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妄谈新《三国》之人物印象(12)——周瑜,阴郁

(2010-08-19 18:02:00)
标签:

新三国

周瑜

刘备

诸葛亮

孙权

鲁肃

分类: 妄谈三国
原创:弄潮小狮
“妄谈”者,“犹妄言,胡说”也。
听说,有几类人是没有资格评论新《三国》的:1、被史书《三国志》、原著《三国演义》以及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先入为主”的人;2、没有本事自己拍摄《三国》电视剧的人;3、其他讲新《三国》坏话的人。
对于我:首先,小狮是个伪三国迷,《志》、原著以及老版,虽然都不曾读(看)全,还不至于被“先入”,但终归是被“玷污”了;其次,小狮也真的没有拍摄《三国》的本事,恐怕就是拍摄10秒钟的《桃园三结义》的能耐也是不存在的;再次,我甚至拿不准我讲的是好话还是坏话。
就这样,弄潮小狮不但资格全无,甚至连态度也相当骑墙。但我还是想说说新《三国》,这是很“僭越”的事情。于是,“评说”就只能是“胡说”,即“妄谈”。
虽然如此,我还是小心翼翼,“妄谈”的时候,尽可能:1、以新《三国》为基本落脚点;2、不以为自己也能拍电视剧;3、不讲坏话(如果把好话讲坏了,那是能力的问题)
当然,小狮又没多少文化,就只能是尽可能,“不懂装懂”难免,不时跑偏也是难免的。
所以,写上这几行字,粘贴在每一篇的开头,一是为了凑点字数,二是为了提醒自己在干什么。
再加上一条:易中天先生的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开始发表了,又有了一处参考的地方了。又:先生透露还没看过新《三国》,这“剽窃”之嫌,应该可以避得了。

 

说实话,对于新《三国》中的周瑜,除了咬牙切齿的阴郁,我实在没有太多的印象。

原因可能是周瑜的戏份少,却不见得比貂蝉少;也可能是命太短,却又确实比曹冲长;又或者我确实不喜欢此人。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若是一定要我讲出个“不喜欢周瑜”的由头来,那可能就真的只有“阴郁”,这又似乎有点牵强。虽然我也并非凡是“阴郁”的就不喜欢,但阴郁就阴郁了,凭什么还要咬牙切齿?可能这就是由头了,我也讲不清楚。

此人又是不能或缺的,不管是志、演义、老剧还是新剧。

因此,没办法,我也只能跟风妄谈一番了。

我所知道的三国人物中,有两个名叫“瑜”的,一个姓孙,是孙权的弟弟,另一个就是周瑜。我一直坚持认为“瑜”应该是女孩子的名,所以周瑜应该是有点女人味的,就算是个伟丈夫,也应该是奶油的或者至少是小白脸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做“周某瑜”,男的;上大学的时候,又有个同学叫做“江某瑜”,女的。于是,我便确信“瑜”至少应该是个中性的名。

但对于周瑜的想象,却一直没变,就连那孙瑜,我也认为必定是“奶油”状的。

直到新《三国》,我才发现我的想象原来是错的,周瑜不但没有女人味,连奶油及小白脸都算不上,整天象被大便憋的阴郁,还早早就小胡子了。

根据新《三国》。

周瑜,字公瑾,籍贯不详,与孙策是发小,到了称兄道弟的程度,没有“义结”,但终于连襟了。于是,他们虽然没有共同的父母(义的或者非义的),但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岳父。

这里面有故事。

孙策与周瑜的共同岳父叫做“乔国老”,从前我也是听说过此事此人的。

有些疑惑,如果将此人当作姓“乔”名“国老”,并且从小就叫这个名字,便似乎有点欠妥。“国老”会不会是一个称谓或者某种职务?

于是,我便又就“国老”一词查了一下书,曰:1、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2、掌教化的官;3、指国之重臣;4、甘草的别名。

没有迹象表明乔国老为过官,也未成为过“重臣”,更未告老退职。

而乔国老又确实不曾正名为“乔甘草”。

所以就一直以为“乔国老”是因为拥有孙策、周瑜两个女婿之后才成为“国老”的。

因此就很想在“史诗巨制”的新《三国》中寻求答案。

除了按惯例在人物出场时打打字幕,乔国老在台词对白中被提及的大约只有一处,就是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时候。诸葛亮说的是“曹操最盼望得到的就是江东乔国老家中的二位女儿”,此时诸葛亮是假装不知道二乔已经分属孙策、周瑜的,则“国老”应该不是“因婿得名”。

而新《三国》也证实“乔国老”确未在江东势力中任职或任过职,“因职得名”也便不见得了。

可见,“乔国老”很可能真的是个姓名,但不见得从小就是这个姓名,可能是长大了、老了再改的,反正至少在未成为“岳父”之前就已经是这个姓名了。

由于“国老”本身的词义,能起或敢起这样的名,可谓胆识过人!怪不得便成了孙、周的共同岳父。

要不,就可能小名“甘草”?

但这还不是问题。

乔国老姓“乔”,这个应该是铁打的,那么他的女儿就应该也姓乔,这个也应该确凿,新《三国》也没有迹象表示二女是“异姓义女”,这就是了。

孙策的老婆叫做“大乔”,周瑜的老婆叫做“小乔”。

小狮我一直以为,大乔因为是乔国老的大女儿,才被叫做“大乔”,即“姓乔的大女儿”;小乔因为是乔国老的大女儿,才被叫做“小乔”,即“姓乔的小女儿”。

新《三国》纠正了我的这种错误认识,因为孙策叫他老婆做“大乔”,周瑜叫他老婆做“小乔”。

我的岳父叫我岳母做“老陈”、岳母叫岳父做“老肖”,我也看到很多革命伴侣的老前辈也确实这样相互称呼,而我的岳父岳母又确实称得上“老”。但我就没有叫我老婆做“二肖”(老婆排行第二)。

问题是这个“大乔”、“小乔”,并不类同于“大张”、“小李”,周瑜与小乔也并不象是革命伴侣,这就可以确认,“大乔”、“小乔”应该是个姓名了。

根据考证,世界上仅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少数几个东亚民族的人民把姓列于名之前,其他民族的人都是把姓列于名之后的。

按照这一习惯,这“大乔”、“小乔”似乎应该喊做“乔大”、“乔小”的,怎么就倒过来,用了西方的习惯呢?

也并非女的就这么叫,譬如“孙小妹”就没有被吴国太、孙权或者刘备叫做“小孙”。

由此想到,中国的汉朝汉武帝以后,匈奴人节节败退,往西方迁徙,到了东汉时,应该差不多是匈奴人在欧洲兴风作浪的时候吧?进而把中华文明带到西方去了,东风西渐?

而西方人的姓名习惯,是否与乔家学的呢?

进而想到,孙策死后,大乔抱着幼儿上了那条船,会不会远涉重洋,去了西方?后世的杨玉环,据说最终东渡扶桑,又会不会是跟大乔学的?大约东汉的时候,扶桑的人还生活在树上,大乔也只能往西了?

待考……

严重跑偏,说回周瑜。

根据孙策遗命“内事不决就问张昭,外事不决就问周瑜”,周瑜成为孙策死后东吴的托孤大臣。

张昭是个投降派,遇谁服谁,也就曾经试图不服诸葛亮,最后还是服了。

周瑜则不同,手握兵权,便就成了江东第一权臣、重臣。后来竟也没有成了“周国老”……

跟所有权臣相比,周瑜还是大不一样的。

周瑜手握重兵,在江东诸将中威望极高,以至于孙策未死而孙权宣布孙策遗命、两代江东主公尚在的时候,同样威望极高的老将程普就认为应该把带兵在外的周瑜请回来“主持大局”。

反观刘蜀,有节制关、张大权的诸葛亮,就被关、张弄哭了,还差点辞职不干。

别的权臣弄得大家都很不高兴。而周瑜,也就是让孙权别扭了,大家也还是没有不高兴的。

而跟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托孤大臣相比,周瑜却没那么柔顺,搞得孙权很郁闷,也曾经被捋掉过兵权,但马上失而复得,竟然毫发无损。

周瑜也还是先主孙策的嫡子、大乔怀中的那个男婴的小姨夫,虽也曾遭猜忌,终于还能死在权臣的位置上,虽非善终,却竟能让孙权接受其提名的接班人鲁肃。

可见,周瑜权臣位置之牢固。

新《三国》已经纠正了我的不少错误认识。从前,我的认识是江东一直姓孙。在周瑜这儿,有好几次江东差点改姓周,我的认识便差点又错了。

只说其中一次。

孙策死后,周瑜回城奔丧,孙权一句“带来多少人马”,第一次显露了危机。听说周瑜“进城的时候只有单骑匹马”才松了一口气。

我也松了一口气。

周瑜急匆匆奔向灵堂,无视孙权存在,我的心就又提到嗓子眼。

在孙策灵前一句“周瑜来迟了”,话说的虽然是“连面都没见着”,但却很耐人寻味。不“来迟”、“见着”了面,孙策就不会死?还是大权就不会“旁落”到孙权手中?若非要说有某种可能性存在的话,似乎只有后者。

看看陪跪的孙权,那表情,何止是不满?于是便请周瑜“接下兵符,提领江东,继承……大业”,以退为进。

周瑜嘴上推辞,却竟问了孙权自己如何打算,竟也忘了之前报丧军士“主公临终前,令少主孙权执掌江东印符,承继祖业”的话,还幻想“这难道是主公的遗命吗?”

请注意,这句话中的“主公”已不是早些时候的“少主公”孙权了。

昭然!昭然啊!

陶谦让徐州,刘表让荆州,此事本无奇。虚伪的刘备倒是从来不管不问陶谦、刘表自己如何打算。

犹豫之后,周瑜终于没有“接下”兵符。

从此,周瑜便越发阴郁了。

孙权于是又松了一口气,江东便继续姓孙,小狮之前的认识也就得以“苟延残喘”……

周瑜祭过孙策,就去见太夫人吴国太了,非常早熟四十岁就进入晚年的吴国太对周瑜说“我幼年丧母,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命很苦,但还有孙权更苦。

此时我便离题万里的想到了琼瑶阿姨,虽然琼瑶阿姨的著作我一句话也没读过,但多少英雄为此折腰应是事实。

“接下”江东,周瑜不是不愿、不是不能,其实是不敢,这是因为吴国太在。

由于与孙策的关系,周瑜是事吴国太为己母的,但这不至于就不敢“接下”江东。

我在《孙权》一文已经说过,手无一兵一卒的吴国太到底采用什么手段,竟然使江东诸将无法撼动孙权的地位,不得而知,但这是事实。

难道是因为“命苦”?

曹操赤壁陈兵,诸葛亮来了。

表面上,是诸葛亮以曹操意图“揽二乔”智激周瑜,促使周瑜抗曹。

事实上,周瑜对谁都不服,他是要抗曹的,这便与诸葛亮、孙权、鲁肃等人殊途同归。不同的是,抗曹是一定要的,联刘则无所谓。

在赤壁之战前夕,周瑜一而再、再而三的置诸葛亮于死地,可能还赔上周夫人小乔(见《诸葛亮》一文)。

顺便说一下,周瑜通过小乔用计,应该不是一次两次,为让蒋干尽可能多的喝酒以便中计,就让小乔当众表演“劈叉”,以迷惑之。

周瑜在江东终于没能除掉诸葛亮,于是就让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去说降诸葛亮,图谋将诸葛亮这个天才谋士收归东吴。

虽然诸葛瑾举了一对兄弟及另一对不知什么关系的人的例子,试图说服诸葛亮跟哥一起走,但还是未果。

终于还是没能消灭诸葛亮这个刘备身边的第一重臣。

虽说这是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但也算是为江东前途着想。

然而,诸葛亮还在,而且还在刘备身边。

周瑜的阴郁就无以复加了,就又添了一件新毛病——咬牙切齿。

取荆州,机关算尽,还为此中了一箭,荆州竟却落入刘备之手,这次是诸葛亮捣的蛋。

索荆州未果,周瑜又心生一计,假装要把孙小妹嫁给刘备,准备将刘备囚于江东以换取荆州,还差点因此丢了军权。又是诸葛亮来捣蛋,终于让刘备真娶了孙小妹。

其时,诸葛亮安排军士高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于这里的“夫人”,从前的理解是指孙小妹,现在看起来还应该暗含小乔。

好毒!

周瑜已经差不多好了的箭伤,就“迸裂”了,气的。

于是又想“打下西川换荆州”或“假道灭虢取荆州”,不料又被诸葛亮识破。

这差不多又要好了的箭伤就又“迸裂”了一次,又是气的。

置江东战略规划于不顾,一心与诸葛亮一见高下,到底是为私恨还是确实想为江东拿下荆州?小狮认为两者皆有。

还是也因为小乔?如果一个男人在事业上都输给了自己的情敌,那是很能导致“箭伤迸裂”的。

反正,周瑜是与诸葛亮卯上了。

这就搞得孙权很别扭,孙权是要联刘抗曹的,就不想与刘备、诸葛亮翻脸。于是就只能亲身涉险去合淝攻打张辽,把周瑜的人马给“牵制”回来。

周瑜快要好了的箭伤就又“迸裂”了,如此循环,竟终于没能痊愈。

终于,把自己给气死了。

临终时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在一千八百多年后,成了一些创业者的励志名言,并逐渐演绎为“狗日的XXX”。

譬如:“狗日的诸葛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脚与鞋的纠结
后一篇:表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