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27 11:39:03)
标签:

杂谈

  【按语】我们处室有比较好的读书氛围,阶段性地推荐大家读书,还在全处交流读书心得,对我来说帮助很大。我的同事徐慧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在我们单位的内网上点击率很高,颇受欢迎。我觉得,她的文章中有一点很值得称道,即有感而发、感由书生。她是认真读了书之后,就读书谈所得、谈感悟,而非离开所读之书高谈阔论一番。所谓读后感,一定要尊重所读之书,这是读书的基本态度。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

徐慧

   曾国藩是近代以来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有学者曾这样评论他:“如果以人物来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人,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人”。最近,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1月出版),给我留下四点深刻印象。

    一是“有恒”,即坚强的意志。曾国藩并非天生就具有人的意志力,至少在三十岁以前是这样。他心性浮躁,经常走东家串西家,酒食宴饮,穷侃雄谈,下棋听戏,认真读书的时间很少,即便有时间读书也静不下心来。关于这点,他曾在日记中作深刻反省:“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漫,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而立之年,他受唐镜海、倭仁等理学大家影响,毅然立志自新,要“学作圣人”,并脚踏实地地开始实践自己的志向。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日课修身,规定自己必须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除此之外,还要读《易》,练习作文。他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将不符合圣人标准的言行记载下来,痛自反省、痛改前非。二是师友夹持,就是借助外力监督自己。他把自己的日记送给朋友们阅读点评,并抄成副本,定期寄回家中,让自己的兄弟、儿子们阅看,目的是“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三是追求有恒,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终其一生,他对“恒”最为用力。但求恒的过程是极为痛苦的,日课修身也好,师友夹持也罢,贵在有恒也难在有恒。曾国藩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个字——熬!以他练习书法为例,“(写字写到)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小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的通的,便是好汉。”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曾国藩不仅凭借其坚强的意志耐住了苦,而且甘于自苦。他一辈子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甚至去世前四天还在日记中自省:“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凡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郝!”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反复磨练,不断自我完善,曾国藩完成了从“庸人”向“圣人”的蜕变,终成一代大儒。

   【启示】:不要轻言那些高远的目标遥不可及,只要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积跬步可致千里,积小流可成江海。

    二是“条理”,即科学的方法。传统中国式思维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其最大弱点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总想找到一个窍门,一下子把握宇宙全部规律,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如,儒家学说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好道德修炼,则处理世间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非理性的。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异于传统中国式思维。他认为:“治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简要,曰综核。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大意是,每遇到一件事,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而“正”、“反”这两个方面,还要进行细分、再细分,直至把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留一点模糊含混。显然,他这种思维方式更接近西方的思维方式,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他极有洞见地说:“吾心之知有限,万物之分无穷,不研乎至殊之分,无以调乎至一之理。”就是说,如果不精心研究万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就不会得出差别背后的统一规律。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曾国藩每遇一事都能做到细致分析、找出要害、把握关键、妥善解决。他平生最忌的就是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因此他认为,好的人才应该“多条理而少大言”。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无疑得益于他的这种实证精神或曰科学精神。

   【启示】:做事不能大而化之,而应关注客观事实,重视具体细节,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事物,才能把握发展规律,正确指导实践。

    三是“笨拙”,即踏实的精神。曾国藩的天分实在算不上高明。他前后考了七次,直到二十三岁才中了个秀才,而且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自己也承认:“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虽然天分不高,但曾国藩为人十分勤勉踏实,无论读书做学问还是带兵打仗,他都一步一个脚印,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比如读书,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又如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把敌人活活困死。办法是笨办法,但效果却出奇的好。曾国藩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没有大的跌蹉,而他的学问,也是日臻善境。笨拙对于曾国藩来讲,非但不是个缺点,反而成了他的一大优点。因为笨拙,所以他从小接受的是挫折教育,因此练就了过人的抗击打能力;因为笨拙,所以他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基础打得扎扎实实。这也应了他说的那句话:“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近,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意思是说,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启示】:成功没有捷径,与其劳神费力投机取巧,不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笨鸟先飞”。

    四是“包容”,即爱才的态度。曾国藩培养的人才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据不完全统计,出身曾国藩幕僚而后官至大学士二人,军机大臣二人,封疆大吏和部院堂官二十三人,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二十六人,提督、总兵各二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者十三人。最盛的同治初年,其人才占据半壁江山。八个总督,有五个从他身边走出来;十四个巡抚中,有八个出于湘军阵营;副省级的职位有五十三位之多,省级以下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英国历史学家包耳格曾说过:“曾国藩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当他死去的时候,所有的总督都曾经做过他的部下,并且是由他提名的。如果他曾经希冀的话,他可能已经成为皇帝。”曾国藩培养人才是建立在其爱才的态度之上的。由于其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他对人才就有一种包容之德。最著名的就是他和左宗棠的关系。左宗棠和曾国藩是老乡,比曾小一岁,自小天资聪颖,十四岁便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二十多岁就已名满湖湘。他自视甚高,以“今亮”(当今诸葛亮)自许,可惜仕途不顺。与曾国藩相识时,曾已是在籍侍郎,相当于副部级官员,而左还是一个小小举人。曾认为左宗棠是位奇才,对左十分推崇,而左对曾却有点看不起,时常高己卑人。有一次,左宗棠因得罪永州镇总兵樊燮而惹来杀身之祸,曾国藩竭力相救,并将他招至麾下予以重用。左宗棠也因此因祸得福,平步青云。但左非但不感怀曾的举荐之恩,还处处寻找机会针对他,最终导致二人决裂。但即便是决裂了,曾国藩对左宗棠仍至仁至义。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出兵西征回教起义期间,曾国藩不仅粮饷供应及时,还把最得意的部下交给他使用,助他取得西征大捷。这件事成了他俩最后的交集,也深深感动了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亲书挽联,并首次以“晚生”自谦。

   【启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个人才九个怪”。对人才,不仅要看其优点,还要包容其缺点。有了一个宽容的环境,才能引导人才发挥其积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