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分类理论 陈椽
(2010-12-08 09:29:43)
标签:
茶和天下茶学认知科学文化 |
分类: 一壶居士马莲道蹓跶 |
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自然条件很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在植物学上属茶科,23属380多种),品种资源丰富,不同品种其适种性差异很大,有的品种只适在某地域地理环境栽培,有的品种可以地域地理环境栽培;其适制性差异很大,有的品种只适制一种茶类,有的品种可以适制几种茶类,品种不同,制茶的品质也不同,中国是茶的故乡,品种多,茶类也多,历史上贡茶名茶层出不穷。如何面对?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以便说明同类事物的特性及不同类事物的差异。茶叶分类是依据茶叶的特征分别归类,以便说明同类茶的特性及不同类茶的差异,便于行业内、行业间、贸易者、消费者等相互间沟通。
陈椽积数十年教学和科研经验,1979年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以制茶方法与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依每种茶类在制法中内质变化,黄烷醇类氧化程度、快慢、先后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这种新的分类法,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以上六类茶类的排列次序,实际上就是各类茶叶叶绿素破坏程度及黄烷醇类变化程度的顺序,因此也体现了茶叶主要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这一科学分类法的建立与应用,不仅对我国的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迅速传播到国外,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陈椽教授首次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现代茶叶科学分类的基础。从而也否定了日本人古在油泽于1980年在研究制茶绿变红时提出“微生物发酵说”,其学说认为茶叶变红是微生物作用,与工作上一般的发酵相同。之后,又由此演变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和不发酵茶的茶叶分类法。这种分类法以共性掩盖个性,氧化作用与呼吸作用混淆不清,是非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