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为什么不建议从瘦金体入手

标签:
瘦金体 |
分类: 启明书法博客 |
启明按:最近有书友向我咨询初学书法想学瘦金体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我估计这个问题也是很多看了瘦金体觉得很喜欢,然后特别想学的朋友都可能会有的疑惑,于是我想如果有一篇文章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以后有人问,只需要发这个文章即可。
这篇文章来自知乎,作者“精灵”是书法话题下的优秀答主。虽然有更高赞的答案,但是答主精灵的这个这个答案是我更为认可的。为了阅读体验更好,我纠正了个别错别字,文中部分图片是我所加,另外,有一些语句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加上了一些注解,这些解释内容我都用括号做了标注。
————启明专用分割线————
全文如下:
在真正的书法圈子里,瘦金体也是极其小众化的。如果你选修过书法鉴赏,说明你确实没有认真听课。
按我个人的理解,瘦金体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说“前无古人”或许不完全对,但去考究薛稷、褚遂良等人的字,和赵佶瘦金体的差别还是极大的。
笔力瘦劲虽然一脉相承,但结构和笔画却没有必然联系。可以说瘦金体基本是赵佶个人的独创。在书法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不是什么褒义词。任何一个宗派,绝对不能只是孤家寡人,对赵佶来说,瘦金体不过是他才气之外的游戏之作,从书法角度来说,他虽然独创一种书体,但是没有开宗立派,因为他没有后人。所有学瘦金体的人,在技术水平上,都不如赵佶,在艺术创新上,也没有任何建树。
这样一幅字,能和赵佶比吗?不能!
书法是残酷的,第一个写瘦金体的是天才,第二个第三个是什么?历史上留不下名字。
这是瘦金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封闭。瘦金体的整个法度是收敛的,掺杂不了任何其他书法元素进去。即无法溯源,也无法创新。
举一个例子做对比,欧楷号称是“法度森严"的楷书。但是欧楷是有前人的,也是有后人的。
欧楷融通南北,隋碑的元素很丰富。
*董美人墓志局部
欧阳询的结构很多借鉴了行草书,最突出的是二王。他把王羲之的行书用楷书的笔画写出来,结构保持不变,得到了险绝。
欧楷还有非常多的隶书笔意,比如浮鹅钩、五的写法等。
既然有”前有古人“,那么”后有来者"就容易些。
比如欧楷还保留了隶书笔画,换掉可不可以?欧楷有碑的元素,那么我掺杂一些魏碑是不是可以试一试?既然欧楷有些是王羲之的楷书化,那么王献之的行书楷化是不是也行?甚至欧楷像简化字一样把草书楷化行不行?欧楷和赵楷能不能结合,欧底赵面试一试?等等。有多种可能性。
欧楷里有隶书、魏碑、行书、草书等等元素,简直是个大杂烩。在这种杂烩里面,你减一点、加一点,都是有可能成功的。
九成宫、虞恭公、化度寺、皇甫君等等,都是欧楷,都不完全一样。
田英章、卢中南、孟繁禧等等都是学欧楷的,他们写的一样吗?学瘦金体的那么多书法家,他们写的能不一样吗?后来学欧的人,虽然走出新路的人不多,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总归有点希望,至少比瘦金体多的多。
田英章楷书作品
卢中南楷书作品

孟繁禧楷书作品
所以欧阳询是一派宗师,而赵佶只是孤家寡人。瘦金体的“法度”严苛到什么程度,就是赵佶本人书写,也是千篇一律。
这样的用笔和结构,可以说看过几行字,都知道下面的字会是如何写的。他的捺永远是一种捺,他的撇永远是一种撇,他的横就是那个横,他的竖就是那个竖。(启明按:其实当下广被诟病的田楷何尝不是这样,这是田楷拥趸较多,尤其是利益相关者过多,只要你说田楷的不是,必定有人跳出来与你对骂。)即使是不同时期的瘦金体,除了尺寸大小、行书楷书上极细微的不同,你找不到书法元素上的差别。所以也有人批评他如同印刷体。
确实,如果将书法的用笔和结构规律导入电脑,瘦金体应该是最容易电脑自动生成的书体之一。规律性,或者说法度太强。法度如果太死的话,艺术性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启明按:这也是电脑上的王羲之体总让人觉得别扭的原因,王羲之的变化无穷,以至于电脑上王羲之字体的开发者无法将其完全结构化、类型化的原因。但是瘦金体就几乎可以做到几乎一致并且集字也完全不别扭)。
当某种书体的法度不是开放的,而是封闭的,那么所谓的水平高低,就纯粹地看功力。而论功力,天下瘦金体最强的莫过于赵佶。和他比,你玩什么呢?
或者换句话说,所有学瘦金体的人,只是拿着赵佶的字不假思索,依葫芦画瓢,只是比谁写的更多、写的更熟、写的更稳,那么和工匠有什么区别?工匠也是拿个模板对着做,只需要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并不要求必须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和设计师能一样吗。(启明按:这也是王羲之这么多年来一直无法被超越,只能被模仿的原因,他在笔法、结构、章法的丰富性、多样性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原创能力登峰造极。)在古代,做一个字匠多少还能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有点实际作用,但今天的书法已经不是实用技能了。
推荐阅读:
淘宝搜索:启明文房 清素
后一篇:关于启明文房同心小罐砚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