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山软件
金山软件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6,436
  • 关注人气:3,1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触类旁通——从平面到网页

(2012-03-16 13:12:04)
标签:

it

  作者:clover   金山软件 · 北京

http://att01.blog.kingsoft.com/upload/attachment/2012/0316/11/4f62b6eb169aa.jpg

  从事平面设计行业6年有余,自认为已经可窥见“设计师”这称谓的美丽妖娆,却始终未能触及“web设计”的绮丽裙边——惭愧。
  好在机会并没有从身边一再错过,终于有幸,可操刀设计网页,心下大喜,跃跃欲试。从一窍不通的焦虑到拙劣模仿的懵懂,再到渐入佳境的喜悦——不得不说:设计,是让人幸福的。

   下面就整理出我个人“从平面到网页”的心得体会,予诸君分享共勉。

http://att01.blog.kingsoft.com/upload/attachment/2012/0316/11/4f62b6f382da8.jpg

  首先,从对画面的理解和画面张力的表达上说,两者是大同小异的——都遵循基础构成的规则,页面布局的分割可套用平面设计中“版式设计”对于画面切割的理解。

  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网页设计的布局更强调其功能性。

  也就是说,网页设计要求“不仅好看;而且好用”,这里让我想起了商业设计的另一个领域——工业造型设计,同样也是在设计中强调产品的实用性。

  而我们在平面设计中,往往更强调画面的冲击力和画面所要传达的思想本身。

http://att01.blog.kingsoft.com/upload/attachment/2012/0316/11/4f62b71283d99.jpg

  其次,平面设计的重心大多是“传播信息”——即将画面所呈现和蕴含的内容传播给受众,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产生影响。公益广告设计或纯艺术平面设计强调受众的“感知”使受众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使自己所宣传的理念或事件更加深入人心的目的;商业设计则重视对受众的“催眠”,因为商业平面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对产品的销量或服务的推广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所以会更加重视客户的“接受度”(而盲目且浅薄的推产品则会使广告本身水准下降,甚至让受众产生厌烦心理)。

  网页设计中更进一步的产生了“互动;客户体验”的概念,如同传统相声“捧逗哏”中“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的相互交流状态,其细节体现在“按钮是否能引起注意;点击后效果是否能让受众产生继续浏览的欲望;页面动画的节奏感和特效的表现方式是否符合主题”等平面设计中所涉及不到的领域。这就造成很多平面设计出身的设计师在初入网页设计的时候,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埋怨“隔行如隔山”的同事,感叹“行业细分竟然如此的与时俱进”。

http://att01.blog.kingsoft.com/upload/attachment/2012/0316/11/4f62b72a374e9.jpg

  事实上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么?也许——山脊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我始终认为,设计,是触类旁通的,一个具备了基础设计理论知识和一定美学修养的设计师,不应该被技术和表达方式的门槛绊住脚步,下面我们来看看,平面设计师在网页设计中有什么优势。

  第一,更加夯实的美术基础和美学理论基础:

  由于网页设计相对于平面设计是一个新生产业,其理论知识和设计体系都没有平面设计完善和精炼,我们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学习中所学到的构成知识及积淀的美学修养,可以在强调“互动性”的网页设计中更好的体现——毕竟,动态画面比静态更有表现力。

   第二,更加多样的表现方法;

  在国外,好的网页设计师大多受过专业美术理论及美学教育,他们都是从平面设计衍生而来,所以他们的画面更有张力,表现形式更多样化,而国内很多院校急于培育专业对口人才。本末倒置的认为“更熟练掌握软件和多做同类练习才能更早步入社会”,这种方式在网页设计发展初期是有一定效果的——飞快发展的中国网络需要爆炸式的从业人员。

  但是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产业结构越来越更新,那些“操作派”的设计人员渐渐显示除了自己的力不从心,开始回炉再造,这直接导致了现在各大美院附属的艺术研修班的学费成直线上涨。

而开始学习平面设计的人员能更多的美术基础和美学理论知识,在转型中可以不用经历过于深刻的“阵痛”。从而达到自己由平面到网络的稳定过度。

  最后,更加健康的心态

  经常有做网页的朋友跟我说:“当初大学的时候,也是有开一些理论课的,只是没有系统学,毕业就还给学校了,现在让我再做回平面设计。已经很难了”。这种话里所透露出的无奈和不甘,总让人觉得后背有丝丝的凉意;“若干年后,我是否也无法回归平面?难道时间是形成套路的最终推手么?”“我们会不会也像无脑的黑熊一样。最后只剩下手里的一个玉米呢?”

  融会贯通之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很简单。做一个拎着大筐的黑熊——把每一个自己掰下来的玉米,都扔在筐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