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日老师笔性与笔法听课笔记(三)

标签:
笔性与笔法听课笔记笔性笔法笔记 |
分类: 启明书法博客 |
http://blog.pic.xiaokui.io/94aeed5f3c6b19431649fa084274e7c3
梁三日老师笔性与笔法听课笔记(三)
启明按:前两天我发布了梁三日老师讲汉魏和晋唐笔法的笔性与笔法听课笔记,今天是梁三日老师在QQ群里这三天课的最后一次课。启明还是按照前两节课的方法记录了梁老师的授课内容。
这节课梁老师讲的是宋元明清笔法,同时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宋元笔法,一部分是明清笔法。
下边是启明做的笔记,供广大书友参考~
相关笔记:
梁三日老师笔性与笔法听课笔记(一)
梁三日老师笔性与笔法听课笔记(二)
http://blog.pic.xiaokui.io/a1ac962c26c5e9290dbb5b9e22cec37d
这节课主要讲,宋元明清笔法,第一段是宋元笔法,第二段是明清笔法,现在先看宋。
所谓宋就是宋四家。
但是我们这里主要讲苏黄米
好,先看米芾
之所以先说米芾。
主要是大家一般认为米芾。
是比较完整地继承晋唐系统的书家。
他是一个复古主义者。
能完整继承晋唐的笔法和结构的人。
http://blog.pic.xiaokui.io/d034257218a97858e2cc19f2bc86b26a
我们还是边写边讲。
米芾的用笔是继承了晋唐的系统的。
笔法特别丰富和细腻。
我们分析笔法的变化。
首先是从运动轨迹去看。
而不是从一般的笔形去看的。
这是我们的基本教学思路。
也是研究字帖的基本思路。
http://blog.pic.xiaokui.io/43c31227a67f06c2f6ed2ad1e232c5bf
比如这个绞丝旁。
我们就需要找中心线路。
http://blog.pic.xiaokui.io/a2ea4e0c8311d54465364ea39b1cc046
这根线就是他的运动轨迹。
原则上我们取中心线。
http://blog.pic.xiaokui.io/bb31aa77501bd77034a49e065a430096
这里第一个折是带有反转的。
这个方形标注的是带有回缩的。
我们临帖是还原其运动轨迹。
而不是机械的形。
http://blog.pic.xiaokui.io/64dec83ff6ea28656de9dab184263e55
在还原运动轨迹的时候。
我们发现所谓的笔形,就带出来了。
http://blog.pic.xiaokui.io/a8d94099a87fd0d3cc58f884530447ea
单看造型差不多,但是运动轨迹有很大区别。
米芾在书写的时候。
表面上很平静。
实则暗潮涌动。
http://blog.pic.xiaokui.io/3086cc337a525ae34eba5c83fb1035c0
一个平平,一个艺术性强。
平的写出来就是没有抓住关键的形。
http://blog.pic.xiaokui.io/992f9e6175febc2d311252417d08cc5d
我们临帖的时候重点是还原这个运动轨迹。
注意力放在运动轨迹上。
只要按照轨迹走。
自然会有快慢。
http://blog.pic.xiaokui.io/1524b511c7ec12e09ed321357f9040dc
看,王字的这一个竖画。
起笔的时候有逆顶。
http://blog.pic.xiaokui.io/a0d08178250e6d4595afa15c493996b8
如果你顿笔下来。
就会显得死气沉沉。
这就是明清的写法了。
http://blog.pic.xiaokui.io/e23d625423214d3986b40432acebf7b6
笔在这里立起来,翻笔换面。
http://blog.pic.xiaokui.io/df3b63c4fa72f7548b4dbef651501e22
翻一次,再翻一次。
这是晋唐人很擅长的方法。
http://blog.pic.xiaokui.io/87da589645e85c2a3f09c867aaceee0f
你看这里换面之后,带出来。
线条就会很有质感。
http://blog.pic.xiaokui.io/7983d16e27cce5559641e74ebd7ebbc9
换面与不换,一个结实,一个毛糙。
http://blog.pic.xiaokui.io/695f277b5594ff634094fe3e10a0b362
最后那一点是有翻的。
结尾一竖末端注意顶住。
结尾处有个小点的。
由此可见米芾用笔很细腻,很丰富。
尤其是刚才说的下笔,翻,顶。
基本继承了晋唐的笔法。
而且继承得非常好。
刚才这个帖比较含蓄。
现在我们看一个比较快速书写。
刷字的。
http://blog.pic.xiaokui.io/1fdfe2a4256595ebc3f0bfa066b3b15a
一下笔就藏住了。
http://blog.pic.xiaokui.io/cae737822b58441716f80d394ae75e61
立起来,再出锋,他就显得很实,很挺。
笔触很鲜活,这需要非常敏锐的手感。
笔锋触纸的感觉需要很敏锐。
你需要恰到好处用到笔的弹性。
http://blog.pic.xiaokui.io/73cf013ecab5d17cbb5c5527ce2e1635
立起来再出锋,用的左边的面。
下来时是用的笔锋下边那个面。
http://blog.pic.xiaokui.io/b8b2aac63eb77cf84d100ed4546ce978
这里换成了笔锋右上那个面。
http://blog.pic.xiaokui.io/2b69c8394bd48d7a13429d34458763ca
其实这个竖画尽量用前后铺。
http://blog.pic.xiaokui.io/3063cc2e09a81df7d5f87b08ba780376
看,翻的动作。
我们再看苏轼。
他写字蛮神奇的。
在理论上。
他说“把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
又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他说这些话。
以表示他玩书法不认真。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专业的书法家。
不论结构还是用笔。
其实他都是一流的高手。
我们看下他的作品。
他的笔法也是非常细腻。
http://blog.pic.xiaokui.io/daaad7cec19c36fcdfcb464906394350
这是一个小手札《东武帖》。
http://blog.pic.xiaokui.io/c101dc6293dc67fbb2e15640bb4d9ac9
注意他起笔时候的这些小动作。
http://blog.pic.xiaokui.io/364a7e61c0fc6a1c34da5284774fb63e
这个反捺。
http://blog.pic.xiaokui.io/59a77cae097bfa4b538a5dfe041f0b0e
逆顶,裹锋。
他每一个下笔。
小动作都非常多。
http://blog.pic.xiaokui.io/52c924fcba85816f37940b7b279b644e
这个竖画他也不肯直的下来。
要来一点波动。
我们会发现他比赵孟頫更细腻。
跟米芾也不相上下。
所以我不理解沈尹默。
为什么把苏东坡说成“善书”者。
而认为米芾才是“法书”。
所谓“法书”也就是可以取法的。
可以当做字帖的。
http://blog.pic.xiaokui.io/b9f191577c1433862823974fb17c5585
光这样一个横画。
书写时就有几次波动。
而不是平着。
http://blog.pic.xiaokui.io/6d4aaf4b2e3724cbdd3ec9f7dee63d7c
我们写字很容易把字写匀。
我觉得自己这样写还是打了折扣的。
http://blog.pic.xiaokui.io/fd1c1c7203de90726a205ab411bb7021
“口”字这个折往里边夹住。
立起来再出来。
最后一个横折。
回顶再出锋。
http://blog.pic.xiaokui.io/de898c0cd78023e3c5fb5da403386346
看红圈里的起笔。
方起。
http://blog.pic.xiaokui.io/11f0cb3cf80c1c904575bb3173eeef93
一流的书家很喜欢用逆顶。
因为这样会显得更有力量。
不逆顶是没有力量的。
超一流的书家逆顶的频率都比别人高。
从节奏来看。
老是顺,也是没有起伏的。
只要逆顶,就会立马有了节奏。
http://blog.pic.xiaokui.io/07d9a71622eb35072be6cae5ef54e4be
他的字一般都是这样斜着的。
http://blog.pic.xiaokui.io/8603fe82b81ade21da57b15fc90501e2
当时别人说他的字是石压蛤蟆体。
像石头压着蛤蟆。
虽然造型看上去单一。
但是骨子里是有雄强的。
郁勃的气息。
启明注:启明理解的石压蛤蟆,除了外形上扁扁的之外,我认为也是因为石头有一个作用力,蛤蟆也有一个反作用力,但是蛤蟆顶不起来这块石头,似乎始终保持一种较劲的状态。
http://blog.pic.xiaokui.io/05e3db50bf0adb906f7046ecdc568a38
“起”这里的竖画。
他要这样鼓起来。
http://blog.pic.xiaokui.io/6127b242e51b2a6b96622234b3a48193
刚刚外拓,马上又有内擫。
笔法非常丰富。
所以说他作为代表人物。
也是非常完整继承了晋唐笔法系统的。
另外,我们不得不提黄庭坚。
http://blog.pic.xiaokui.io/0a1c2924ae21680d99b5f7067dc1451f
他的线条特别圆。
弹性特别足。
在他之前没有谁是一抖一抖写字的。
http://blog.pic.xiaokui.io/56358cf8facb21e89c4636bc136d8ee8
注意这个撇画的起笔。
顿下去,立起来,再行笔。
http://blog.pic.xiaokui.io/ec11473281f8b93a4572bf46a9920a8f
多次调峰。
http://blog.pic.xiaokui.io/45666c94e4d86f4243c79eba4d8ad3a0
一定要立锋换面。
http://blog.pic.xiaokui.io/ab1c36864bba1e794c595c57256039d0
这个竖画的起笔,
顿一下之后,转换了一下笔锋,中锋运笔。
http://blog.pic.xiaokui.io/d46e02495cbdb031fe0cb7ea3600e12d
出锋不要甩出去,是一个小小的点,米粟状。
http://blog.pic.xiaokui.io/a283b27871d2dde1a60d2a1be1705158
锋要到。
这样才显得实。
http://blog.pic.xiaokui.io/d1a0a46df8450511d949403ed011def5
宋徽宗瘦金体虽然也不错。
但是还是笔法单一了些。
你可以多观察他的起笔和收笔。
当然这个单一也是放在书法史来考量的。
http://blog.pic.xiaokui.io/6f9525d7f7470aea05dcef758bc99350
红圈标注的两个转折的地方。
一个是翻,一个是立起来再出。
裹锋其实是铺毫的一种。
万毫齐力还是需要坚持的。
黄庭坚的笔法和结构都很精到,很严谨。
不管是行书还是草书。
他这种严谨精到在元明清就不太看得到了。
这里说下
裹锋和铺毫的分别是什么样子。
http://blog.pic.xiaokui.io/9efafd0613b294aa6cd5004e2a64865a
第一个是笔在后(铺毫),笔力外拓。
第二个是笔在前(裹锋),力度中含。
http://blog.pic.xiaokui.io/c74ee6c19cb8b233e485339e51101850
这个笔画就是前后铺。
http://blog.pic.xiaokui.io/b1c71b9d4161f33cb5b9b555d5a58caf
那一截就是前后铺。
很多时候教学其实还是要现场做比较好的。
有的书友可能只看一眼就能明白。
但是有的书友则需要现场教学效果最好。
——中场休息——
放的是梁老师的视频。
http://blog.pic.xiaokui.io/f31ed62404135786cdeacf11f550aa15
这是在演示毛笔回顶后站起来
http://blog.pic.xiaokui.io/fd3d0758792f39f82b6bd11044927f50
用笔在用锋。
http://blog.pic.xiaokui.io/2bf1a78105ffd6bfd732e72c68b4742b
用锋也同时需要注意腰腹的力量。
——回来——
我们看元代。
元代必须说说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子山。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他们都特别强调笔的弹性。
赵孟頫
号称是恢复晋唐笔法前五百年的第一人。
自从他出现。
整个元代的书坛。
都统领在他的书风之下。
http://blog.pic.xiaokui.io/c456e738b5c3fae546293032ea16b132
康里子山的作品。
相对来说。
他们的作品都少了很多东西。
http://blog.pic.xiaokui.io/08c2b7fd038ab099ab43be646aa2be7a
左边是元代,右边是晋唐。
你可以看到元代笔势比较固定。
都朝着一个方向去。
http://blog.pic.xiaokui.io/37a871504a24efc48bfeb4b8442616ee
一个笔势走到底。
在宋四家里几乎是没有的。
米芾写字再快,他也会做开合的处理。
http://blog.pic.xiaokui.io/ae71cf745b5a8bb4197523a7f9a40cfb
笔势单调了,那笔法也就会单调。
其实晋唐宋人都是笔势非常丰富的。
不用看兰亭。
就是看索靖月仪帖。
都比这个丰富很多。
元代的人写字很快,很熟练。
但是丰富性不够。
赵孟頫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重振晋唐笔法的人物。
但是仔细考究。
赵孟頫还是比不上苏轼他们那帮人。
也比不上智永。
赵孟頫的风格有点像陆柬之(唐)文赋。
(陆柬之虞世南的外甥)
实际上,陆柬之的细节也比赵孟頫的要多。
http://blog.pic.xiaokui.io/1f7f14e344ab8364084ece55b4514046
赵孟頫只是写的比较稳定。
从元代开始。
我们可以感受到笔法的细节就少了。
用笔的套路更加明显了。
http://blog.pic.xiaokui.io/7c1e70d9340477e963492dac8db66665
有了套路,写出来的就是标准形态。
比如起笔规定要逆锋的动作。
收笔要有回锋的动作。
启明注:我感觉规范的教材还把这个动作夸张了。
http://blog.pic.xiaokui.io/69449129ab7a3ad7fa4b383088aa0cc3
不像晋唐人一样,根据笔性来书写。
而是套路太多。
你看雁塔圣教序,那个捺画。
每一次都不一样。
完全依据笔性去处理的。
但是赵孟頫和董其昌都是这样套路很多。
http://blog.pic.xiaokui.io/0f44ae7344e90e1b89ba362941116909
很多收笔都是根据用笔动作要求去做的。
而不是按照笔性去完成的。
我们说写汉简的人。
当时的感觉一方面是手带着毛笔走。
一方面是毛笔牵引着手去走。
毛笔有个二次创作的功能。
元代的这三个大书家,弹性用的很充分。
但是笔的鲜活感,现场感要差很多。
已经是按照所谓的笔法去写。
已经忘记了笔性的存在。
丧失了笔性本身的创造性。
我的学生中。
写赵孟頫的就是没有那么精到。
写智永千字文的就是耐看些。
总之,就是说赵孟頫的用笔不如隋唐的。
像苏轼、米芾、黄庭坚
处理细节的能力不说在赵孟頫之上。
但也不是在他之下。
拿赵孟頫的和王羲之的比。
逆顶、翻转已经少了很多。
但是不管怎么说。
赵孟頫的线条还是很圆润的。
http://blog.pic.xiaokui.io/fcb815ed20f770bfd965f5b6d905ba48
注意这个转锋。
八面用锋,笔锋无处不到。
都还有保留。
http://blog.pic.xiaokui.io/fcc74ac977734e6c88f3148e2d88c87e
立起来,换面钩出。
http://blog.pic.xiaokui.io/56efcf8ee22922906410592796945681
点,很直白。
很圆润。
前代少见。
http://blog.pic.xiaokui.io/cd9e59127ff86d98e0d559c03ab05fe1
立起来,再出来。
http://blog.pic.xiaokui.io/ac9b99317bdf95069a21094d8c74cfc0
杨维桢,逆顶很多。
但是还是比较单调。
风格比较倔,比较拽。
但是技法性不是很强。
http://blog.pic.xiaokui.io/2671d10380836d8cbe19c895a7f34600
董其昌这种线条很耐看,又嫩,又老。
很鲜活,又老气。
丰富性不强,但是够纯粹。
http://blog.pic.xiaokui.io/91a7976b7bdb7dd55dbdfee7bb5f5d48
张瑞图,用笔不讲太多变化。
没有苏轼那样翻腾起到。
一个动作做到底。
越来越不耐看。
为什么元明清以后笔法越来越简单?
书法史上说有这么一个定论。
http://blog.pic.xiaokui.io/cd66da54f437cc10b27f35868ca06411
说元明清古法日渐式微。
为什么唐宋人对晋唐笔法继承那么好。
但是到了明清,会越来越苍白呢。
实际上跟书法名作
书法载体的留存、传播有关系。
明清人学书法从宋代开始。
学书的途径是阁帖。
唐人的范本至少是唐摹本。
有可能是晋人的真迹。
我们看唐代的书论,如张怀瓘的的书论。
他们把前朝的书作论为上品,神品等。
书法史上。
被唐人视为珍宝的很多典籍在宋以后。
元明清都找不到了。
所以到了宋代以后。
就是黄自元写的馆阁体。
也能一定范围内流行。
http://blog.pic.xiaokui.io/7054fbd86ee96b698a717cb089243ce3
《淳化阁帖》
宋代开始,刻板印刷很发达。
这对书法传播有好处。
老百姓买不起原帖的。
可以花较少的代价,看到较好的本子。
但是经过几轮翻刻。
到了三希堂法帖的时候。
很多用笔的细节已经面目全非。
所以唐人厉害,是因为可以看到晋人的作品。
晋人厉害则是完全依据笔性来书写。
其实在艺术史上,这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当一个艺术门类刚发端的时候。
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比如古希腊的雕塑。
唐人可以看到很多二王的真迹。
米芾应该也还可以看到真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段子。
米芾借来真迹临写,然后把假的还给人家。
到了几百年后。
很多可能就已经辗转翻刻丧失了原貌。
http://blog.pic.xiaokui.io/e1eff8cc39c05b039b3771afdbd75167
我这里很多字帖翻着翻着就坏了。
更别说古代遗留下来的东西了。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说。
临帖前沐手焚香。
小心翼翼地把字帖展开。
很多作品就是这样在流转过程中逐渐失真。
http://blog.pic.xiaokui.io/876a0f5108f7c9d4d15a6a53f211e118
比如这个。
左为子本,右为母本。
http://blog.pic.xiaokui.io/73e8048dde93915b9319a909ddc69348
原帖不规范的。
到了阁帖中,就变成了规范的笔画。
一个很鲜活的笔画。
就变成了刻板的笔画。
一个固定的手势,丧失了鲜活感。
这就是为什么赵孟頫他们写字。
笔法的丰富性大大减少了。
http://blog.pic.xiaokui.io/f57eff51786a439703aeae5959d55c62
再比如“安”的这一横。
阁帖和原本上的就差很远来的。
那么,仅仅是因为翻刻失真吗?
也没有那么简单。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
其实也是一种审美的选择。
http://blog.pic.xiaokui.io/8abacafddac178befc5e2feb79f0bba9
当时的适龄儿童已经按照规范的写法来写了。
刻字的人也掺进了自己的理解。
包括当时的艺术总监。
比如乾隆请来的制作阁帖的总负责人。
也是有这种审美取向的,认为规范是美的。
包括晋唐的人。
比如赵孟頫。
都把很多鲜活的变成了套路的东西。
http://blog.pic.xiaokui.io/bab90ed61370960a0a6a7e0de18dce5d
所以说。
元明清的人书法审美是在下滑的。
是不断在世俗化的。
http://blog.pic.xiaokui.io/9d0933419b28485240e136a1109885bd
这是明清和民国留下来的石刻。
你看满满都是套路。
笔法没有任何变化。
http://blog.pic.xiaokui.io/e791546bf5af1e1f1c0886dbae7eeb02
写得死气沉沉
http://blog.pic.xiaokui.io/1096ed31c2b289a06dfd67a998b439d5
这是明代严嵩写的。
所以你去旅游景点。
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是什么时代的。
http://blog.pic.xiaokui.io/44b47ba43987e76262d3bc9295118980
这是广西的一些牌匾。
满满都是套路。
http://blog.pic.xiaokui.io/fa5610da3bb9500a0ce421d2aa5f9629
程式化已经非常严重。
世人对书法的理解。
仅仅是起笔要逆锋。
收笔要回锋。
很多心性的东西过度到了世俗的东西。
规律性很明显。
宋代以后。
老百姓都是看印刷体长大的。
http://blog.pic.xiaokui.io/aa1ae33eb2e98aeefff0315b3cdea449
雕版印刷术(启明注)
所以接近印刷体的字我们都容易认同。
偏离印刷体的我们就不容易认同。
一直接受印刷体教育的人。
要写出晋唐人的鲜活。
需要非常大的艺术天分和领悟力。
http://blog.pic.xiaokui.io/84195dade381aeeaaf43339f4fe19c3d
http://blog.pic.xiaokui.io/3223338f088eeed42399f5e4d42b0c03
刚接触书法时候。
大概老师都在教心正则笔正,字如其人。
http://blog.pic.xiaokui.io/53c27c80ba2357213b6f2fb2b09583cf
舒同的字。
他说他学颜真卿。
但是你看他只有外拓,没有内擫。
http://blog.pic.xiaokui.io/fd005e6240f63c3ad36c93fbab1c5cc9
这是我十几年前写的碑。
所以说把字写整齐其实不是很难。
像黄自元,田英章。
其实从书法的角度,还不算是书法家。
但是对当代人来说。
大家都不写字了。
能写这样的字也很不错了。
从这些案例
我们可以知道
晋唐笔法发展到元明清已经日渐式微。
因为阁帖流传过程中越来越失真。
只能把字写得越来越死气沉沉。
但是清代兴起了碑学。
现在这个时代
二三十块钱
就可以买得到王羲之丧乱帖的摹本。
唐摹本印刷品都可以买到。
但是古人只有少数人看得到。
所以
现在我们回归晋唐笔法
实际上是很有条件的。
至少比清代人有条件。
——小结——
宋还能很好继承晋唐法。
元代笔法细腻程度就下降了。
到了明清因为阁帖的流传。
很多人已经看不到真迹了。
像王铎他们其实都是看阁帖来练习书法的。
但是王铎的笔法
相对米芾的表现力已经差了很多。
很多时候都是从大体上
气势上来考量了。
笔画的很多细节已经远远不如宋人。
所以后来碑学兴起
也是帖学走投无路的选择。
很快西方的印刷术传入
让我们重新追晋唐法有了机会。
说得有情怀一点。
就是我们也要肩负起这个责任。
课程结束。
——启明碎碎念——
三天的课程下来,感觉梁三日老师很好地普及了笔法的历史和流变。
很多初学者跟启明反映说看不懂,包括我把文章发布在以网络喷子较多著称的今日头条,都很少像之前发王冬龄老师的乱书和和发田蕴章老师的文章那样引起大家讨论,甚至招来辱骂。
所以,我感觉笔法和笔性,可能已经远离我们很久了,只是随着当下条件逐渐优越,我们才有机会去追慕古人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好在有像梁三日老师以及黄简老师,包括很多学院派的大家,如陈忠康老师,邱振中老师等等老师,在不遗余力地普及书法专业知识,包括王冬龄老师等在不懈地做一些新的探索。
就像田英章老师和田英章老师以及全国各地很多大大小小的书法培训机构在普及汉字的规范书写一样。
我感觉这个提笔忘字的年代,对没有入门但是对书法感兴趣的书友普及最基本的书法常识,激发兴趣或者说提高积极性,或者对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然后对其传授笔法要诀,可能真的比多举办书展,培养书法家更为迫切。
毕竟,这近一百年,我们这个民族似乎都在一个劲的学习西方,反而把老祖宗很多艺术的、有利于展露人的天性、发挥人的创造性的东西给丢失了。
我之前说过,提高一个人的审美能力,那么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都会得到提高。学习一门艺术就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是时候把老祖宗千百年来留下的东西捡回来了,我断章取义用xdd的话说,就是我们要有文化自信。
但是这个文化自信一定是建立在本民族的人本身对自己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之上。否则都只能是教条主义或者形式主义。
最后,送给新关注启明的公众号的朋友一份日本人做的我们唐人的字帖。
针对这本字帖我还整理了一篇文章《工匠精神:从这本字帖可以看出日本人做事多细心》,已经被很多公众号或网站转载,大家在网上很容易搜到。
推荐阅读:
怎样磨墨:用墨块磨墨的方法(附磨墨视频) 傅绍尉老师讲圣教序启明笔记
欧阳询九成宫临摹解析(仅部分单字)
这份字帖的获取方法请留意下图中的文字提示。
http://blog.pic.xiaokui.io/e430f6d2c08ebb0f95b329618cf0ebce
——2016年12月16日 1:03 启明·北京 博您一哂
·END·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那就请转发分享吧~
http://blog.pic.xiaokui.io/c7eba1ebfcaa04dd0f3d028f16433b82
启明老师
微信号:qimingl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