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辑赵孟頫《趵突泉》诗历代和韵诗约150首

分类: 济南诗文汇 |
时光如梭,浮生若梦,仿佛转眼间,春节已过去一个月多了。春节上班后一直在忙,收拾整理办公室,训练,开会,学习,抄学习笔记,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上级的各种检查、考核,否则,随时有可能被通报批评。除此之外,别无太多的意义。还编了新一期的杂志,统稿,改校样……这是饭碗,本职本分还是要尽的。但为了保饭碗、尽本分,自己真正喜欢做、想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没有时间去做了。
年前,周先生曾经来访,谈及元代著名文人、书画家赵孟頫的《趵突泉》诗,说该诗后世和作甚多,当在一百首以上,如果能单独辑出,汇编成册,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并以此事相嘱。当时,我还有些不太把握:有这么多么?周先生肯定地说:有。你抽空查一下看看。
春节前后一直记挂着此事,但一直没找到时间去做,一直到上周才挤出时间,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做完了此事,真的有那么多啊——将近150首啊,同一个景点,同一首诗,竟然有那么多人,作了那么多的和韵诗,这或许是仅有其一、再无其二的一件事了吧?哦,或许惟一能与之相比的是王士禛的《秋柳》四章了,那诗一出,大江南北也是和者甚多,多至上百。
由于自己近五六年来所纂辑的《济南诗文汇》基础性辑录工作还未做完,所辑诗文都是按作者存的文档(每个作者写济南的诗以作者名单独存为一个WORD文档),文档数已多达1600个,故要想单独将某一题材的诗辑出来,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先是用WORD自带的搜索功能,将诗题中带有“和赵”“次赵”“步赵”“用赵”“松雪”“文敏”“子昂”字样的诗搜了出来,才得50多首,知道这样搜肯定不行,会有大量遗漏,故后来又将1600个文档逐一打开来,查看了一遍,又辑出近100首,其中不见于自己2012年所辑的《济南泉水志》“艺文”中的就有30多首——这仅仅是和赵孟頫的《趵突泉》诗的和韵诗哦——由此可以推测,自己自2012年做完《济南泉水志》“艺文”后新辑得的写趵突泉、写济南泉水的诗又有多少了吧,估计得有近千首吧?
其实,赵孟頫的《趵突泉》诗的和韵诗,古代曾经有人辑过,这人就是清代的黄良佐。他曾作过一篇《趵突泉诗》序,载于清代乾隆年间济南文人任弘远所纂的《趵突泉志》,文曰:
余读曾南丰《齐州二堂记》,而知济水自王屋发源,至此突出,居人名为“趵突泉”者是也。济之为泉,七十有二,而趵突、珍珠最著。唐杜少陵与李北海宴历下亭,泉石尚有遗址。李青莲游山东,往来于南池、(山+昔)山之间。郡志载二公游迹颇详,而此泉未见题咏。南丰堂固有记,泉亦有诗,和者特少。暇日阅元遗山《中州集》,见《珍珠泉》二诗,而此泉独阙。迨元赵松雪再唱,明王阳明继和,其后作者遂多,岂泉之显晦固亦有时耶?
余自香河暂解邑篆,觐家大人于紫微公署。署傍有轩,即南丰所谓“凝香斋”也。适家渭郑远公先生同大轮禅师至,因而徘徊泉上,肃瞻宸翰,遥企仙踪,遂和松雪韵,合诸公与家祖、家大人所作,得诗四十余首,可谓极一时之盛。余谓不可不传,遂集元明以来凡和赵韵者,汇为一编,以便观览。至于泉之全诗,自多佳什,邑有专刻,故不复采。
盖此泉三窟突起,汹涌澎湃,电掣雷轰,如倾万斛珠玑,散于平地。非松雪以奇崛之句、强拗之调,未易与泉颉颃。而和者脱胄争先,联镳恐后,如持赤帜,以夺赵壁,复洋洋乎巨观。因思泉之起伏屈伸以显晦于时者,亦若与诗人相为隐现;山川虽旧,风景维新,胜地固藉名篇长为点缀者乎!然则黄鹤楼头,岂必仅题崔颢之诗?金山寺里,自应再吟张祜之句。播扬风雅,鼓吹烟云,余尚有望于后之君子。
黄良佐,字淳可,福建晋江人。康熙间任直隶香河县,移四川合江县,历湖广荆州府,移贵州石阡府。黔地瘠民贫,石阡尤甚,莅事十年,敝衣疏食,暇则以书自娱,解组归,卒。其父黄元骥曾任山东布政使,故其 “自香河暂解邑篆”,才有“觐家大人于紫微公署”之行,才有集趵突泉和韵诗之举。
昔此集未能流传于后世(可能当时未能刊刻),故今天我们已无缘见之(不过我猜测,其所辑之诗,可能有些已被收入了任弘远的《趵突泉志》,其中就包括黄良佐写的,还有黄良佐父亲黄元骥写的。)。不知今日吾之所作,合黄之望否?
好了,废话不多说,上图吧!
http://s5/mw690/001pShOZzy799FUy5Kc54&690
http://s2/mw690/001pShOZzy799FUfl7jc1&690
http://s4/mw690/001pShOZzy799FUjrnZc3&690
http://s12/mw690/001pShOZzy799FUpn7B8b&690
http://s14/mw690/001pShOZzy799FUu3IV1d&690
以下文字转帖自网络:
赵孟頫《趵突泉诗》,纸本,行书,纵33.1cm,横8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旧城西门外。赵孟頫服官济南时,常游憩於此地。赵孟頫诗文书画乐律无不精善,书法则篆籀分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早年学宋高宗,后取则王羲之、王献之,末后復学李邕。是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赵字以完全唯美的风格见称。书趵突泉诗作於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十二月,為周密作鹊华秋色之顷。最晚不超过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亦即四十二岁到五十一岁间的作品。元赵孟頫书趵突泉诗润秀圆转,这正是赵氏书风的特色,也是存世赵书中墨跡楷书罕见大字。案卷中有“右二题”,今仅存其一,可见卷前已有遗失。
释文:趵突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洩,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澜声震大名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右二题皆济南近郭佳处,公瑾家故齐也,遂為书此。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赵孟頫 趵突泉诗
2015-02-12
【原诗】
泺水发源天下无, |
元.赵孟頫自书《趵突泉诗》欣赏
(2014-05-03
21:57:19)
标签: |
纸本,行书,纵33.1cm,横8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趵突泉。
右二题皆济南近郭佳处,公瑾家故齐也,遂為书此。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為宋宗室,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亡,入仕元,累官至翰林学士,卒后,追封魏国公,諡文敏。
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旧城西门外。赵孟頫服官济南时,常游憩於此地。赵孟頫诗文书画乐律无不精善,书法则篆籀分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早年学宋高宗,后取则王羲之、王献之,末后復学李邕。是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
赵字以完全唯美的风格见称。书趵突泉诗作於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十二月,為周密作鹊华秋色之顷。最晚不超过大德八年(1304)周密卒年之前。亦即四十二岁到五十一岁间的作品。元赵孟頫书趵突泉诗润秀圆转,这正是赵氏书风的特色,也是存世赵书中墨跡楷书罕见大字。案卷中有"右二题",今仅存其一,可见卷前已有遗失。
题款中公瑾即是祖籍济南的另一位大名士周密,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等,宋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学者。因祖上世代居齐州,曾以齐人、华不注山人为别号。能诗善词,著有《苹洲鱼笛谱》,编有《绝妙好词》等。其中,笔记名著《齐东野语》保存了山东及济南的有关史料。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他说:“先公尝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子孙而遂亡齐哉。”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自署 “历山周密公谨”,又自号“华不注山人”,祖上血脉中流淌的浓浓乡愁一直萦绕在其心头。
目前趵突泉公园南侧长廊立有摹刻以上诗文的诗碑一通。查《趵突泉志》金石志,趵突泉公园中目前所藏明清石刻计有24方,上图所示赵孟頫趵突泉诗石刻碑不在上述24方明清石刻目录中,因此上图中的诗碑当为解放后所新刻。另外,趵突泉畔堂前悬楹联,是选取赵孟頫咏趵突泉七律中的颈联:”云雾润蒸华不住,波涛声震大明湖。这应该是从杜甫的"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的名句中脱化而来,由于赵孟頫是人们喜爱的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济南人很珍重他这首诗。此联为济南回族书法家金棻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