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老师强烈推荐《恰同学少年》的电视剧让我们看
我看过几集后
真的感觉跟它是想见恨晚
真的是很好看
感觉跟书的内容差不多
改动不大
下面是关于陶厮咏名字的典故
礼记
简文的论乐之语给我们提供了线索:“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喜之终也。愠斯忧,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舞,37舞斯踊,踊,愠之终也。”这一段话亦见於《礼记》。
其《檀弓下》云:“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也!”
38也见於《淮南子·本经》:“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则乐。乐斯动,动斯蹈,蹈斯荡,荡斯歌,歌斯舞。歌舞则禽兽跳矣。”
《淮南子·本经》之说,由心性论乐,与简文同,但文字出入太大。比较而言,《礼记·檀弓下》说与简文最为接近。
《经典释文》在《礼记·檀弓下》“愠斯戚”句下注:“此喜愠哀乐相对,本或於此句上有‘舞斯愠’一句,并注皆衍文。”
从简文来看,《经典释文》是正确的,原文不当有“舞斯愠”一句。简文由“喜”到“陶”, 由“陶”到“奋”, 由“奋”到“咏”, 由“咏”到“犹”,39由“犹”到“舞”,然后说“舞,喜之终也”;再由“愠”到“忧”, 由“忧”到“戚”, 由“戚”到“叹”, 由“叹”到“舞”, 由“舞”到“踊”,归之於“踊,愠之终也”。逻辑谨严,而又对比鲜明。《礼记·檀弓下》由“喜”发展到“舞”,又由“舞”转到“愠”,毫无逻辑可言。比较之下,显然简文是原文
它的解释
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礼要求人们将情感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层次,如丧礼中最哀痛时踊即可,而且每踊三次,三踊而成。若不加节制,情绪失控,不仅无法完成丧葬之礼,甚至可能毁性丧身,这当然是死者所不希望见到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