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乍听到这个电影名,你会想到什么?我猜你一定跟我想的一样:是一个跟《葫芦娃》有关的故事?然后你的反应估计也和我一样,兴奋异常,因为小时候看葫芦娃简直喜欢的要死,现在拍成电影了,自然不能放过。
大致了解了电影内容后,很有些失望,原来和葫芦娃没什么关系,宣传稿上说取源于60年代的一个动画片(难道我生错了地方?这个动画片我怎么没看过)。本想这样也就错过了,但偏偏有两个童心未泯(简直是童心100%)的死党看了海报就被迷的晕头转向立时恨不能如离弦之箭飞向屏幕里,我也只好满脸鄙视满心不欢喜的同往。
对我来说,判断一部电影好与坏的标准其实蛮简单,技术上不要有硬伤,比如故事本身是否完整,线索的衔接是否自然,画面的剪接是否平滑等等。电影本身是要引领观众情绪的,如果有哪一处因为技术上的处理不当导致观者情绪突然被打断,在我看来是不可原谅的,比如《无极》、《十面埋伏》。除此外,有感动,看完有回想也就足以(用大脑表层想想也就行了,不求思考之类吓唬人的东西,这年头哪有那么多思想)。
《宝葫芦的秘密》显然并不全部符合我的标准,人物性格比较单薄,情节有生拼硬凑之感,线索缺乏良好的连续性。不过显然它不是《哈利波特》,需要取悦于各个年龄层的人,它只面对纯真的小朋友们。也因此,只有小朋友们的评价才管用。离场时,看到前排小朋友的反应我知道它成功了。小朋友口中念念有词:葫芦宝,宝葫芦,葫芦全身都是宝,这是里面的一句台词(真是老了,我一句台词也没记住)。小朋友的老妈在旁边问他喜不喜欢?小朋友的回答很有这个时代小孩的特点:超喜欢耶!当然说这话的还包括我那两个死党,看的时候就已经有些手舞足蹈了。
那些学习很好作风很乖的小孩一定会为一件事超级生气,这些拥有百变魔力的小精灵从来都不会出现在好学生家里,因为他们很少帮助总能自己搞定工作,而很少幻想天上掉馅饼的人。这一点在《哆啦A梦》中已经得到证实,机器猫(还是这个名字读起来舒服)同学经常被康夫那个功课白痴搞到癫狂。
《宝葫芦的秘密》也是这样的搭配,一个学习超不好的小孩,偏偏幻想拿5朵红花,搞出飞行器,要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出风头。自己能力达不到,就只好幻想有英雄从天而降拯救他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大人也有这毛病,比如紫霞仙子幻想踏着七彩云霞来娶她的至尊宝)。这个英雄就是宝葫芦,之所以是宝葫芦,前面还是有铺垫的,因为从小他奶奶都在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
不过剧本的薄弱在此处就显示出来了。对比之下,王葆(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有些保守,他的想法不天马行空,不够调皮捣蛋,反应不够灵活,缺乏鬼灵精怪的特征,总体上还是个乖乖仔的模样。主人公的“弱势”虽然使得宝葫芦的角色感得到加强,但影片的线索也因此变得比较单向(更多时候是葫芦一个人的表演),剧情缺乏冲突,故事缺乏立体感。从这点上看,也许反而是好事,因为葫芦的表现时间增多,性格特征得到充分挖掘,形象上更加具有说服力,让大家更深刻的记住了它。(多说一句,《越狱》第一季的好看也在于此,焦点只在迈克一人身上,到了第二季,焦点就变得过于分散了)。
事实上,这个葫芦也真是超级可爱。刚一出场,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肥嘟嘟的身材,走起路来一摇一晃像个不倒翁的憨态,细胳膊细腿,却有一双大眼睛和一张能说会道看上去可以吃遍四方的大嘴,轻易地就能让人联想到同样是迪斯尼出品的《汽车总动员》里汽车们的大嘴。而且很佩服技术人员们,还真有形象设计的天才,给葫芦配备了N套服装,一会儿可爱,一会儿狼狈,一会儿超级搞笑。唯一觉得有些遗憾的是葫芦的眼睛,漂亮有了,但没啥内容,表现情绪的时候很吃亏。
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全场超级搞笑的部分竟不在电影里,而是电影放映完的花絮中。在花絮里,葫芦仿佛变身真实存在的演员,竟有N多的NG镜头,有时是水喝多了特技效果不好,有时念错台词,有时穿错衣服,看它像个真人一样不停的耍宝,真能把人笑翻天。
整体看下来,动画水平进步很多,宝葫芦行为设计上的想象力也让人啧啧称奇,但是影片的结构缺陷也很明显,最典型莫过于故事本身的乏味。从好莱坞和日本动画片的趋势看,故事的大人化、复杂化是已经在进行的过程,而且这过程只会进一步深化下去。
虽然讲了一个蛮差的故事,但塑造了一个超级可爱有趣的卡通形象,这本身就已经是莫大的胜利吧!每代孩子都应有只属于自己那代人的卡通形象,在未来可供回忆和想象。我们那代人有葫芦娃、变形金刚,这一代也许会是宝葫芦,这也许就是宝葫芦的全部秘密吧。
后一篇:足球!快乐无需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