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段的划分应有定论

(2013-01-30 00:00:36)
分类: 随笔

自然段的划分应有定论

自然段又称“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逻辑地表现思维进程中的歇、转折使文章眉目清楚,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一般来说,一篇文章都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停顿机会,从而具有思考的余地;有的自然段还能够起到强调重点、加强印象、传达某种特定情感的作用。为了分析文章的便利,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给文章分自然段标号,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层次,梳理文章脉络。

无论是《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 语文卷》还是《简明文化知识词典》,它们都明确指出自然段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讲得更为明白:段落也叫自然段,有明显的外在标志,每段起首要空出两个字的位置,一段结束,下一段要另起一行。相信许多小学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样讲的,认为只要是空了两格另起的句子就是一个自然段。

但是,常识又告诉我们,当一个句子后面并非是表示结束的标点时,它算不上是完整的句子。我们不会把一个后面是逗号或分号的句子看成是完整的一句话,这就给老师们带来了困惑。当作者要突出说话的内容而在冒号后面将引用语另起一行排版时,我们该如何分段?《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四期“问讯处”栏目令怡老师解答了几位老师关于自然段划分的问题。其中湖北的谢汉芝老师更是列出了实例。他指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鸟语》一文,如果按照空两格另起一行为标志进行划分的话应有12个自然段,但《语文教学参考书》却在“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全文有8个自然段”。同样的问题在浙教版第六册《打碗碗花》、人教版第十册《白杨》等课文中都有。令怡老师认为,分段时同学们只要找到空两个字的地方就标上段号是传统的做法,简单省事,应该坚持,不然的话,分自然段就成了一件麻烦事。2007年第十期《小学语文教师》又在“问讯处”栏目发表了《划分自然段的依据是什么》。甘肃省闫春田老师就人教版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和教科版三年级《母亲的帐单》两篇课文的自然段划分提出了疑问。令怡老师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浙教版第8册《气象学家竺可桢》有这样一段话:
    打开竺可桢的日记本,可以看到: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认为只有1个自然段!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片断:

忽然我想起采莲的事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     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湖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优秀教师教案》就把上面的空两格另起一行看作是分行,把上文划为一个自然段,所以全文有8个自然段,而非10个。

《小学语文教师》围绕划分自然段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还有江苏的喻修峰老师抛出的疑问《自然段的结尾可不可以是冒号》,令怡老师的“问讯”解答《自然段的末尾可否用冒号》,随后又发表了郭志太和陈凤贤的争鸣篇《自然段的结尾可以是冒号》、《自然段的结尾不应该用冒号》。令怡老师认为冒号下面另起一行的内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空两格的,应视为独立自然段,一种是空四格的,应归入上面的自然段中。郭志太老师认为冒号是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可以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面,只要下面的内容是空了两格的就是一个新的自然段,也就说明冒号是可以用在自然段的结尾的。他的推理基础很明显,空两格的就是一个自然段,有点像“鸡生蛋”,难以让人信服。陈凤贤老师则认为,冒号后面的内容和前面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不是独立的一层意思,不应该算作“自然段”,因为划分自然段应保持其意思的独立和完整。

《小学语文教师》发表的多种意见说明了划分自然段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虽然她有所倾向,但决不是一锤定音。抛砖引玉,百家争鸣,表现了《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份学术刊物的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她为解决问题作出的努力。遗憾的是,她的努力还没有促成问题的最终解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样的问题就将继续困扰广大的教师朋友。

上面的争论皆因冒号而起,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藏戏》又给老师们再添新的“烦恼”: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有的教学参考书把上述内容划分为7个自然段,有的又划为一个自然段。语文出版社郑伟钟认为,自然段应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以分号停顿的分句不应划为一个自然段。

划分自然段虽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是每个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要用到的工具,应该有它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不应呈现换一位老师或换一本教铺就换一套标准的乱象,而让学生一头雾水。要有统一的标准,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科学和严谨。

 

《简明文化知识词典》和《应用写作大百科》除了指出自然段有空格换行的明显标志外,还指出“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林穗芳在《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中认为自然段是“人为的标点段”,是“语话中相对独立的意思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讨论自然段的划分不要陷入“冒号可不可以放在自然段的结尾”这类问题的泥潭中,自然段本身就是一种标点形式;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它意义的完整性,和标点符号的功能。《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谈到冒号的功能:引出段落;引出句群;引出句子。由此可见,冒号是可以放在自然段的结尾的。但这并不等于冒号后空两格另起一行的就一定是自然段。至于分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列出了它的三个功能:用在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处;用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用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显然是不能用在段尾的。因此,我们真正该讨论的是,哪些可以看作是自然段,哪些又该视为分行。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视为自然段,在什么情况下又应视为分行呢?我认为“是否引用和是否完整”可以作为判断的两个标准。当冒号后另起一行的是直接引用的内容,人物语言、文字抄录等,都应视为分行。引用内容之后的空两格另起一行一律视为自然段,《荷塘月色》就应分成10个自然段。是省略号的以上面相邻内容为参考。不是完整句子的,不能看作自然段,《藏戏》的例子就应视为分行。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当引用的篇幅较长且与上面内容相比明显有其独立性时,就应视为自然段。这样一来,老师在具体地操作过程中就有据可依,而不会再被讲台下的小朋友问得哑口无言。

 

如此,就如令怡老师所言,划分自然段也成了一件麻烦事,但我认为,有理有据才能显出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而不应前后矛盾,有强词之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