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标签:
古道妙峰山庙宇香道旅游 |
分类: 历史 |

妙峰山古道起点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妙峰山(网络照片)

民国年间对各路进香道路的记载

北安河村东南地的双关帝庙

民国36年的老地图对北安河位置标注

古香道边响塘庙遗址(现为林业大学所属)

重修响墙茶棚一景
据有关记载,在大规模投资建设香道期间,有三位太监,操持了修进香石道之事。一是刘诚印。《妙峰山志》记载:“至光绪十八年,太监刘诚印者,号素云道人,俗称印刘,捐资修中北道,由北安河往上至涧沟,道宽七尺,砌成层磴。”二是安德海。记载称:“清同治三年,慈禧执政前期的大太监安德海,为慈禧朝顶进香曾整修进香道路。慈禧进香初由中道,光绪年间改走中北道。”三是董平喜。描写金仙庵的资料记载:“石路旁树钟粹宫太监范平喜,修整道路建立茶棚碑,同治九年四月立也。”
当然,这条道路的形成,主要还是广大劳动人民流下的血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结晶。

金仙庵茶棚内景
古道修建智慧首先是沿途设立调整补充人体能量站点,八里间隔建造一个大茶棚。从北安河到妙峰山,大体是40华里山路。妙峰山繁荣的几百年间,交通主要是以借助畜力或步行为主,民国的时候虽然也通了公交汽车,也可雇佣诸如骆驼祥子那样的人力车,但这都是少数人可借助的工具。一般来讲,香客从远方乘坐汽、人力车或步行而来,到北安河都要住下一宿进行体力调整,次日徒步走上四十里进香全程。有钱的人也可雇轿,或雇脚驴或背山脚夫协助运送大件物品完成进香之旅。民初时在“香季”组织进香的“老会”“圣会”等,于京津冀散发的类似于现在广告的“告示”“妙峰山指南”等上面,对古道情况都有过详细描述。一条进香路,数万人走了几百年,不断修补这条路时,自然要把人们总结出的经验考虑在内。依照这条路的坡度和道路的难易程度,走出8里地,正是人体需要补充水分和调整心肺机能的时候,因而沿途以八里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建了一个提供饮水、饮食,有的还可住宿,或备有歇息座位的大茶棚。而且这条路上,自北安河至金仙庵设的茶棚较多,几乎2至3里就有一个。其后逐渐加大距离。过了玉仙台,就8里地建一个茶棚了。这种设计,可使香客们在体力上慢慢适应,渐入佳境。

金仙庵茶棚往玉仙台方向八里起始处的香道格局
古香道修建的所体现的另一个智慧就是其“道宽七尺,砌成层蹬”。明清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32米左右,七尺的道宽约为现在的两米二。为什么修成这个宽度?这是由当时运送香客上山的主要工具——轿子行进时所需的空间决定的。轿子也叫肩舆,一度在当地称为“爬山虎”。专送香客上下山的轿子,大多是两根长杆上架一把椅子的“四人抬”。轿子的宽度,大约一米左右,长度三米多。两米二的路宽,正是一个轿子能顺利行进;上下两个轿子相会,可以正常错过的宽度。也就是说,这是当时双向单“轿道”的标准道路。当然,实地考察,全路也不全是七尺。根据不同路段的山势,有的地方稍宽,有的地方稍窄,大多数的地方是窄的。这就是说,轿子行进在窄的地方时,还要注意按“轻轿让重轿”、“下山让上山”等原则,与对面行来的轿子避让。那时候,轿行也有“交通规则”。

金仙庵(金山寺)旧址
在原址上新建的金山茶棚,
位于香道边,且前面有可歇脚的平台

响墙子(响福观)茶棚,
距北安河3里,是去妙峰山山路的“头道茶棚”
大水涧平台,
距北安河4里,也是曾做过进香茶棚之地
骆驼石
距北安河6里,是古香道上的重要标志
玉仙台,亦称瓜打石
玉仙台茶棚遗址上的阶条石和青砖
玉仙台茶棚残垣

栽灯杆石槽
距金仙庵5里处,道路蜿蜒,路边现存多处石槽
据《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当代民俗学者常华先生记载:“据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于国珍撰、严修所书碑文介绍,例年四月朔日至望日,朝顶进香者昼夜络绎不断,其山路崎岖而昏暮犹虞峻险也。津郡众信士公议决定,由北安河村起,沿中北道设置明灯,直达金顶,此乃大善举也。……北安河村人一致同意将玉皇庙永做津郡路灯会下处存灯之所。”妙峰山进香期一般为每年4月上中旬,当时夜色较长,为赶进香之路,香客须凌晨早起,摸黑出行。进香归途也可能走夜路。所以天津的“津郡路灯会“等善会在自北安河至妙峰山一路设置了燃气的路灯。这些石槽为栽路灯杆所用。
庙儿洼茶棚遗迹

从庙儿洼茶棚的山梁上远眺妙峰山

三瞪眼弯路

这张图片表现的是轿夫抬轿下山,因路陡、弯小,要让香客反坐在轿上,小心行走。

平三里的起始处,可见人工凿破的痕迹
在妙儿洼山脊看阳台山
四、四八三十二,小跑涧沟一溜烟

在香道上运货的驴、骡队

“爬山虎”上的香客

妙峰山上的石虎和民间社团供馒头、山茶水之处

古道挑夫塑像
正是:
山峦逶迤岩峭耸,残垣野舍寓长情。
漆天不阻前行路,明灯高举护征程。
前一篇:石景山:曾经的战火硝烟
后一篇:游览京城历代帝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