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2022-07-10 19:58:03)
标签:

古道

妙峰山

庙宇

香道

旅游

分类: 历史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妙峰山古道起点

        北京有句老话:官面儿的中心在皇城,民俗的中心在妙峰山。道出了自明末到民国中期妙峰山伴随着香火的风俗在“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近代学者语)的重要地位。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妙峰山(网络照片)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民国年间对各路进香道路的记载    
 
        《燕京岁时记》载:进香之路日辟日多。曰南道者,三家店也。曰中道者,大觉寺也。曰北道者,北安合也。曰老北道者,石佛殿也。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合。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矣。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北安河村东南地的双关帝庙

       北安河作为京西到妙峰山朝圣进香的枢纽、重镇,村中曾建过长明寺、玉皇庙、双关帝庙、清福观、万福寺等多座寺庙。围绕这些寺庙,村中为进香旅客配套的旅店、饭铺、轿行、赶脚行,以及以舍馒头、路灯、修路、修鞋等志愿会社聚集。很多老香客回忆,北安河村是远方来客到此暂憩,待来日天明徒步或乘轿再走五八四十华里山路的补充给养,积蓄体力之地。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民国36年的老地图对北安河位置标注

        之所以称自北安河始、五段乘八华里,五八四十华里长的中北道为“进香第一古道”,首先是因为史书记载,有”最称繁盛者“美称。其次是这条路的建设得到了皇家的恩宠,慈禧太后曾由此上山,官家亦曾拨重金修建,可称为众多香道中的最为“豪华”之道。三是实际上此道在多代众多香客中颇具影响,很多专家学者均以此路(中北路)作为典型剖析。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古香道边响塘庙遗址(现为林业大学所属)

         从有关碑文和史籍材料中,慈禧老太后在有生之年,多次赴妙峰山上香。如在1874年,为了给病入膏肓的同治皇上求娘娘保佑,在头天晚上路过北安河响塘庙歇息之后,于四月初一大清早上妙峰山金顶烧了“头柱香”。再如1862年4月,在她的“圣母皇太后”位子刚刚坐稳的时候也来了一次。在1892年4月,她58岁高龄的时候,也曾来给娘娘还愿。当然这里材料中也有传说成分。
       话说在同治年间,慈禧太后将去妙峰进香头晚的行宫,设在北安河村西鹫峰山下一个由醇亲王府太监经管的大庙顺福寺。当夜慈禧入住行宫之后,在夜深之时,朦胧听见院中响起宫廷乐舞之声。实为住舍边的水塘哗哗作响。太后非常奇怪,问身边的太监,乐声何为?太监们讨好慈禧说;“此乃王母娘娘驾前的仙女们在演奏乐曲,以此祝福老佛爷去妙峰山进香大顺。”慈禧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传旨将顺福寺更名为“响塘庙”。另外,妙峰山娘娘庙正殿前檐下挂有三块大匾,“泰云垂荫”、“功侔富媪”、“慈光普照”,亦是慈禧太后所题。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重修响墙茶棚一景

       据有关记载,在大规模投资建设香道期间,有三位太监,操持了修进香石道之事。一是刘诚印。《妙峰山志》记载:“至光绪十八年,太监刘诚印者,号素云道人,俗称印刘,捐资修中北道,由北安河往上至涧沟,道宽七尺,砌成层磴。”二是安德海。记载称:“清同治三年,慈禧执政前期的大太监安德海,为慈禧朝顶进香曾整修进香道路。慈禧进香初由中道,光绪年间改走中北道。”三是董平喜。描写金仙庵的资料记载:“石路旁树钟粹宫太监范平喜,修整道路建立茶棚碑,同治九年四月立也。”

       当然,这条道路的形成,主要还是广大劳动人民流下的血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 结晶。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金仙庵茶棚内景

        古道修建智慧首先是沿途设立调整补充人体能量站点,八里间隔建造一个大茶棚。从北安河到妙峰山,大体是40华里山路。妙峰山繁荣的几百年间,交通主要是以借助畜力或步行为主,民国的时候虽然也通了公交汽车,也可雇佣诸如骆驼祥子那样的人力车,但这都是少数人可借助的工具。一般来讲,香客从远方乘坐汽、人力车或步行而来,到北安河都要住下一宿进行体力调整,次日徒步走上四十里进香全程。有钱的人也可雇轿,或雇脚驴或背山脚夫协助运送大件物品完成进香之旅。民初时在“香季”组织进香的“老会”“圣会”等,于京津冀散发的类似于现在广告的“告示”“妙峰山指南”等上面,对古道情况都有过详细描述。一条进香路,数万人走了几百年,不断修补这条路时,自然要把人们总结出的经验考虑在内。依照这条路的坡度和道路的难易程度,走出8里地,正是人体需要补充水分和调整心肺机能的时候,因而沿途以八里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建了一个提供饮水、饮食,有的还可住宿,或备有歇息座位的大茶棚。而且这条路上,自北安河至金仙庵设的茶棚较多,几乎2至3里就有一个。其后逐渐加大距离。过了玉仙台,就8里地建一个茶棚了。这种设计,可使香客们在体力上慢慢适应,渐入佳境。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老照片上的背山脚夫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金仙庵茶棚往玉仙台方向八里起始处的香道格局

       古香道修建的所体现的另一个智慧就是其“道宽七尺,砌成层蹬”。明清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32米左右,七尺的道宽约为现在的两米二。为什么修成这个宽度?这是由当时运送香客上山的主要工具——轿子行进时所需的空间决定的。轿子也叫肩舆,一度在当地称为“爬山虎”。专送香客上下山的轿子,大多是两根长杆上架一把椅子的“四人抬”。轿子的宽度,大约一米左右,长度三米多。两米二的路宽,正是一个轿子能顺利行进;上下两个轿子相会,可以正常错过的宽度。也就是说,这是当时双向单“轿道”的标准道路。当然,实地考察,全路也不全是七尺。根据不同路段的山势,有的地方稍宽,有的地方稍窄,大多数的地方是窄的。这就是说,轿子行进在窄的地方时,还要注意按“轻轿让重轿”、“下山让上山”等原则,与对面行来的轿子避让。那时候,轿行也有“交通规则”。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老照片上的“四人抬”俗称“爬山虎”

  下面是以经常上下山的老轿工的视角,对妙峰山进香古道各路段的概述:
            一、一八得八,金山泉边喝山茶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金仙庵(金山寺)旧址


        金仙庵,亦称金山寺、金阶安。旧址做过寺庙,也做过尼姑庵,据说慈禧太后的表妹曾在此出过家。后来因刘诚印等人花巨资将此处道路及茶棚进行改造,当地人也称此处为“金阶安”。是距北安河第一个8里的大平台。

       金山寺下有一股流淌多年长年不涸的山泉水。寺庙和尼姑庵破败后,在原遗址上建过茶棚。由于水源充足。成为进香路上 重要歇脚之处。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在原址上新建的金山茶棚,
位于香道边,且前面有可歇脚的平台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老照片上的供水茶棚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笔者收集的茶棚用过的瓷盘(上部)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笔者收集的茶棚用过的瓷盘(底部)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响墙子(响福观)茶棚,

距北安河3里,是去妙峰山山路的“头道茶棚”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大水涧平台,
距北安河4里,也是曾做过进香茶棚之地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骆驼石
距北安河6里,是古香道上的重要标志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朝阳院,当地亦称“常儿院”“场儿院”
距北安河7里,早年曾建过寺庙,
后来也是进香路上的重要茶棚。
过此后再有1里即到达金仙庵

二、二八一十六,玉仙台上领馒首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玉仙台,亦称瓜打石

        玉仙台,当地亦称瓜打石,据传是由于茶棚边上石山在风大时“呱哒、呱哒”作响而得名。距金仙庵茶棚又8里。妙峰香火盛时茶曾有数十间房,茶棚不仅供奉娘娘,还供奉山神爷、傻大爷、土地爷,等。《妙峰山琐记》记载,玉仙台茶棚名曰“瓜打石玉仙台遵义堂茶棚施送粥茶馒首善会”。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玉仙台茶棚遗址上的阶条石和青砖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玉仙台茶棚残垣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山堂,亦称山神堂,
距金仙庵1里的山梁之上,原来供有山神,
望远景色无限,一山石上有“瞻云妙”石刻,
传说为明代遗迹。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栽灯杆石槽
          距金仙庵5里处,道路蜿蜒,路边现存多处石槽

       据《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当代民俗学者常华先生记载:“据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于国珍撰、严修所书碑文介绍,例年四月朔日至望日,朝顶进香者昼夜络绎不断,其山路崎岖而昏暮犹虞峻险也。津郡众信士公议决定,由北安河村起,沿中北道设置明灯,直达金顶,此乃大善举也。……北安河村人一致同意将玉皇庙永做津郡路灯会下处存灯之所。”妙峰山进香期一般为每年4月上中旬,当时夜色较长,为赶进香之路,香客须凌晨早起,摸黑出行。进香归途也可能走夜路。所以天津的“津郡路灯会“等善会在自北安河至妙峰山一路设置了燃气的路灯。这些石槽为栽路灯杆所用。

三、三八二十四,到庙儿洼须努一把力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庙儿洼茶棚遗迹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从庙儿洼茶棚的山梁上远眺妙峰山

        庙儿洼亦称妙儿洼等,此处没有水源, 也不见建有寺庙痕迹,但可见作茶棚的建筑残垣。此处是中北进香道的最高处,也是三岔口,自东来往西下坡是涧沟村,往西北路可通阳台山顶。阳台山亦称阳山,妙高峰,亦可写为仰山,是现海淀区地界的最高峰。在此做茶棚,应盛于香火兴旺时的期。到晚期时只“有平房六七间,置有水缸,以便行人取水止渴”(近代学者语)。

       从瓜打石到庙儿洼,基本是在山腰或谷底行走,途中可见开山断崖的痕迹。有险有平,当然也有历史趣事。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三瞪眼弯路

       玉仙台起始的香道不远处有段路程叫“三瞪眼”。是因为这段路是三个“胳膊肘儿”式的死弯,又加上每个弯拐弯时的坡度都较大。要抬着三米多长的轿子走过,轿夫必须前后配合默契,使出浑身技巧:在高处要蹲着走,在低处要举着走,在转弯处要注意不能让客人蹭到弯角处的大石头上。连过三次,对轿夫是个考验,客人也要跟着担惊受怕,所以被称为“三瞪眼”。这地方一般也是有钱的香客给轿夫加额外赏钱的地方。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这张图片表现的是轿夫抬轿下山,因路陡、弯小,要让香客反坐在轿上,小心行走。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平三里的起始处,可见人工凿破的痕迹
        
        为能多得一点赏钱,轿夫有时还会搞一些“恶作剧”。比如走到平三里那个地方,一边是悬崖,一边是万丈深渊。轿夫们会故意走在深渊的边上,而且把轿子颠起来。这样一来,有的客人就会被弄得魂飞胆破,被迫加赏钱。对这种做法,用过去的说法是“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用现代的说法可能是,“缺乏职业道德”。就看你怎么认识了。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过道石,距玉仙台茶棚约4里处,
两石夹一道,也是走轿难行之处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状元石,亦称撞撞石、转转石、壮志石,
距玉仙台约5里处,也是此条香道的标志性一景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在妙儿洼山脊看阳台山


      由于阳台山是海淀区域的最高峰,许多行政领导以在任期内徒步登上峰顶而感自豪。


四、四八三十二,小跑涧沟一溜烟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涧沟村村口

        涧沟村整个是由于配合进香道上建茶棚而形成的村庄。虽说距庙儿洼也有8里之多,但香道多为下坡之路,相对前后几段路程,香客可以比较轻松地就达到涧沟的茶棚。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在香道上运货的驴、骡队

        涧沟地处海拔1200米左右,它附近的山坡正适合生长两种有很高药用和其它实用价值的植物:一种是玫瑰花,另一种是中药黄芩,也叫山茶。当时好多村民都指着种植和采运这两种植物作为生活来源。清末民初及以前,还没有从门头沟三家店到涧沟的那条可走马车的大道。当然也不可能走汽车了。每年把这些东西运出来,或者从山外采购生活用品,都是靠大牲口运送的。当时涧沟村有很多搞货物运输的“骡马帮”。涧沟的“骡马帮”,一般只由驴和骡子组成,而没有马。为什么没有马?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高头大马的爬山能力,在这儿还不如小毛驴呢!涧沟人通过到北安河这条道,去京城的运输历史,已经挺长的了。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爬山虎”上的香客

  五、五八四十整,朝拜娘娘表心诚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妙峰山上的石虎和民间社团供馒头、山茶水之处

       从涧沟到妙峰山金顶,又是一路上行,路程也是曲折不平,但由于到涧沟茶棚后已是多路香客上山交汇之处。民间社团对以上8里道路又多下功夫,致使道路相对好走,这也使香客心里得到慰藉,朝拜娘娘等诸山神更加虔诚。
       每到香季,山顶上都有免费的茶水、馒头等供应。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古道挑夫塑像

       崎岖40华里山路,记录了几百年的沧桑,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位俄罗斯作家说,美是生活。把妙峰古道放到清末民初的生活条件下,能够更多地发现这条古香道的美。我们多了解一些100年前的北京历史,能够更多发现妙峰山古香道的审美价值。
怀旧京西妙峰山第一进香古道

正是:
山峦逶迤岩峭耸,残垣野舍寓长情。
漆天不阻前行路,明灯高举护征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