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妄谈新《三国》之人物印象(11)——孙权,彷徨

(2010-08-12 18:05:00)
标签:

新三国

孙权

紫髯碧眼

周瑜

鲁肃

吕蒙

曹操

刘备

陆逊

司马炎

分类: 妄谈三国
原创:弄潮小狮
“妄谈”者,“犹妄言,胡说”也。
听说,有几类人是没有资格评论新《三国》的:1、被史书《三国志》、原著《三国演义》以及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先入为主”的人;2、没有本事自己拍摄《三国》电视剧的人;3、其他讲新《三国》坏话的人。
对于我:首先,小狮是个伪三国迷,《志》、原著以及老版,虽然都不曾读(看)全,还不至于被“先入”,但终归是被“玷污”了;其次,小狮也真的没有拍摄《三国》的本事,恐怕就是拍摄10秒钟的《桃园三结义》的能耐也是不存在的;再次,我甚至拿不准我讲的是好话还是坏话。
就这样,弄潮小狮不但资格全无,甚至连态度也相当骑墙。但我还是想说说新《三国》,这是很“僭越”的事情。于是,“评说”就只能是“胡说”,即“妄谈”。
虽然如此,我还是小心翼翼,“妄谈”的时候,尽可能:1、以新《三国》为基本落脚点;2、不以为自己也能拍电视剧;3、不讲坏话(如果把好话讲坏了,那是能力的问题)
当然,小狮又没多少文化,就只能是尽可能,“不懂装懂”难免,不时跑偏也是难免的。
所以,写上这几行字,粘贴在每一篇的开头,一是为了凑点字数,二是为了提醒自己在干什么。
再加上一条:易中天先生的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开始发表了,又有了一处参考的地方了。又:先生透露还没看过新《三国》,这“剽窃”之嫌,应该可以避得了。
 
新《三国》人物已经写了十人了,再不写写东吴的就说不过去了。
有网友说,东吴是“三国”中最大的龙套。
但是,做为“史诗巨制”的新《三国》,要用95集的篇幅讲述几十年里面发生的故事,不可能事无巨细的面面俱到不是?还有一些已经被误传、篡改以及歪曲的历史事实需要纠正。譬如:从前“被发生”在郭嘉身上的一些事情就被改正过来,重新回到了荀彧身上。
凡此种种,很多历史的真相就跟我们原来以为的那样有所不同,很多戏份在新《三国》里面就必须重新安排。
所以,东吴也就变得不那么龙套了。
那么,东吴的人就不能不写了,第一个要写的就是孙权了。
根据新《三国》。
孙权,字仲谋。孙坚的二儿子,孙策的二弟,是亲儿子、亲弟弟,不是“义结”的。按现在的说法,孙权就是东吴的“富二代”,总体来说,这个“富二代”还算有点出息。
从新《三国》中无法推断孙坚一家的籍贯。史料记载,孙家先前出了一个“孙武子”。另根据《西游记》记载,孙家还有一个孙悟空,孙权出生时,孙悟空应该已被压在五行山下几十年了。
我不清楚孙武子、孙悟空与孙坚一家是否有关系,但据说孙武子、孙悟空的故里都已被找到,这么一来,考证孙坚一家的籍贯应该就有眉目了。
在还没有拍摄新《三国》之前,孙权的“紫髯碧眼”是深入人心的,与“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汉朝人形象出入较大,以致于有些史学家据此推测吴国太可能与中亚人或东欧人有过一腿。新《三国》为我们澄清了事实,孙权的相貌实质上与其他汉朝人没有什么区别。“紫髯碧眼”是东吴的敌人、心智发育不全的张飞散布的谣言。
敌人的谣言能信吗?吴国太的贞节也算是保住了。
新《三国》中,孙权第6集出场,至剧终仍然建在,在跨度上首屈一指。
反董联盟散伙时,曹操辞别孙坚,第一次见到孙权,说了一句“养儿子就应该象他(孙权)一样”,裴松之讹为“生子当如孙仲谋”,还弄错了,说是曹操跟孙权交战的时候讲的。
曹操的儿子就没有比得上孙权的,他最得意的儿子曹冲,也是十二岁才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孙权九岁就已经登场了。
孙权九岁就随父出征,讨伐董卓,一直在军中。孙坚回江东时遭遇刘表伏击身亡,临死的时候,孙权就在孙坚身边,一点都不害怕。孙坚的尸体落入刘表手中,也还是九岁的孙权去讨回来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放在孙权身上是不合适的,应该是“自古英雄出幼儿”。
这胆识,怪不得曹操羡慕得要死……
孙坚在反董联盟散伙回家路上遇袭身亡,传孙策。
孙策打猎的时候遇袭,重伤后在他老母吴国太的主持下,传孙权。
还在孙策未死彻底,还在与大乔交代后事唧唧呜呜舍不得死的时候,孙权就在大堂里宣布了孙策的遗命,“承继祖业,执领江东”,成为新一代主公。
聪明人做事就是不一样!
然后孙策交代大乔别插手江东事务,这才死掉了。
看起来,孙权“执领江东”时,才十八岁,先前本来就没机会也没准备要“执领”的,但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大哥孙策突然就不行了,属于临危受命,“被执领”。
其实早在孙策还没死、孙权潜心读书的时候,曹操就将江东看做是孙权的,深居隆中的诸葛亮也已经掐算出江东将“历三代”而到孙权手里。
这是为什么呢?
不清楚,新《三国》也欲言又止。但有人据此认为孙策是孙权设计弄死的。这有待历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
有句话“小时济济,大时了了”。看起来,小孙权确实了得,长大以后就反而不如小时候了。
其实,这是表象。
孙策临死还会吼叫的那会儿,交代了孙权一句话“内事不决就问张昭,外事不决就问周瑜”。
然而,张昭和周瑜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就给孙权制造了不少麻烦,搞得孙权很彷徨。
首先,孙权初“执领”时,周瑜带兵在外,江东诸将也向着周瑜,对于十八岁的孙权很不放心。君轻而臣重,孙权此时对周瑜还是颇为忌惮的,周瑜回来给孙策吊丧,孙权还要问一声“带了多少人”。
其次,出于战略考虑,孙权一直是要联刘抗曹的,周瑜却一心要与诸葛亮一比高下,借荆州一事,一再与刘备一方起冲突。孙权对于周瑜这个早期的手下第一权臣是很不高兴的。
张昭,则是个投降派,搞得赤壁之战差点没玩成,差点把孙权的战略部署搞黄。
后来的吕蒙,更是一意孤行,把关羽给逼自杀了,把孙权的战略部署搞黄了,然后吕蒙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再后来的陆逊,更是阴声阳气的不让已经老成的孙权放心,孙权又要花不少心事来掌握陆逊。
也就鲁肃跟孙权一条心,可惜当权太晚而死得又太早。
这就搞得孙权很麻烦。
其实,孙权和别人不一样,他不在乎当什么权臣。
这不是因为孙权没有“权臣梦”,而是因为孙权的人生经历,导致他不屑于“权臣”、憎恨“权臣”,或者甚至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当“权臣”是啥滋味。
在九岁之前,孙权做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九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孙坚参加反董联盟,在孙坚获得传国玉玺的时候做了一番出彩的论断,这跟曹操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也赢得曹操的青睐。全局的看,孙权的这一论断,也预言或者印证了后来袁术的下场。
此时的孙权,应该是朦胧的或者清楚的知道当个权臣比当个皇帝舒服的。
从孙策嘴里我们知道,由于父亲孙坚的死,十八岁之前的孙权,一直跟随母亲在曲阿居住,新《三国》没有过多的介绍这段时间孙权干什么了,只是透露了孙权一直在读书。
在十八岁的时候,哥哥孙策突然死了,孙权这才走向了前台。
有人怀疑孙策是孙权设计弄死的,新《三国》对此没有直接的结论。此事虽然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但小狮认为这事儿不太可能。依据就是当时军权在周瑜手上,孙权则根本就不曾接触江东事务,因此周瑜比孙权更有可能接替孙策,接下来新《三国》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孙权干掉孙策,只对周瑜有好处。
孙权刚刚执掌江东的时候,江东臣子是什么状况?
首先,张昭是服气的,但是后来证明张昭也是习惯投降的人,他可能碰上谁都能服气,得到这种臣下的服气实在没什么用。
其次,周瑜是不服气的,表面上看起来就不怎么服气,这是最大的麻烦。江东诸将,久在周瑜手下,大多也是向着周瑜的。看看孙权宣布孙策遗嘱的那会儿,老将程普就想把周瑜请回来“主持大局”。
还有,周瑜与孙策是连襟,孙策的遗孀大乔是周瑜的妻姐,孙策死的时候,大乔已经为孙策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江东嫡子。其时,臣强而主弱,周瑜是完全有可能发动一场政变,把孙权换掉的,把自己还不懂事的妻外甥弄上去,自己独揽大权。
这就使得孙权如履薄冰,甚至想把大权让给周瑜了事。
幸好有老母吴国太在。
这里得说说这位老太太。后来,吴国太在说服孙小妹下嫁刘备的时候说过“我……不到三十,就死了夫君,不到四十,就经历了丧子之痛”。
看看孙策死那会儿,主持后事的吴国太老成那样子,满头白发的,还是不到四十岁的人啊!
老太太苦啊!
新《三国》再次借台词告诉了我们一些隐藏的信息。
说来也怪,自从孙权执掌江东以后,老太太就不再继续老了。可见,老太太在孙权这个儿子这儿应该是得到不少安慰的。
周瑜和孙策是称兄道弟的,虽然没有“义结”,却也视吴国太如己母。
虽然吴国太实际上掌握不了什么,手上也没点兵权,周瑜在吴国太面前,还是战战兢兢的,不敢有半点造次。
我们无从知道不到四十岁却老得不成样子的吴国太到底用什么手段使得江东诸臣如此服服帖帖,新《三国》也没做任何交代,但这是事实。
因此,有吴国太在,孙权就有了靠山。
臣下们虽然对孙权不怎么服气,却也终于没有搞出什么真正威胁孙权地位的事情来。
从吴国太这儿,我不禁联想到前朝的窦太后及后世的孝庄皇太后。
在这种臣强主弱的情况下,孙权应该是恨透了权臣的。儿时的那种对权臣的认识或者向往,应该早已被磨灭干净了。孙策临死时拼尽吃奶力的吼叫的“你是主,他们是臣”这句话,却应该是时刻回荡在孙权心中的,虽然新《三国》一直都没有让孙权回忆一下。
孙权与周瑜有过一次正面的冲突,就是“嫁妹”一事,大吵一场,把兵符收了。
吴国太这时就出来斡旋,让孙权把兵符给周瑜送去,平息了一场风波。吴国太是很有政治见识的,但此时的孙权,内心应该是咬牙切齿的痛。
周瑜一意孤行的要去攻打荆州的时候,孙权这时不能再把兵符收了,为了贯彻自己的战略部署,不惜亲身涉险,带兵攻打张辽守卫的合肥,再通过鲁肃通知周瑜增援,生生的把周瑜给“牵制”回来。
孙权之怕周瑜,还到了拿鲁肃当替罪羊的份上。为了迷惑周瑜,把鲁肃赶回家中读书去了。
主子当到这个份上,你说他还会稀罕什么权臣?
终于,周瑜死掉了。孙权亲自把鲁肃请回来,接替了周瑜大都督的位子。
在战略规划上,鲁肃与孙权是一条心的,这段时间的孙权,应该过得相当舒服,找回了当主子的感觉了。
但好景不长,鲁肃又死掉了。吕蒙接替了大都督的位子。
这吕蒙啊,也不是什么好鸟。表面上忠心耿耿,也可能真的忠心耿耿,但就是跟孙权尿不到一壶。终于,吕蒙把关羽给逼死了,把刘备给惹疯了,孙刘联盟就彻底瓦解了。
吕蒙也就死了。在这一节上,新《三国》一反一向直白的作风,让吕蒙之死死得不明不白。
反正,吕蒙这一死,孙权这个主子就又当得舒坦了。
但是,刘备来了,七十万大军啊!
阴声阳气的陆逊就出场了,就火烧联营了。
终于,东吴保住了,但却没做大。
在新《三国》三大势力中,曹操本身是强主,他是不需要什么权臣的;刘备就一个诸葛亮贯穿首尾。这就使得曹、刘两方的战略方针的贯彻一直比较稳定。
而东吴,不但“历三代”,还走马灯似的换权臣,这就使得东吴的战略方针不断的被修改或左右,东吴于是虽然没有很快被灭亡,却也一直做不大。
这对于孙权来讲,无疑是一大杯具,也就铸就了孙权的彷徨人生。
最后,新《三国》在司马懿将死之时,安排了童年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出场,此子与童年孙权简直一个模子里磕出来的,这似乎很有深意,似乎在隐隐的告诉我们一些历史真相。
难道,三国归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