。一般人家出行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仍然以畜力为主。宋代缺马,向西北地区购买的马主要用在军事上,民间使用比较少,畜力车多是由牛、驴、骡拉,骑驴出行的风气很盛。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到:“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文人、官员赋闲的时候外出周游也都骑驴的。

这两位老人的衣着打扮同图中那些赤膊、穿短衣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清明时节,天气乍暖乍寒,忽冷忽热,故在中原一带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谚语,加之老人由于体弱年纪大,在穿戴上与年轻人和体力劳动者是不同的。

一队回城的轿子和人马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路上过来一队回城的人马,看样子像是一队官宦人家。

在这一队回城的人马队伍的最前面,有一个人在前面一路小跑着引路开道。

紧接着是两名轿夫抬着一顶轿子,轿内坐着的一定是位贵妇人,大概是骑马官员的夫人。整个轿子上插满了柳树枝条和紫荆花枝条。

插柳、戴柳,是当时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记载道:“寒食第三天,就是清明节了。大抵新坟都在此日拜奠祭扫,因而京城中人纷纷前往郊外扫墓……郊外四野如同集市一般,热闹异常。踏青扫墓之人,往往就在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摆列杯盘,互相敬酒。京城中男男女女的歌舞艺人,遍布各处亭园,到日暮方归,出城的人们各携枣(饣固)、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蛋、雏鸡等各式物品,叫做‘门外土仪’。而轿子就用杨柳枝条、各种杂花装点、堆簇在轿顶上,四面垂挂下来,将轿遮映起来。”

在这队人马的轿子后面紧跟着是三个仆人,只见他们手提或肩扛着一些郊游、扫墓的用品,其中有些似乎是野鸡或不知名的鸟儿。

紧随其后的是骑在马上一身官员打扮的人,仔细观看这位官员,头上还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

在队伍最后面是一个挑担的仆人,看其情景这是一家有身份的官员携夫人一起出城扫墓兼踏青、打猎回城的。

 

土墙头上的两个小孩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路北边一堵土墙头上露着两个小孩的脑袋瓜,两个顽皮的小孩瞪着好奇的小眼睛,趴在土墙头上,观看着路上这一队人马。

 

菜园·辘轳井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小孩子趴着的土墙后面是大片大片的菜地,菜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其中田沟纵横,把田地分割成一畦畦、一块块的。这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菜园子,是供应京城居民食用的菜园子,在一些菜畦里,可以看出已经长出嫩绿的菜苗了。

菜园中有一口水井,是带提水毂辘的水井,还有灌溉水渠,隐约可见在水井旁边有人正把汲上来的井水倒进水井旁边的水渠中,井水顺着纵横的沟渠正流向远处的菜畦。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水井附近还可以看见有人正在挑水浇地,也有人则挑着担子似乎是往地里送粪。

菜农房舍·亭子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稍远的地方,有一处房屋,大概是种菜者的房屋。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再稍远处有一个高高的小亭子,亭子上摆放有桌凳,大概是供主人平日里休息之用。

北宋京城里有一百多万人口,这么多的人不能光吃粮食,不吃蔬菜,所以当时朝廷十分重视京城内的蔬菜种植,菜农们也很受朝廷的优待。宋太祖在位时,曾让国内所有的农民,凡年龄在十岁以上的,各种韭菜一畦,验收过关后,可以免征人头税。宋真宗时,京城蔬菜供应不足时,皇上也曾下诏开放一些“禁苑草地”,让城郊农民和无业市民在里面种植些蔬菜,朝廷还无偿提供给他们一些蔬菜种子。在京城种植蔬菜卖的价钱也不错,比种粮食强多了,在北方三亩田才能养活一口人,而菜园一亩地就能活三口人,所以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种约有四五十种,与现代生活中的蔬菜种类大体上差不多,如:萝卜、白菜、颇棱(菠菜)、莴苣、芹菜、荠菜、生菜、蕨菜、葱、韭、黄芽(韭黄)、大蒜、黄瓜、冬瓜、丝瓜等等。当时东京有百余万人口,对蔬菜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虽然种菜十分辛苦,获利也是相当可观的。在《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里, “花和尚”鲁智深,在他到达东京大相国寺后,便被派到城北酸枣门外相国寺菜园看守菜园,后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结为兄弟。此外,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个绰号叫“菜园子”的张青也是种菜出身,不过不是在京城东京,而是在孟州光明寺菜园子种菜的,到了后来去了十字坡开了家酒店。

 

画面破损处的内容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惊人的一幕:一头毛驴把骑在它身上的女主人掀翻在地向前窜去(在《清明上河图》上,此处的画面有些残缺破损),跟在毛驴后面的一个大汉却在不停地大声叫骂着。

这个汉子手中也拿着一个类似扇子的东西,仔细观看,手中的“扇子”是用布或纸包裹树枝之类的东西,是人们在清明用来扫墓祭祀之类的用品。跟在毛驴后面的男子见状非常恼怒,大喊大叫着去追赶那头毛驴。

不远处路边一草棚子下的木柱上拴着一头毛驴,只见这头毛驴扭着脖子,驴头冲着大路,张着大驴嘴嘶鸣着,四蹄翻刨着地面极力想挣脱开拴着它的绳索。

在茅屋里坐着的客人们也被外面的响声所惊动,纷纷扭过头把目光投向不远处的路面上。

老人·孩子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正在路边玩耍的小孩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孩子的母亲由于害怕孩子被发情的驴所伤,急忙伸手去抱孩子。

这一场景恐怕是张择端在绘画《清明上河图》时,在体验生活时,在某处什么地方看到的。在绘画《清明上河图》时特意把这一情景安排在这里,在即将进入汴河的路口处,故意掀起了一个有趣的小高潮。

耕牛·石磙·石槽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一土房屋的墙根处柳树下,有一卧一立两头黄牛,其中有一头站立着的牛,也将好奇的目光投向来的路上。

在这座房屋的屋檐墙下,堆放着一石槽和卸了架的石磙。

 

路口饭馆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再往前走,到了叉路口处的汴河旁边时,房屋渐渐地多了起来。路口处有几家小店,在门前都搭建有凉棚,摆放着桌椅板凳,看样子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赶路的人开设歇脚小店。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街口的一家饭店门前,可以看到一个中年汉子正在脱下身上厚重的衣服,正在那儿捉拿衣服中的虱子呢。在他的脚下放着一条扁担和一对箩筐,这是一位靠出卖自己的体力而生活者,大概是刚刚干活,想到饭店里吃点饭,突然被虱子咬得奇痒,不得不脱下衣服擒拿衣服中的虱子

虱子与跳蚤、臭虫、蚊子都靠吸食人的血液。但跳蚤能跳,臭虫能跑,蚊子能飞。与此相比,虱子实在太笨。它属昆虫类,却没有翅膀,不能飞;有腿,很短,跑不快。因此只能寄生在人的衣缝里。按说要捉也很方便,一旦进入人的视线,它只能蠕蠕爬动,是绝对跑不了的,来得及跑的,也只是将头扎在衣缝里,大大的肚子露在外面似乎在等待着让人捉拿。虱子硬是与人类周旋至今,主要是大量繁殖,它的卵就是虮子,捉了明摆着的虱子,却捉不尽暗藏的虮子。一有时机,又开始大量繁衍。曹操有诗:“铠甲生虮虱”,便是道出了虱子繁衍之盛况。

当然对于这种害虫还是人人切齿的。不要说传染疾病,单是让它叮咬也不好受。人类对付虱子,基本的办法就是捉。当然后来也有用药治的。有一则笑话记载,有个卖虱子药的人,将自己的虱子药说得很神秘,定让买者拿回家去才能打开包看,否则就会随风化去。买者拿回家去一看,上面只写着“擒拿”两个字。可见捉虱子是人们对付这种害虫的祖传秘方。

只要人身上有了虱子,捉虱子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倘若人们方便脱下衣服,虱子没有了藏身之处。当然一个一个捉虱子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衣服替换者,则可将内衣用滚水煮烫。这种方法虽然能将一人身上所生之虱子及其所产之卵一举消灭,就像现在人们一举破获一个犯罪集团,贪污团伙一样大快人心,但其实也并不能根绝,因为过不多久,又有虱子从别处爬到身上,开始繁衍生息。对此,人们也有了经验之谈:“捉不净的虱子,赶不尽的贼。”

因此,若要考究虱子的真正灭绝的原因,可以确定地说,并不是人们捉拿的结果。虱子虽然人人切齿,捉虱子也可说是世界上最广泛的人民战争,然而收到的效果却是极为有限。虱子的真正灭绝,是因为现在人们有了经常替换的衣服和较为充足的住房,虱子失去了存身之地,又没有了传播途径。

 

算命先生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在这条街的路口,一个看手相的先生,这名看手相者正在给一名过路的行人看手相,只见这名看手相的先生左手拿着看手相的招幌,右手抓住那名要看手相路人的手,正在煞有介事的为他指点迷津。一位过路者见状也好奇地凑过来,站在一边观看旁听着。

占卜、看相、算命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行业,直至今日,在现代生活中还存在着这一现象。在北宋的京城里,占卜、看命者有上万家,这种活动十分兴盛,这与宋朝皇帝的倡导也有关,特别是宋徽宗就是一个笃信者和倡导者,在宋徽宗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他就让人给自己占卜算过命。

悬挂酒旗的酒店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码头旁边有一家规模不小的酒店,这家酒店是一座有屋脊的瓦房,为了使店铺面积再大些,沿河多摆几张桌椅凳子,这家店铺临河水处还向水面悬挑,即在临河一边的水中打下了不少木桩,然后在木桩上铺一些木板,在上面摆放不少桌凳,让客人坐在上面可以一边观看汴河的景色,一边饮酒就餐,十分惬意。沿河而设的饭店、酒店最主要的是可以让过往的船只停靠在旁边,在船上和饭店、酒店之间搭个跳板就可以从船上直接进入店内就餐,十分方便。

这家酒店的山墙处也开成了店门,在山墙处还搭建一个遮阳避雨的棚子,棚子下面摆放有桌凳,看来这家酒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地方。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图文《清明上河图》(上篇)

 


这家酒店的店家正在用一根竹竿挑起酒旗,酒旗是由无数面五颜六色的小旗拴在一根长绳子上,两端连接着两头屋角,中间用一根竹竿高高撑起来,无数面酒旗就像轮船上悬挂的无数面万国旗一样。这也是宋代酒店的一种广告,酒家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店铺更加引人注目,以招徕更多的过往行人和船家。另外酒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该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这在《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里有记载:“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是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商店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的店铺广告。在酒旗上写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让酒旗随风飘展以招徕客人。

酒旗的名称有很多,以其质地而言,因多系缝布制成,称酒旆、野旆、酒帘、青帘、杏帘、酒幔、幌子等;以其颜色而言,称青旗、素帘、翠帘、彩帜等等,其样式也多种多样。

看来这家临河的酒店也是刚刚开门准备接待客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