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都金山 李娜
序
或许我们都未曾发现,在每个人心灵的深处,都有一份对家乡、对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有着一份深沉的爱和眷恋。
在满世界都是“地震”“汶川”“伤亡”这些字眼的2008年里,我曾经一度拒绝看电视、听广播,因为我无法忍受那一串串死伤的数字、那一幕幕悲惨的画面在脑子里盘旋,那些在废墟中挣扎的生命、那些从瓦砾里传出的呻吟,让我感动,更让我心疼。
老公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能在地震前自驾去阿坝,因为一直都只是听说,那里,很美。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我一定也没有勇气在这个时候去那个还不能说完全平静的大山里。
公司在阿坝州小金县日隆镇捐建了一所小学,我们一行5人去参加学校的奠基仪式,唐叔叔、杨姐、石姐、OPEN和我,临行之前,我们没有一个人提及关于余震、塌方等字眼,同事们也都在祝福一路平安!自认为心态超好的我,也只是在心理打趣的说,如果有什么三长两短,就算是为公司捐躯了:)石姐后来说,她真的有想过要不要写封遗书放在家里,但是,我们都没有说出口。

09年5月31日早晨8点半,我们从成都出发了,一路上用我们惯有的风格,开着各色的玩笑,不知不觉中就沿成灌和都汶两条高速,一路狂奔到了映秀。都汶高速——都江堰至汶川,全长77公里,整条高速有三分之一的部分都是隧道,其中有两个长度在4公里左右,可见整条高速的建设是多么艰难,08年5.12地震前,这条高速都快通车了,却被地震无情的摧毁了很大一部分,今年的5.12,在建设者夜以继日的不断努力中,都汶高速全线重新贯通,因此我们只花费了1个多小时就轻松到达映秀。



穿过高速的最后一个隧道,感觉前后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山,最主要还是脚下的路,我觉得那根本不能叫路,只能说是在落石中间开辟的便道。出于对OPEN驾驶技术完全的信任和大家一路谈笑风生的好心情,我们也不以为然,只是偶尔感叹一下路边竟然有一间房子那么大的落石。


我们看到邱光华机组人员遇难处的碑刻,用雏菊环绕的石碑,能想象有很多有心人前来祭奠;经过卧龙自然保护区,只看到空荡荡的博物馆和研究院,没有大熊猫的身影,仿佛能感受到那些饲养员冒着生命危险挽救国宝的场景;沿途的水电站被淹没在乱石之中,大型发电机被砸得面目全非,能想象出重建工作将有多艰难;用落石堆砌的一座座新的山峰,将电线杆和树木掩埋在中间的堰塞湖,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经历了怎样的地动山摇,山崩地裂。

走过卧龙,就开始翻越巴朗山,海拔4532米,用OPEN的话来说,刚才经过的都是无名野山,而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山。巍峨、挺拔,我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眼前这幅蔚为壮观的画面,如果说“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那巴朗山的秀丽源于大灾后的坚持,这里的幽静来自大难后的淡定。经历过沧桑,却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即使布满皱纹的脸庞,也时刻微笑如故。她的美就像是一段传奇的故事,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沿着盘山路一路前行,整个山体被郁郁葱葱的植被包裹,眼前是一片苍翠的绿色,高度不断攀升,空气有些稀薄,呼吸也有些急促了,能看到雪的地方,便是我们能到的最高处了,海拔4532米的峰顶,云层被踩在脚下,我们在云雾缭绕中穿行,加了羽绒服,车内温度是1度。
下山的风景比上山的时候还美,因为这里多了很多充满灵气的羊群和牦牛,给这幅美丽的画面增添了勃勃生机。在“猫鼻梁”,OPEN说如果天气好,可以看见远处蔚然挺立的四座雪山,那就是有名的四姑娘山。可惜的是我们只看到了四位美女中的一部分。

翻越巴朗山,山下便是我们的目的地——小金县日隆镇,一路走来,只有在这里,才看到了聚居的人群和村落,路边有许多修建得很有特色的宾馆、酒店,但无一例外都紧锁大门,能想象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喧闹。其中一幢用小碎石堆砌的建筑,OPEN介绍说那是颇有名气的三嫂客栈,三哥是当地很有经验的向导,在一次雪崩中,三哥永远的留在了雪山之上,三嫂就在这里默默等待。

再往前一点,能看到一番热闹的建筑景象,我们推测那就是我们要去的日隆镇中心小学建筑工地。教导主任杨老师早早的在大门口迎接我们,那张质朴的脸上写满了感激和热情。我们先到杨老师的“宿舍”稍事休息,这里是学校里仅存的一栋还算完整的建筑,但墙上布满了裂纹和弥补后的痕迹。杨老师和郑校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隐约中,我也看到一份沉重,大灾后的沉重。郑校长介绍说学校现在有260多名学生,地震的时候由于这里不是震中,校舍没有倒塌,学生撤离速度也很快,所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是教学楼已成危房,必须重建。学生现在在一个演艺中心搭建了板房,进行日常教学和住宿。这里很多孩子的家离学校有好几十公里,只能住校。



短暂的交谈之后,我们急于去看望那些孩子,便跟着校长到了临时的学校,此时是下午3点半,我用摄像机记录了孩子们的宿舍和教室,虽然简陋,但却被他们整理得井井有条,宿舍里的被子叠得很整齐,所有人的洗漱用品都摆放有序,在一个很整洁的女生宿舍里,四个女孩还很热情的送给我们一首歌——感恩的心,“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在这几个孩子嘴里唱出来,让我感受到的是震撼,发自内心的震撼和感动,那一刻,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样的坎坷辛苦,换成是我们,能承担多少?而我分明看见他们红红的脸庞在阳光下,还笑得那么灿烂,是心酸还是心疼,此时的感觉我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这样的微笑,很纯很真,也很坚定和坚强。


板房外的壁画,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校长说那是志愿者们亲手画上的,最让我难忘的是四个大字“祖国妈妈”,或许就是这位和蔼的妈妈在鼓励着这些孩子。
闻着一阵香气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房间,这里算是食堂吧,今天的菜是青椒肉丝,校长说他们尽力在给孩子们增加营养。让我想到刚才有一位小女孩告诉我,她最喜欢吃学校的土豆片。其他地方便是孩子和老师们为了明天的六一活动忙碌的身影。我们不忍心打搅他们,就默默离开了,期待第二天他们的精彩表演。
晚饭时,和学校几位领导、老师一起,席间校长介绍说,这里的孩子读书都是免费的,所有的书本费和学费都是国家承担,国家每个月还给每位孩子120元的生活补助,从2005年开始,这里就没有辍学的孩子了,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刚才看到的四个大字“祖国妈妈”。家长只需要为孩子负担一少部分生活费用,每个月大概100多块钱,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每个月的开销有多少个100块?我默默的告诉自己,回去和老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资助一些孩子。
学校现在的困难是硬件设施上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震给本来就落后的地方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考验。唐叔叔转达了金山公司领导对小学的关心和慰问,并表示我们会尽力捐献一些电脑设备,帮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信息,对于这些未来的栋梁们,太重要了。校长也表示,他们会在假期安排老师出去学习,只有老师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而这些学习的费用,只能从老师自己的工资里拿。
晚饭后开始下雨了,穿着羽绒服,还能感觉到刺骨的寒气,还好有一幢地震后才建好的客栈,居然还有电热毯,让我对老板感激不尽。
晚上和石姐聊天到2点多才睡,我们从家庭、孩子、婚姻一直聊到地震,看看这里的一切,想想我们的孩子,我只能默默的对儿子说,要学会珍惜!
第二天一早起来,雨还没有停,但这里的天依然那么蓝,空气是那么的纯净。9点半我们来到学校的建筑工地,西装革履的老师们已在忙碌地准备着今天的奠基仪式,横幅上写着:衷心感谢金山软件集团无私援助!有感激,更有我们的祝福。


10点仪式正式开始,鼓号声中,孩子们穿着特色的民族服装,捧着鲜花、挥舞着彩旗,欢快的走来,我们惊呆了,这些可爱又可敬的孩子,他们的微笑,在这些残砖废瓦中,就像是一朵朵绽放的野花,那么坚强那么美丽。唐叔叔代表公司发言,一字一句都表达了我们对灾区同胞深深的慰问,以及我们愿意时刻伸出援助之手的决心。“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他引用这句话诠释了我们对孩子们的期望和祝福。热烈的掌声是孩子和老师们的感激,也是我们对这些坚强走过来的人们深深的敬意。


奠基仪式上,唐叔叔、杨姐、当地教育局、政府、学校领导,挥动铲子,为这个未来的金山小学,铺下第一层土,感激、感动、祝福、坚定、坚持,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这块土地。


仪式结束后,我们应邀参加了学校的六一庆祝活动,还是在那个简陋的演艺中心,在那些板房中间的一小块空地,孩子们升国旗、奏国歌,进行入队宣誓、颁发优秀学生奖状,表演他们精心准备的节目,此刻,这里,是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家,一个大写的家。
为了避免走夜路,我们只能在11点半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踏上了回程,临行之前,杨姐和唐叔叔给孩子们留下了名片,“有任何事情,都可以给叔叔阿姨打电话”我们都愿意承担这份责任。

我原本是打算睡到成都的,但迎面而来的雪景让我简直无法合眼,昨天,还是被绿色包裹的巴朗山,今天已是白雪皑皑、银妆素裹,太美了,我急于用摄像机和手机共同来记录这些美丽的画面。雪山,此刻的巴朗山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雪山,越往山顶前行,雪积得更厚,地面已开始结冰,还要在这么狭窄而又布满冰雪的山路上错车,让我对OPEN的驾驶技术又着实佩服了一把。快到峰顶的时候,刚好遇上错车,我们实在忍不住,跳下车拍照留念,我选了一个很美的角度,用手机拍照,给大家发彩信,可惜山里没有信号,彩信一直没有发出去。
翻过雪山,又重新回到那条刻着地震痕迹的道路,此时可能是由于我们对于环境的关注,才陡然发现,这是一条多么艰险的道路,一边是用落石堆砌的山峰,随时有可能飞石滑落;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悬崖。我眼睁睁看着那些摇摇欲坠的石块,仿佛一点按喇叭的声音,都可能引起共振,任何一块大石头滑落,我们都可能与这座大山共眠。车内的气氛有点紧张了,唐叔叔打趣的说,如果真的被埋了,我们就在车里斗地主,等着别人来挖我们。我们都知道,如果真有那一刻,估计所有的人都力不从心,因为在落石之下,已经无从下手。
恐惧、担心之间,OPEN已经带我们冲出了风火线,重新回到了顺畅的都汶高速,我们所有人长叹了一口气,“终于活过来了!”
一路上,其实我没有怕过,因为我一直坚信,吉人自有天象。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每隔几公里,就有一支施工队伍在忙碌着,四川路桥,井冈山路桥……有我们的乡亲,更有一双双援助的手臂,他们共同支撑起灾后重建的重任。我不敢去想象如果有余震,将会又有多少的伤亡,我只能双手合十,用我最真诚的心去祈祷,愿所有人都平安!
走上高速,手机终于才有了信号,我的信息终于发出去了:
实在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这是在海拔4532米的巴朗山,20个小时前,我们去小金县路过这里,还是一片苍翠的绿色,今天回来的时候,已经白雪皑皑、银妆素裹。我们的车在结冰的路上艰难前行。这一路,我亲眼目睹过地震留下的灾害,但也感受到灾区孩子重现阳光般的笑脸,真的很想说:我们的四川依旧美丽:)
我从来没有这么用心的去欣赏过脚下的这片土地,也从来没有这么动情的去感受过这份沉甸甸的爱。是什么激起了我内心最深处对家乡的眷恋,是大灾后的残垣断壁?是大难后的艰辛生活?我想,应该是家乡的山在大灾后蔚然挺立,是家乡的人在大难后坚强的面对。我们,每一个四川人,连同这里的一山一水,都在共同承担灾难,共同孕育新生。
天还是那片天,蓝天白云下,四川的阳光依旧灿烂,四川的人民依旧坚韧。
我们的四川,依旧美丽!
后记
回到成都,跟朋友谈起这两天的经历,才有一些后怕,朋友说你儿子还那么小,以后还是少去那些危险的地方。
老公看了我拍回来的照片,说有机会要带儿子一起去看看,我说这两年还是别去,等落石都收拾好了再去,我从来都不怕自己有什么三长两短,但我无法忍受看着亲人承受痛苦。
第一次熬夜写东西到凌晨4点,是因为想和大家分享这一路的点点滴滴。
不虚此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