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互联网评论家王翌的职场如山

标签:
杂谈 |
分类: 动态 |
作者:北京公司/品牌公关部/公关主管 李怡
嘉宾简介:王翌,千瓦顾问创始人、知名互联网评论家。曾任职于《网管员世界》、《电脑商情报》、《计算机世界》等媒体,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产品及应用的跟踪报道。2005年,担任大旗网市场总监,后历任联盟总监、董事长助理、产品总监等职。随后创办千瓦顾问,现在做早期互联网创业项目的挖掘工作。
http://img.kingsoft.com/publish/kingsoft/images/blog/tue/057_001.jpg
金山星期二第57期嘉宾:王翌近影
王翌戏称自己是拿过“3C认证”的人,而每拿到一个“C”,离他的理想就近了一步。用一个月的时间翻译完1000多页的cisco教材后,计算机系毕业的他进了编辑圈;在赛迪旗下的《网管员世界》(CCID)呆过8个月后,他进入了媒体圈,实现了自己从“与文字打交道”到“与人打交道”的夙愿;而《计算机世界》(CCW)的经历则奠定了他现在的专家地位。
职场如山
跳槽是从一座山跳到另一座山,两座山的距离、在第一座山上的高度,以及弹跳力决定了跳跃后的高度。
http://img.kingsoft.com/publish/kingsoft/images/blog/tue/057_004.jpg
王翌的跳槽模型
职场如山,山脚下的人刚开始爬坡的时候总是很容易的,等爬到半山腰了,坡开始变陡了,能看到的风景也更多了,这山望着那山高,于是有人想离开了。半山腰的人可能会像抛物线一样的落到半山腰,而山脚下的人就只有从头爬起了。
在一个平台上能力的积累越多,对自己经后的选择越有利。频繁的跳动,对个人的发展其实是一种负担。
八个月能干什么?
在小媒体《网管员世界》的八个月,王翌弄清了媒介的组织结构:第一个月熟悉业务流程,第三个月了解人事关系,第六个月开始,争取到外出采访的机会。这样2002年从计算机系毕业的王翌,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从技术转向了媒介。
第二个八个月,王翌是在《电脑商情报》度过的,此时记者的身份优势开始得到凸显,他开始资源的积累,渠道关系的研究。八个月后,当他心目中的高端媒介《计算机世界》抛来橄榄枝的时候,王翌已经将自己作为行业记者的平台打造完毕。
http://img.kingsoft.com/publish/kingsoft/images/blog/tue/057_002.jpg
金山星期二现场
大池小鱼
作为高端的行业媒体,《计算机世界》自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在PC 厂商关系复杂的记者圈中,王翌开辟了互联网的“地盘”,天生的好奇心让他看到了很多当时毫不起眼的“偏门”,《出卖Alexa》便是其中的精品,也让他成为首个揭穿Alexa排名中猫腻的人,在圈内打响了名声。
山中人的遗憾
成为《计算机世界》的优秀记者后,王翌离开了媒体,进了大旗,做市场总监。之前在媒体中积累的人脉资源,让他做起市场来如鱼得水,几十万的成本做出了几千万的事。但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王翌说,自己不会那么早离开《计算机世界》,因为这样的一个高端行业媒体平台,能给他的资源太多了。“我当时只了解了互联网的一些‘偏门’,如果再多呆两年,电子商务、搜索、门户……这些我都会去接触的”
当王翌领悟到职场中山的模型后,已成为《计算机世界》年度优秀记者的他,仍在遗憾在之前的那座山上积累太少。
创业者,缓称王
“王石33岁才到深圳”,当话题转向创业的时候,王翌把这句话重复了三次。在千瓦咨询的业务之外,王翌目前的工作重点在于寻找适合VC投资的早期创业项目。看多了创业者的他对创业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风投控制风险的方式,并不比普通人聪明多少,他们只是更会看人。”类似这样的话,我在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人讲过三次。之前一次是在北大,一次是在搜狐,但直到在永遇乐第三次听到时,方才明白了它了含义:
再做“掷色子”式冒险的VC 已经越来越少了,为了保证收益,他们只会把“宝”压在曾经成功过的人身上。而对于创业者而言,离开自己的成长环境越早,在环境中积累的越少,成功的几率越小,至少,在VC们的眼中,是这样的。他们喜欢“成熟”的团队,所谓的成熟,真正的含义就是经验,至少曾经领导过两个以上的团队的经验。风投的神话,便是这么来的。之前在清华听到的李善友的故事、现在在金山听到的陈年的传奇,都一样。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的“九字真经”或许也是职场的真言。
http://img.kingsoft.com/publish/kingsoft/images/blog/tue/057_003.jpg
金山星期二:我要和你分享
相关阅读:
[金山星期二第56期] 《中国企业家》研究部总监打造品牌的4大秘笈
[金山星期二第55期]《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迟宇宙眼中的媒体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