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差鲜明 平中见奇:浅谈反常法在都德名著《最后一课》中的妙用

(2007-07-06 11:25:43)
标签:

温阜敏

文艺批评

浅谈

反常法

都德名著

最后一课

妙用

分类: 温老师课室
反差鲜明 <wbr>平中见奇:浅谈反常法在都德名著《最后一课》中的妙用 

反差鲜明 平中见奇
——浅谈反常法在都德名著《最后一课》中的妙用

    温阜敏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短篇名著《最后一课》,其思想意义的深邃、艺术感染力的强烈,已为世人所叹服,流传遐迩。然而,使其达到如此精湛奇妙的艺术效果的主要手法——“反常法”,却常常被人们所略,本文就“反常法”在其中的妙用,谈点精浅的看法。
    “反常法”作为一种写作技巧,由来已久。所谓“常”者,平常也,就是常理、常情或常事。如果作者在写作中对这些公认的常理、常事反其道而行之,使之“不同凡响”,这便成了“反常”。作为“反常”这种艺术技巧,主要是用以表现反常的生活现象或事物事理的。它既是指反映、描绘反常的生活现象本身,又是指具体表现中的反差描写,即以反写正,寓正于反的描写处理。如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反常情况:人物在极度悲痛时,反而会“笑”;在极度高兴时,反而会“哭”。因此,相应地在文学作品吕就有以喜写悲,以悲写喜的手法。这种手法如果应用得当,则有助于人们从意料之外的角度和方面来观察人物与生活现象,通过这些不可思义的,或出人意料的,违反常态的现象受到强烈刺激,使人们在鲜明的生活反差面前,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和叩心的震动,从而于中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都德的名著《最后一课》,就是如此通篇运用这一反常手法来构思,表现的一篇绝妙之作。
    小说写的是一八七○年普法战争后,战败国法国被迫给德国割地赔款,沦陷区亚尔萨斯某小学被迫改教德语。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法国割让区人民亡国之巨痛,表达了他们对德国占领者的义愤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象这样的爱国主义主题,在文学史上早已为历代作家所反复吟唱过,要再度表现这一主题,如果按常规常法——按生活通常的秩序去叙述,或按一般的常理去描绘,作品不仅容易落入聚臼窠臼没有新奇之意,而且会使题材越写越大,这就并非一篇短篇小说所能完美地驾驭和表现的了。使读者透过一个小小的单纯的故事情节,接触到作品美丽而高尚的灵魂,不啻上了一堂“最后”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忘“一课”。
    那么,作者在小说中是如何具体运用“反常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呢?
    第一、精选反常的生活事件,表现重大深刻的主题思想。
    主题与题材的关系,是灵魂与血肉的关系。主题只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好的题材能使主题表现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对于作品的爱国主义主师,能够表现它的题材是很多的,对小说而言,按常法,不外乎正面写亡国奴的悲惨,侵略都的残暴,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的骚动不满……。都德在表现这一主题时,选材上却没有重蹈这些“常法”,而是力辟蹊径,巧妙地撷取了一个敌占区小学的“最后一课”这一反常生活事件,从而把这一重大的主题表现得十分深刻,鲜明和集中。
    《最后一课》的题材,是作者处心积虑寻觅精选而来,看似平常而实际是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一组生活现象。作者掘弃了把目光只放在所谓重大题材上的做法——只从侵略者强令法国割让区的一所乡镇小学改教德语,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应这一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地利用这一特殊环境中所铸成的鲜明突出的反常事态,来为展示主题服务。本来,在法国学校学习法语,是极平常的。然而在法国遇到普鲁士侵略而造成部分国土沦亡的非常时期,沦陷区的法国人不能再学法语了!这样,平常的事就一蹴而演变为反常的使人更为关切的奇异事态了。都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富有创见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这种含蕴丰富的奇特的生活现象。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爱自由的人是一种监狱花,只有在监狱里才能感到自由的可贵。”(海涅《论爱祖国》)生活正是如此,平常的事物,人们都熟视无睹,无动无衷。事物一旦处在反常的时候,人们都会倍加关注。小说《最后一课》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反常生活现象的反映与描绘,赋予这一小小的题材以大大的锤击和震撼感。正是在特定的异常时刻和场景中,主人公韩麦尔德行和弗郎士等深长以及镇民们方能迸发出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平时蕴藏在心灵深处的美德,才能骤然如金子般闪光,烈火般地燃烧起来。使小说的每一画面,都含蕴有可耐细嚼的内容和充实丰富的张力。
    第二,描绘反常的环境气氛,抒发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黑格尔认为:“艺术最重要的一面从来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的意蕴情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意情,总是同一定的场景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后一课》在环境的叙述描写和情境后气氛的渲染方面,几乎占了作品篇幅的半,但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常法”,这种描写和不仅没有喧宾夺主之嫌,相反,为刻划人物性格,“显现心灵”,抒发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主义激情,作了合情合理的铺垫和显现。
    小说一开始,即发布异常之态,镇上人们在不安地挤看着新贴出的“布告”铁匠不无含意地与“我”打招呼……接着,小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当时这小乡镇小学的种种异常的后气氛来: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种喧闹,就是大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了,大家怕吵,捣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那块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静一点”可是,这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这一描叙,通过对比,行动地反映了沦陷区的学校教室那种反常的沉寂,严肃的环境气氛。作者写“整个课室充满了一种不平常的庄严气氛”正是为人物的出场和活动提供一个特定的“不平常的”舞台。所以作者紧接着又推出此情此景中的一连串反常人物来。
    我们老师今天穿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几,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差,还有些旁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这些人物的异常出现及其反常的情态,无不与其异常的环境、气氛相吻合。作者在叙写这一课教师与学生反常的同时,还把镇民们一个个地拉进课室,让他们坐在过去“一向空着”的板凳上,也象小学生一样打开“初级课本”,专心地跟老师一起拼读祖国的语言,这确是多么反常的现象啊!作者写这些反常的人物、情景等,目的是什么呢?小说中有一段文学道出其中的奥秘:“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好象告诉我们,他们也懊悔当初没有到学校来。他们象是用这种方式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表示他们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这段话内蕴丰富,叩人心扉。不言而喻,作者通过如此的“这种方式”的反差描写,正是要把这所乡镇小学的“最后一课”,升华到祖国告别的庄严仪式上来。为了使这些反常的人物活动,更显示其反常的艺术效果,作者接着还一再着力渲染教室的反常气氛,过去上课,连老师用大铁戒尺敲桌子也不怕的深长,今天却“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到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甲虫飞进来,但谁也不注意它们,连最小的小孩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好象那也是法国字。”这种异常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不仅充分表现了事态的严重,而且更是从逆反的方式,自然而深沉地抒发了法国人民对敌人强烈的切肤之恨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之情,从而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第三,刻划反常的心理情态,朔造了真切动人的人物形象。
    塑造好人物形象,人物典型是小说艺术必须遵循的一个典型化法则。《最后一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亦是非常巧妙地运用“反常法”来刻划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恩格斯曾认为:“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样做,从这方面看来,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最后一课》里的人物正是通过今天与过支,正常与反常的表现对比中获得了鲜明性格和血肉生命的。作者在刻划主人公之一的小弗郎的这个法国乡镇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时,就通过今昔对比,紧紧抓住了他在“最后一课”中的强烈的异常反常应来突出其精神状态和思想性格。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淘气天真,无忧无虑,贪玩好动,不爱学习的孩子。但在与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课”的典型情境里,通过种种反常的所见所闻的强烈刺激,他在思想与感情上便由不谙世事突进到首尝亡国之痛,聚然在一课中成熟起来。由于作者对小弗郎士也采取了正反交替,以反写正的反常笔法,于是我们只透过单纯的故事情节,就看到了小弗郎士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鲜明形象,小说开始先写小弗郎士因贪玩又迟到了,“急忙向学校跑去,”路上还欣赏普鲁士军队的出操呢。接着用回笔写他的自省:他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原本这么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在“最后一课”中却变得十分反常——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后,“心里万分难过”,咒骂德国占领者是“坏家伙”;当他听到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地叫时,竟也从心中发出了对占领者的强烈愤怒和抗议——“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当他想起逃学,不好好学习时,心里感到万分“懊悔”,内心发誓只要能回答老师提问则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当他想到老师就离开自己的学校,意忘记了他过去对自己的“惩罚”和所“挨过的戒尺”,过去“讨厌”的人,现在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一课,他“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地听过”过去“讨厌”的课本,现在都好象是他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这一课他“全都懂,”甚至觉得“挺容易,挺容易”……这一课,使小弗郎士永远也“忘不了。”作者对这个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泛起的种种虔诚的忏悔和痛楚的奇异感受,不仅描写得真切动人,而且透过其极其反常的心理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童心在与祖国语言告别的时刻所发生的巨大逆转,惦出这这“最后一课”的重大分量。随着小弗郎士的心理急促变化的历程,读者也都会在“诧异”中受到强烈震动。
    除了小弗郎士外,韩麦尔先生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在短短的“最后一课”的讲坛上站起来的鲜明突出的形象。这一悲壮感人的形象的成功刻划,也是与作者巧妙地运用反常法描绘分不开的。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刚强只有借予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从故事情节展开的全过程来看,韩麦本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自身有缺点的教师,他平时生活朴素,管教严厉,但教学上有时也不太认真,为了去钓鱼,“干脆放假一天”……可是,到上“最后一课”时,却迥然异样:平时,他穿着随便,今天“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穿起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西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的。今天,他温柔和蔼地招呼迟到学生。上课中,他对学生谆谆诱导,语重心长,恳切动人,一反过去动不动就用戒尺打学生的情况,并且能当众检讨自己过去教学有时不负责任的缺点,以鲜明的爱和憎去教好“最后一课”。这一课,他教得是那么不寻常,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甚至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在离开学生之前,全部“塞进”自己的学生的“脑子里去”。他激动地赞美祖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他强调掌握祖国语言的重大意义,号召学生必须把祖国的语言“记在心里,永运别忘了它”。课间学生作练习时,他痴痴留恋地看着教室里的一切;下课钟响时,他的异常举止神态达到了高潮:他“脸色惨白”地“站起来”,“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他痛苦地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学生做了个手势表示:课上完了……你们走吧!至此,正如小弗郎士说的,韩麦尔先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高大”地站在学生面前。同样,一个崇高的悲壮动人爱国者形象,也十分鲜明地闪现矗立在读者面前。
    综上所述,《最后一课》题材虽小,但一经作者巧妙地运用反常法来构思,来表现,便能让人们透过集中的、强化了的反差鲜明的生活现象,清晰地看到其所蕴藏的生活本质。小说以鲜明的反差描写达到了平中显奇的目的。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夫之早就总结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可见,写作中反常之法如果运用得法,往往比正面直写,按常规顺写收到更好、更强烈的效果。当然,必须指出,反常法的运用,是受到具体写作的要求和一定的生活情境所严格制约的,人物的反常行为都应该具备其内在的合情合理的逻辑性,否则就会流于怪诞荒唐,不可思议。《最后一课》里的一切反常现象,都是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里出现的历史事件——沦陷的法国人不能学法语——这一特定的情境。所以,小说中处处以反常笔法写来,都能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进山
后一篇:乡小活动一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