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2019-05-25 16:59:35)
标签:

杜牧

张好好诗

毛笔

分类: 启明书法博客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启明按:从《张好好诗》看杜牧的书法才情与用笔特征。

  《张好好诗并序》杜牧诗书,书写于835年,纸本墨迹,行书,纵28.2厘米,横162厘米,麻纸四接,四十八行,每行八字不等,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号称是唐代名家墨迹的作品大多数都不靠谱,例如颜真卿《自书告身》、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贺知章《孝经》、李邕《出师表》都是众所周知的假托之作,不足以用来分析唐代毛笔的书写特点。原本以为陆柬之《文赋》是靠谱的,后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发现这件也很不靠谱,有兴趣的可以百度”施锡斌《文赋》真伪考辩”。

  杜牧《张好好诗并序》是目前公认度比较高的唐名家真迹。杜牧是著名诗人而非开宗立派的书法名家,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来看,除了陆俨少好像也没听说过哪位书家深研过此帖,但是张好好确实是一件非常精彩,有血有肉的好作品。个人觉得此作所用毛笔具有非常典型的硬毫特点,作者行笔酣畅淋漓、点划形态天马行空,不落窠臼。也恰恰是这种“不落窠臼”的写法使得此帖难以被后人描摹取法,套用古人的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硬毫收笔处往往出圭角,呈多棱锯齿状,如披头散发。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收笔处不光滑,不修边幅。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硬毫不擅转,转折处写得非常得随机应变,法无定法。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这一笔简直屌爆了,乾坤大挪移啊!

杜牧的《张好好诗》居然用的这种毛笔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写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如此无法无天,披头散发、不修边幅到底好不好呢?现在市面上那么多江湖派书法大师不也以“无法无天,披头散发、不修边幅”为艺术特点吗?都这么写是不是书法就不用学了,法度就可以不要了?

  我的观点是:怎么写的,法不法真的没那么重要,关键看效果。效果怎么看?谁说了算?这个问题在当下不太好解决,审美本来就是多元的,也是一种内心感觉,“妙”不可言。当社会非得树立一个榜样或者标杆的时候,就简单粗暴的把“法”作为区分内行与外行的分水岭,这样做大部分情况是有效的,但是难免有教条主义之嫌。当代书法创作把“法”提到了一个过高的位置,实力派的书家都追求笔法的精确和丰富,实则是对时风的妥协。真正有才情的书法创作完全可以写得像张好好这样天马行空。

  全社会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待于文化的复兴,练习书法人数的增多。我想在古代,参与书法品品评的应该是一个极小的文人圈子,不用毛笔的人是不会参与的。像今天这样不用毛笔的人也喜欢对书法发表观点的情况在古代是几乎不存在的。古代书家基本也不卖字,也不会在意别人的评说,当下艺术品都市场化了,艺术本身就没那么纯粹和干净了。

  作为一般的书法爱好者,能够正确地看待“法”,不迷信“法”,学法而不泥于法还是有必要的。

  
推荐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