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求过度关注型的孩子

(2013-05-30 21:38:13)
标签:

育儿

分类: 小一

月中时孩子连续几天回家作业几乎没怎么写,对于这学期每天作业经常写到近9点的状况,试过诸法无效,很是沮丧,看《正面管教》里孩子不良行为的4个目的,原以为Ray是属于自暴自弃型的,直到看到自暴自弃和过度关注目的的差别,才惊觉原来Ray很多不良行为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啊。

 

自暴自弃和寻求过度关注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一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也会表现得无能为力,但当你关注他时,他会振作起来。而一个相信自己无能的孩子却希望你别去打扰她。

 

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由于已经是一年级下学期,所以这学期孩子写作业时大人会有意识的尽量离开,以培养孩子能独自完成作业的习惯。也让孩子在遇到不会写的做记号,不要一遇到问题就依赖大人念题目或找答案。此时我才发现原来当我们在培养他写作业是自己的事同时,由于孩子心中的错误观念,反而在写作业一事上出各种状况以寻求大人的关注。

 

因此大人试更多的方法,反而达到了小孩寻求过渡关注的目的。也难怪鼓励孩子独自写作业的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原以为孩子是自暴自弃型的,所以给孩子一些成功的体验,刚好这周孩子行为改善,还不解为何上个月计时的做法也试过,孩子应该知道自己是做得到啊,为何上周等妈妈回家才写作业,这周会一回家2科作业都完成了呢?

 

孩子的心态是"不管再怎么努力仍达不到",然后就宁可不那么辛苦。所以鼓励(孩子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和欢乐谷的诱因没太大效果。后来是孩子在计时写作业看到自己速度原来可以非常的快,这2天完成作业后都有玩的时间,事情就变好了。孩子感知到成功的事实给了他动力,帮他看到成功比口头告诉他“你可以的”有成效。

2013-05-26

 

明白了孩子是寻求过度关注的目的,再重新看这段时间的行为,有另一种解释。

 

为了避免孩子可能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让孩子有自己觉得做的好的行为,就可以盖个“好孩子”章,孩子说收集10个章可以提出个要求,而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妈妈陪我一起洗碗”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http://s7/mw690/4d61092dgddea4f64b526&690

http://s3/mw690/4d61092dgddea49a415f2&690


或许是因为这个“乖孩子”章的做法,孩子想要获得的关注得到满足,表现好的出乎意外,连一向令人头疼的吃饭慢居然也改善了。

语文练习花了很长时间,打击乐也没练好,吃午前孩子一见到我低声的说着,我抱着他说"哦,这样呀,那你肯定很沮丧了,过去就过去了,我们来吃饭吧"

2013-05-26


Ray表现自暴自弃时,发现鼓励他是没有用的,他反而更坚定的说自己不行,知道他这个样子其实只是在寻求过度关注,我换了回答的方式。有一次,我告诉他既然妈妈说你这样子就很好时你不同意,以后我就不说你好了,当你说你很差时,我也说你很差吧。Ray赶紧说“不行的”。从那天之后,至今还没听到他有自暴自弃的话语了。


虽然以前我也会特别注意,不要只关注孩子的作业,当作业做好之后,陪孩子玩一会,以免孩子误以为爸妈只关心作业,而不是关心他。然而知道孩子近来错误的认知后,庆幸我们每天有个“特别的时光”。


满月开始每天8点左右和孩子一起观察月亮的形状,昨晚孩子躺在躺椅一付很享受的样子,今晚舞动身体看自己的影子跟着欢动。

http://s4/mw690/4d61092dgdde9118049b3&690

2013-05-28


为了让自己少对孩子发脾气(尽管是孩子犯错),在孩子评价自己行为的同时,也让他评价妈妈的行为,如果妈妈凶了,孩子给妈妈一个微笑贴纸。Ray说过他最不喜欢没有耐心的大人,所以我要努力不做他不喜欢的大人。

http://s6/mw690/4d61092dgddea0a0a9595&690

 

以下摘自《正面管教》

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

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你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你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

孩子们每天都需要看到犯错误的价值所在——并且在一种友善的环境下从错误中学习。

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他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