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

标签:
徐灶颜温阜敏成教毕业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学教育 |
分类: 温老师课室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
韶关学院文学院成教本科09级清新班
指导老师:温阜敏
【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美育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适当地渗透美育,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育人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学、渗透;育人;心灵建设
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美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也就失去了美育的真正意义。因为,美育尤其不能是整齐划一、呆板凝滞的,尤其不能由教师单向灌输,更不能惟一以考试分数来检验成果。所以,若要实施真正的美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坚决地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之所以有的学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技术教育,其原因是:首先,观念上还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至把美育变成了只针对少数学生的天才教育,或者仅仅停留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上。其次,是对美育的宗旨缺乏认识,不够自觉。诚然,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停留于技能的传授和特长的培养上,忘记了美育的宗旨,就达不到美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培育和心灵建设的目的。再次,对美育的特点、规律和功能缺乏正确的了解,因而在实践中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实施美育。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冶,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为了使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得以生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渗透美育的探索。
一、知识结构与教学特色应体现出系统性与稳定性的美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和课程的总目标有机统一,教师应对学年、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个预先规划,每一单元要突出重点,每一课时都要设计完整严密,千万不可上到哪里就哪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这一课时的内容无法完成,也要进行巧妙的过渡,并在下一课时及时、合理地解决好。
教学结构的系统化还应体现在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美的教育。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灵活的教学方式体现出变化的美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教师可以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松鼠去森林旁边的花生地里看一下,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教学《烟台的海》可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动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的遐想。我们提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和方法,使课堂更具有活力,让班级充满生机,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有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个性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动性,能从多方面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堂互动,让学生感受立体的美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如《船长》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教师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与即将沉入海中的船长哈尔威告别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教师语言的节奏感还体现在目标处理时,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
2、不拘一格,让学生体验变化美
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如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由于文章文字浅显,教师没有必要在理解内容上花大时间,可抓住重点句讨论:海伦很快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其中“说话”、“看到”为什么加引号,说明了什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比逐段讲解分析要科学,着眼于整体、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思维辐射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间。
3、动静互补,让学生感受和谐美
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即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
四、饱满激情,先进的教学手段营造教育环境的美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或开门见山,烛照幽微,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温情含蓄,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如叙家常;或庄,或谐,或抑,或扬,使每个学生感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如坐春风,同时还要分散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在介绍庐山美丽、壮观的风光时让学生看录像,使他们真正的领略山之奇: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缠绕;雾的变幻之快、之奇、之美妙。同时让学生听配音朗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文的境界,陶醉在美的氛围中,达到审美的目的。
五、拓宽视野,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如一次习作训练,教师发现校走廊上一盆太阳花,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花是他们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花,这时教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花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又如在教学《泊船瓜洲》后,结合班级同学爱看古诗,读古诗的特点,请同学收集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颂读,有同学背诵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背诵后,我鼓励他们去仿写,同学们兴趣很浓,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美。
六、创新古诗教学,让学生领悟文字内涵的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更能将美育的特征和美育的育人功能体现得更加完美。我们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感悟颇深:
1、诗中有画,是进行美育的依托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论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如第八册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的柳树的形象,那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之天使(春风)的形象,显得很柔美。作者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可见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古诗教学,总是从直觉的形象切入的。
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从形象性切入,就要充分注意到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形象画面。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富于诗情画意。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2、走进文本,陶冶情操,是美育的根本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德育中关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关于大公无私、正直诚实、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等道德品质的教育,都包含了美育的内容。而美育也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发展。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就是所谓“人化的自然”或“自然化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第五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登高望远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但作者意犹未尽,还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向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学生读到这里,就会随着作者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阔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
因此,美育的情感教育,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
3、贴近儿童生活,是美育的实践基础
小学美育,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主要是在轻松、愉快的形式和气氛中进行的。有时甚至可以结合游戏,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来进行。如第一册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一首儿歌,以浮水、拨水几个动作细节,表现出鹅的动态美;另一方面,又有“白”、“绿”、“红”、“清”的色彩词,表现色彩美。于是鹅的活生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想象,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该是多么绚丽的画面,该是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课后带领学生去观察鹅的生活习性,摹仿鹅的动作做一场游戏,就会让学生充满情趣和兴致。
在学校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满足学生对美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审美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这样,在美的熏陶中,他们增强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审美能力,这就为真正实现新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奠定了基础,使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形成美的人格和心灵,从而达到育人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孟
2、宋美旋 《美学与美育》 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