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与“鹊华烟雨”
2005-06-1
公元1295年,著名书画家赵孟
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与同在吴兴的著名文学家周密谈起了济南的山川景物。周密祖籍齐州历城(今济南市),但却始终寓居江南,从曾到过故乡。当赵孟
盛赞历城鹊山和华不住山一带的秀丽景色时,不免勾起了周密的思乡之情。应周密的请求,赵孟
提笔挥毫,凭着记忆作成《鹊华秋色图》,描绘了鹊、华二山一带秋日景色,于是一幅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名作诞生了。
对于《鹊华秋色图》的绘制,在济南还流传着另一种传说。相传赵梦
当年在齐州任职期间,曾作《鹊华秋色图》,该画即是画家站在大明湖畔鹊华桥上,远眺鹊、华二山的景色绘制而成的。于是鹊华桥也随名作《鹊华秋色图》的诞生而名声大振,为世人所熟知。清代诗人盛百二曾赋《鹊华桥》诗赞曰:“北渚层城浮香霭,王孙妙笔有无间。(指赵孟
作《鹊华秋色图》)夹堤宛转湖双壁,浸水婵娟月一弯。人隔芙蓉闻笑语,我今木石共痴玩。地偏不厌寻幽数,日日盟鸥约伴还。”
(《皆山镂吟稿》)
鹊华桥始建于我国北宋时期。据说当年的鹊华桥高逾数丈,如果在春天的和风细雨中,站在桥上北向远眺,济南市区北郊含黛呈秀的鹊、华二山尽收眼底。细雨
之中,近处的明湖荷柳争辉,画舫往来;远处西有鹊山侧卧,东有华山耸立,二山遥遥相对。田野平畴,房屋茅舍,皆朦胧隐现于烟雨之中,时隐时现,实为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于是古人便以“鹊”、“华”二字称名此桥,并将“鹊华烟雨”这一景色列为“历下八景”之一了。令人惋惜的是,此桥原桥被日寇破坏,为便利交通,1946年改建为木板平桥,解放后又建为水泥板平桥。今日的鹊华桥,其桥面与路面持平,已成为通往济南东部地区的一交通要道,旧日的风貌已荡然无存。
据悉,重建鹊华桥的工程已被列入“大明湖二期扩建规划方案”之中。重建后的鹊华桥将是一座总长度约90米的拱形多孔桥,位于大明湖和小东湖之间。
看到这一新的规划,使我不由得忆想起清人孙兆在《济南竹枝词》中所吟唱的“长虹跨水望
,仿佛扬州廿四桥。为爱鹊华风光好,石栏杆上坐吹箫。”不知新建的鹊华桥是否还能重现“鹊华烟雨”这一明湖胜境?
□任宝祯
(转贴自《济南时报 ·泉城广场》)
http://jnsb.e23.cn/contentid1.jsp?mtitle=《鹊华秋色图》与“鹊华烟雨”&ondate=2005-06-15%2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