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谈新《三国》之人物印象(6)——袁绍,寡断
(2010-07-27 17:48:06)
标签:
新三国袁绍曹操董卓刘备何进孙坚田丰许攸郭图 |
分类: 妄谈三国 |
原创:弄潮小狮
“妄谈”者,“犹妄言,胡说”也。
听说,有几类人是没有资格评论新《三国》的:1、被史书《三国志》、原著《三国演义》以及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先入为主”的人;2、没有本事自己拍摄《三国》电视剧的人;3、其他讲新《三国》坏话的人。
对于我:首先,小狮是个伪三国迷,《志》、原著以及老版,虽然都不曾读(看)全,还不至于被“先入”,但终归是被“玷污”了;其次,小狮也真的没有拍摄《三国》的本事,恐怕就是拍摄10秒钟的《桃园三结义》的能耐也是不存在的;再次,我甚至拿不准我讲的是好话还是坏话。
就这样,弄潮小狮不但资格全无,甚至连态度也相当骑墙。但我还是想说说新《三国》,这是很“僭越”的事情。于是,“评说”就只能是“胡说”,即“妄谈”。
虽然如此,我还是小心翼翼,“妄谈”的时候,尽可能:1、以新《三国》为基本落脚点;2、不以为自己也能拍电视剧;3、不讲坏话(如果把好话讲坏了,那是能力的问题)。
当然,小狮又没多少文化,就只能是尽可能,“不懂装懂”难免,不时跑偏也是难免的。
所以,写上这几行字,粘贴在每一篇的开头,一是为了凑点字数,二是为了提醒自己在干什么。
再加上一条:易中天先生的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开始发表了,又有了一处参考的地方了。又:先生透露还没看过新《三国》,这“剽窃”之嫌,应该可以避得了。
新《三国》95集,看完了明白一件事,这么大的一坨事儿,全是袁绍搞出来的,这袁绍就“事儿妈”。
所以,这袁绍非写不可。
根据新《三国》。
袁绍,应该是洛阳人,原籍不详。袁绍四世三公,三公是要住在都城的,因此他家至少四代以前就居住在洛阳了,可以算是洛阳人。
董卓来了,袁绍从洛阳出走。纠集了十八镇诸侯(后加上刘备哥仨,算十九镇)反董卓,革命不彻底,半途而废,就散了。
后来就成了河北霸主,官渡之战被曹操彻底打垮,后来就死了。
为什么说新《三国》95集全是袁绍搞出来的?
新《三国》在最初的1分钟里面,以旁白的形式交代了:“……执掌外戚势力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彻底剿除宦官势力,听信袁绍的意见,密令董卓统军进京,……天人共怒,遂激起举国之义愤”。
引用这段旁白,又省略了许多,要看详细的,看《董卓》那篇,最详细的看新《三国》。
这就说明,董卓进京,是袁绍的主意,当然也是“大将军何进”的不察。
何进是什么人?执掌外戚势力的大将军。
为人如何?我们不知道,在新《三国》里面,何进根本就没有活着出过场。
为什么说“没有活着出过场”?因为除了最开始的旁白,在90余集的时候,何进的祠堂出场了。
何进怎么死的?新《三国》也没有交代,但有祠堂的存在,说明死那会儿应该名声尚可,祠堂后来破败,说明此间该是有过争议,但不算严重,祠堂还不至于被夷平,破败只能说明无人问津。
那么,由敌对各方看,何进到底跟谁是一伙的?
这个可以分析一下。
74集的时候,唯一一个本剧虚构的人物——静姝出场,曹丕是这样介绍的:“此女叫静姝,不光容貌漂亮而且能歌善舞,其祖是当年朝廷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家道中落,竟流落街头,被我寻得……”
新《三国》借此告诉我们,何进祠堂在、后代在,则其死非因获罪,而且身后廉洁,也无仇人,竟至“家道中落”,后代“流落街头”还能被曹丕寻得。
但开头旁白又云“为了彻底剿除宦官势力”,才“密令董卓统军进京”的,可见,与何进过不去的应该是有一股“宦官势力”,而这“宦官势力”在新《三国》也未出现过。
曹操在长乐宫的大院子里,说了“我曹操在你们眼里,却是阉宦之后”,就是说,曹操应该是“宦官势力”的后人。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也当然是“阉宦之后”,是“宦官势力”的后人,却收容了何进的后人静姝。
可见,何进之“剿除宦官势力”应是没有成功,最大的可能是误会消除,冰释前嫌了。
因此看来,何进应是中立的,未被反对或者未反对过谁,最起码是忠于朝廷的。
做为“执掌外戚势力的大将军”,何进还应该是权臣,一个廉洁且能够团结各方势力的权臣,这本来是有利于朝廷安定团结的。
新《三国》虚构的这个静姝,其出身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一节,要不,为什么不是同样出现在台词里的“丁原”等等的后人呢?
扯了那么多,就是为了分析一下袁绍到底为什么忽悠何进“密令董卓统军进京”,也只有搞清楚这个,才能弄明白95集这么大的一坨事儿到底是啥事儿,袁绍又到底想干什么?
从最初的旁白看,袁绍应该当过何进的马仔,或者至少是个密友高参之类的,要不然就不会有何进“听信袁绍的意见”,这时候何进是权臣。
袁绍是想当权臣的,何进挡道了。
小狮我甚至怀疑,这何进“剿除宦官势力”也是袁绍忽悠的,“阉宦之后”曹操后来不是就跟袁绍过不去了吗?
袁绍为什么忽悠何进“剿除宦官势力”?为了“密令董卓统军进京”。
为什么要“密令董卓统军进京”?促进权臣更新换代,伺机取而代之。
于是董卓就钻了这个圈套。谁知,袁绍失算了,让董卓当了权臣了。
袁绍“权臣之心”不死,不甘心啊,就跑了,就纠集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了。这一节在《董卓》一文已经谈过了。
跑到哪里去了?
新《三国》没有直说,我们后来看出来了,去了冀州,并且坐稳了冀州,怎么坐稳的,不知道。
反正看起来就象回自个的家一样顺当。
袁绍在哪里汇集诸侯?
在陈留,刘备哥仨加盟的时候,刘备指着盟军汇集的地方说“前方就是陈留城”。
陈留并不属于冀州,陈留是曹操的老家啊,聚盟的时候,曹操还在跟董卓聊天呢,还没回陈留招兵买马呢,袁绍怎么就能走出冀州,来到陈留聚盟?
后来曹操也入盟了,可见袁绍、曹操较早前应该是有预谋过的。
这个搞不清楚,新《三国》也没有交代。
反正这一反,就闹出了95集的长篇大“事”来,所以袁绍就“事儿妈”。
由此可见,袁绍颇有号召力,是个权臣的料。
但是,袁绍终于没能当上真正的权臣,这是因为袁绍寡断、多疑。
最初联盟的时候,到底留不留、用不用刘备哥仨这个十九镇诸侯,做为盟主,袁绍就很狐疑,就没怎么表态,还是曹操拿住了主张,把刘备哥仨留了下来,才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袁绍有本事召集各路诸侯,却没能力掌控,以致监管军粮的弟弟袁术,得罪了孙坚又得罪了刘备,还恍惚不定,让曹操卖尽人情。
在董卓烧了洛阳出走长安的时候,在追击还是不追击的问题上,意见纷纷之中拿不住一个好主意,最终反董失败,半途而废,各路诸侯如鸟兽散。
本来,各路诸侯就各怀鬼胎,就尿不到一壶,失败难免。袁绍的寡断、多疑更是难辞其咎。
皇帝逃离长安,曹操就看出皇帝的用处。
袁绍却听信田丰的说词,认为皇帝是个“累赘”,许攸说破喉咙也没有用,袁绍终于“弃而不取”,让此时羽翼未丰的曹操捡了大便宜,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田丰的忽悠下,袁绍终于不再想当权臣了,想自个当“主”了,这就开始走向败亡。
在河北,袁绍是怎么成为霸主的,新《三国》没有多做交代,袁绍倒是心满意足了。
曹操战徐州那会儿,袁绍就应该去救的,但他小儿子病了,方寸大乱,又失了一次机会。
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一方诸侯,因为儿子小恙而丧失战机,这是亘古未见的。这个时候,袁绍强而曹操弱,徐州可以不被看成冀州的屏障,但起码是个战略隔离带不是?
终于到了袁绍和曹操对垒的时候了,袁绍跟曹操阵前对饮聊天,还真信了曹操投降的客套。
“官渡之战”,袁绍又听信与许攸不和的郭图的意见,认为许攸截获的情报是曹操的奸计,更认为许攸是曹操的同窗好友,是向着曹操的。
把寡断和多疑推向了极致。
就这样把许攸赶向了曹擦的大营,把乌巢给献了。
袁绍就彻底被曹操打垮了。逃亡路上,吐血数次,终于好像是死了。
为什么说“好像是死了”?
新《三国》在29集袁绍还没死彻底的时候,就不再理他了,我们也就无法确信袁绍是死了还是活转来了。
30集曹操进冀州城那会儿,有旁白“袁绍于悲愤中吐血暴亡”,我们无法搞清楚是最后在路上的那次吐血就死了呢,还是后来才死的。
反正,袁绍终于是死了!
曹操就把国家级权臣的位子给坐稳了。
袁绍忽悠何进,搞出95集大事,一生却又无数次“听信”他人的意见,一错再错,寡断多疑,终于功败身死。
活该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