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最古老的毛笔是什么样子的?

标签:
最早的毛笔最古老的毛笔 |
分类: 启明书法博客 |
启明按:这是书法江湖上2016年的老帖子,作者是懿书空间,启明看完后觉得这是不可多得的了解毛笔和笔法关系的重要资料。于是决定整理后陆续发布在这里。因为原帖的图片质量不佳,所以我在发布的时候,在不影响图片准确性的前提下,换上了新的图片素材。同时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也新增了一些图片。我敢保证,若干年后,还会有很多探求毛笔和笔法关系的人会来看这个系列的文章。
————启明专用分割线————
第一章 笔之初始
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案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
相传蒙恬驻守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是用刀契刻的,由于军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刻速度实在太慢。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书写速度。
古人可能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使用毛笔了,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许多线条流畅的图案,如人面纹、鱼纹、波折纹等,显然是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完成的。
鱼纹彩陶文图片
左公山笔
1954年在长沙左家公山清理一座战国楚墓时出土一支毛笔,杆长18.5厘米,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全长21厘米。此笔由湖南省博物馆邀请长沙杨氏笔庄创始人杨德富老先生鉴定是用上好的兔箭毛制作而成,制作方法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细小的丝线绕缠,外面施漆胶固而成。
信阳笔
1957年河南省信阳地区长台关1号墓里出土一支毛笔,直径9厘米,为竹制品,毫头用细绳系于杆端,宽为2.5厘米,通体长23.4米厘米,出土时,笔仍插在竹管内。经检测此笔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当时的毛笔是以兔毫为主,至少上层社会是这样,因为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唐宋,而民间随便以羊毛、狼毛、鹿毛、甚至鸭毛鸡毛等随便凑合着写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被主流社会认可的羊毫狼毫在这个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总体上说,这一时期主流的笔就是兔毫笔,其他材料就算用了也不是成熟的工艺,不具备典型意义,可以忽略不计。
自古以来毛笔都可分为官家用笔和民间用笔。像兔毫这种昂贵的材料多少年后民间还是用不起。到宋代一支官家用的免毫可换上百支民间用的鸡亳。官家用笔讲求写得精致,民间只求能看得清就好。
从当时留下的字迹来看,笔难以下按,只能书写很细的线条。
古人之所以看重硬的兔毫,而不是优先开发羊毫一类的软毫,说明古人一开始是很喜欢硬毫的,硬意味着好控制,但同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个是按不下去,二是不怎么吸墨,三是不耐用。这就导致写不粗写不大写不多写不久。
笔的进化轨迹就是沿着更大的提按幅度,更好的柔韧性,更大的蓄墨量,更丰富的线条表现力,更耐用这样一个轨迹一路发展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