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发展史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2009-09-23 17:35:18)
标签:
杂谈 |
摘要:艺术与技术我们艺术设计中缺一不可,只有正确认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艺术创造。
关键词: 艺术 技术 中西文化 艺术发展史
一、
再比如“马踏飞燕”,是一件青铜马的工艺品,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它是一件陪葬品。它头短颈长,身体浑圆,躯干粗实,四肢修长,弯尾上扬,张口嘶鸣;在四蹄腾空的右后蹄下踏着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故名“马踏飞燕”。“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展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点,也表达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积极思考和无限的创造力。
二、
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必须寻找到恰当的形式才能被人们所感知并引起艺术欣赏,所以形式的作用一方面为表现意象服务,另一方面它显现自身特有的意味,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与否常常要取决于它的艺术方法运用得是否恰当。比如四川地区的汉俑,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击鼓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并不是为了表现俑本身,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当中。
中国古代雕塑追求气韵,传神,形神兼备。所以中国雕塑在意象造型同时,极其注意意境的营造,注重神韵的雕刻,寄情与现实而高于现实,力图将艺术的感情融于理性。借助意象来表达中国雕塑艺术的精神,争取做到有意中的无意,平淡中的回味。中国的艺术品可以说结合了大量的表象又力图超越这些表象,去揭示这些客观本质或者深层心理的东西。这种形象的构成需要不断深化的客观生活和主观思想的高度融合的过程。这种审美的意象不同于个别的感性形象,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一种可能性,而非真实性,这一点它接近理性的感念性的东西。但是它不同于理性,因为它仍然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康德告诉我们:审美意象能以个别的感性形象表达理性的概念,从感性的世界进入超感性的世界。它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我们在来看看技术和艺术法则的关系。技术在艺术创作活动过程中,是表现情感思想的必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艺术是百花齐放的,关键看追求的目的是什么,艺术没有固定的法则,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固定的法则那就是变化。可以说技术对于艺术的追求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技术当然也分高底也分古老的技术,如同毛笔画和新兴的技术,如同摄影技术,但是最终技术要落在对艺术的追求之上。艺术追求创新,这个创新不一定是形式上,题材上的创新,随着艺术创作者的生活体验的增加,本身对一个事物的二次理解就可以当作一个创新。由于古典主义艺术的核心内容是反映美,从而美构成传统艺术的主体。直到今天,一些中国画家,仍把艺术作为反映美的专门技术,技艺,如同一般人理解“美术”就是反映美的技术。技术,手艺决定艺术美的形态表现,因此造成艺术与技术的混沌一体。例如齐白石的作品,也许每个作品类似,但是理念上,感情上绝对不是各个相同,他绝对不是一个工厂中出的无数个相同的复制品,所以它绝对不是拥有了一定技术,手艺就能达到的。譬如中国书法艺术,它是一种手写表现的艺术,需要驾驭毛笔的高超本领才能写出一手好字。它从本质上跟工艺制造没有区别,关键在于它被赋予非书法本身的作用,譬如文学、修养、身份、等复杂意味,有了这些,才能说作品真正有了灵魂。
三、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有些外国朋友不认为草草几笔的中国画,书法是高雅的艺术,认为是一种技术的熟练表达,他并不需要认真的推敲,思考,笔者认为既赞同又反对这个看法。赞同是因为有些艺术工作者确实身怀一身技术却并不追求真正的目的,把技术本身作为炫耀的资本,把技术当作了目的。因为传统文化这种意象的思想本身就是追求一种简练、一种概括、甚至一根线就能表达无尽的思想,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需要一个复杂的提炼,概括,再创造的过程。这一笔笔简单的线,甚至点就是艺术家们融会贯通的表达,哪怕两张相类似的艺术作品在真正的艺术家内心深处表达的内涵都是不一样的。以雕塑为例,它的结果被体现在一个作品之上,但是他更是一个雕塑家对于世界的一种认识与审美情感的一种思维表现,也就是理念的物质化体现,因此他为了最恰如其分地表达这个理念,他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或者法则,渗透他的思想观念,因此他就要采纳相应的艺术手法。艺术就是一门语言,作品只是语言的具体形态,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提炼,艺术家的体验,它是意象的物态化作品,它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以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能。艺术家只有不断进行创造,不断地体验生活,才能保持艺术的生命力,这种不断的体验,不断的情感刺激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这些艺术家的风格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根基的,有艺术传统的。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些都是程式化的东西,真正的艺术追求自由。笔者也是反对这种说法的,因为艺术作为一门语言,一定有自己的法则。如果艺术品不是按照艺术的目的来创造的,或者它没有按照艺术的规律来创造,人们在欣赏它时只能停留在表面的阶段,无法读出更多的内容,主体的审美受到阻碍,更不可能谈到什么共鸣。因为艺术创作者本身就是在发泄自己的东西。人本身有审美的本性,但是本性也需要后天的锻炼,如果他没有受到一定的锻炼,那么他艺术修养就会在一个很底的层次,即使面对一个优秀的作品也不会感到兴趣,甚至视而不见。这样优秀作品中超越具体时空的深层含义无法显现,甚至主题在审美当中也无法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人们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艺术层次,否则只能错误的评价一个艺术作品。所以艺术品一方面需要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一点点的引导,提高人们的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只有随着人们艺术修养深度的提高,艺术品的价值才能被显现出来,才能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我们只有认为到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与我们对事物本质的审美认识和体验达到了共鸣时,这种形式就产生了意味,也就是克莱夫贝尔所指的“有意味的形式”,但是这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共同支撑,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因为它具有了相应的形式,内容必然向形式转化。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刺激,相互深入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欣赏者和作者进行共同创作,艺术家把生活的体验创作为可以理解的艺术语言,而欣赏者则可以发觉出艺术家凝固的智慧。
再古希腊,艺术与技术是不分的,他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和技巧注重理性、推崇比例。到了现代,到了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已经不能要求仅仅遵循一些技巧性的东西,重要的是通过技巧表达了什么。个人的要素只有在它按照艺术的普遍规律下,拥有了一个能够表达自己的,并且是艺术上的客观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技术,没有特定的技术也就没有特定的艺术。所有的技术都是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优秀技巧之上的,所以拥有技术的工匠不一定没有文化品位,不一定做不出像样的艺术品,它的作品不一定是低俗的。而艺术家不一定就有文化,作品不一定就那么有艺术价值,也许它背离了传统,背离了社会认可的价值方式。有些艺术家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不是服务于社会,而是满足个人的情绪。他们没有认识到社会大于人,集体的智慧结晶一定大于个人的创造,他们为了独创而独创,认为有了独创就有了不可比性,认为只要创造了与众不同就可以挑战齐白石,王羲之。这是一种缺乏文化素质的现象,自我中心主义,甚至有些年轻艺术工作者拿无知当骄傲,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风格,体系绝对不是一个人的独创,一定是艺术家吸收了前人的优秀传统进行加工,创造出的。艺术与技术我们生活中缺一不可,只有正确认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艺术创作。我想这不是一个结束,仅仅是我对这个范畴认识的开始,希望我在以后的学习中,随着文化知识的提升,人品的提高,生活的丰富,技术和观念的提高的情况下,对技术与艺术能有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黄宗宪 中西雕塑比较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3
[2]克莱夫贝尔 艺术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3]苏珊郎格 艺术问题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4]李泽厚 美学旧作集 天津 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 2002
[5]里德 艺术的真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翁剑青
[7]岗布里奇 艺术与幻觉
[8]欧文埃德曼 艺术与人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8
[9]罗丹 罗丹艺术论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0]康定斯基 论艺术的精神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1]威廉荷加斯 美的分析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12]科林伍德 艺术哲学新论 北京 工人出版社 1988
[13]彭吉象
[14]阿道夫 希尔德
[15]许正龙
[16]埃德加 卡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