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行笔中的那些转笔你可曾观察到(多图解析)

标签:
兰亭序转笔 |
分类: 启明书法博客 |
兰亭序行笔中的那些转笔你可曾观察到(多图解析)
启明按:兰亭中的转笔现象你是否有观察到?写字三爽是哪三爽?
——启明专用分割线——
聊聊兰亭行笔中的转笔。
先上图:
有人可能会说转就转啊,有什么好说的呢?难道兰亭以前的人写字还不会转笔吗?那我们来看对比图:
两个“能”字,第一个出自兰亭,第二个出自王手札《孔侍中》
第一个“之”出自兰亭,第二、三个出自《姨母》。
假想一下当时的书写状态,兰亭的“能”字手腕悬于纸上作为轴,手指发力转动,在手腕与纸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一转到底,手指带动灵活的笔尖忽上忽下忽深忽浅写得摇曳生姿。(翁志飞先生研究古人坐姿,执笔法,发力部位,根据翁先生观点唐以前无桌,手悬空书写,发力在腕,而我说发力在指是基于桌面上书写的体会,特此说明不展开)。
第二个“能”由于没有灵活的笔尖按到一定深度后在一个粗度走直线,作为轴的手腕的位置也随着直线位移。如果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可以把这两个字都临一下,就明白了。
我们学习书法不论从楷书还是隶书入手都是先学横平竖直,都是腕不动靠手臂平行移动写出线条,靠手臂的上下来控制粗细,这样写字稳定性很差,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准确把握住长短和深浅,为什么很难呢?因为这是一种无轴的运动,没有准心。
而人的生理构造里有一个天生的轴,那就是手腕。如果利用手腕这个轴保持轴心不变,手腕带动手指转动发力则写起来最为轻松线条的稳定性也好。这样写肯定不可能横平竖直,需要把字的线条都安排在一个圆转的轨迹上。
没有轴线条是一根一根写,有了轴线条是一串一串写,效率大大提高。灵活的笔尖恰恰能很好的配合这种运动,转弯处能够轻松的顺过去。
再看看这根线,你感觉到这个圆转的运动有一个固定不动的轴了吗?
这种轴心运动并非自兰亭始,但是在笔的工艺的进步下,在灵活的锋颖的配合下这种运动第一次非常顺畅的完美呈现,足以成为一个确定的"法",到了唐代大量复制广泛应用。
什么是笔法?笔法是一种点划形态吗?
我感觉现在都是这么看的,你写出的形态像哪一家的人家就说你学的是哪家的笔法,真的是这样吗?笔法难道不应该是一套动作吗?像武术的套路一样。延什么路线,从哪里发力。同样的动作写下去,笔不同,纸不同形态不同,但动作就是那几个动作,到底是偶然形成的点划形态重要,还是那几个动作重要?
如果你写的形态很像,动作完全不对,算是学到了吗?
我认为所渭书法之法应符合"三爽"原则:
笔爽,手爽,形态爽。
所谓“笔爽”就是适应笔的特点,包括弹性,是否有锋,是否易开叉等等,偏硬则别写太快,偏软别写太慢,有锋则可追求细腻,无锋则圆起内敛,易叉则浅锋多转,不易叉则可深按起伏,总之对笔的性能不做不切实际的挖掘,把笔搞毛了它也会跟你急。发挥笔的有点,掩盖笔的缺点。
所谓“手爽”就是适应手的生理特点,动作达到连续流畅,有张有驰,有紧有松,力求久写不累畅快琳璃。现在有很多人愿意在临帖的时候为了把形态写像而扭曲手,把动作搞得矫情、复杂、别扭甚至小心翼翼。虽然这样临出来可以很像,但是创作的时候这些别扭的东西全都是出不来的,因为你的手不爽,它天然地屏蔽了这些记忆。
所谓“形态爽”就是看着舒服,表达审美上的要求。
有人可能会说何绍基创回腕法写一幅字衣服湿透怎么说。我建议给何大师装台空调,还不行让他脱了衣服写。古代大师写字像何大师这样"作"的我认为并不多见,现在喜欢“作”的貌似不少。为了创个新也确实不容易。
前面谈到伯远帖转折处提起再下(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伯远帖为什么有很多断折的笔画》——启明注),王尺赎行笔中段经常莫明其妙的加动作,都是用手的不爽去适应笔,这些写法离开特定的工具条件就没必要了,没有取法价值,所以我说那是法前时代。
兰亭的用笔,既没有一味的强调手去适应笔,也没有放任手而扭曲笔,手的动作与笔的弹性之间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写得流畅、规范、人笔合一,从形态上看用笔逻辑清晰,因此符合了“三爽”的原则,
成就了一套针对特点工具(兔毫)的完备的笔法,易于后人效法学习。
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临某个帖子的时候发现某些地方特别难写是怎么回事。但凡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三种可能:1.工具的差异是不是过大,工具对了也许能自然得之。2.对于用笔逻辑的理解是否正确,是不是发力的方式没弄对。3.是否本来就是作者偶然的法外之笔。对于一些法外之笔太多用笔逻辑混乱的帖子可以作为书法来欣赏,但不宜作为法书来学习。
推荐阅读:
前一篇:细数王羲之兰亭序中那些诡异的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