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工杂谈 |
分类: DIY懒妈小手工 |
布艺隔热手套是厨房里必不可少的用品。有了这手套,拿着热热的饭菜时就不用担心手指被烫伤了,用了本色亚麻布DIY的母鸡造型隔热手套清新得来也非常的可爱。而且更耐脏。做好后送给爱烘培的朋友们,相信也会收获许多的赞。
材料:
1.以20cm直径画出圆形,制作图纸。并依图纸剪出圆形表布及铺棉各3块(不需留缝份),
另剪出母鸡表布及铺棉各2块(表布链接处需留有1cm缝份)。
2.依图纸画好并剪出翅膀、鸡冠、胡、嘴布料各2块。
3. 将铺棉分别熨烫到表布背面。
4. 翅膀、鸡冠、胡、嘴正面相对缝合后翻至正面。
5. 将棉花塞入翅膀和鸡冠内。
6. 在三块圆形表布上用水消笔画上格线,用本色线做绗缝。
7. 鸡冠、嘴等分别缝在其所在的部位。
8. 将翅膀用隐藏针缝在其所在的部位。
9.特别注意的是翅膀的位置,分别对称在两个半圆形的外侧。
10. 将两块母鸡布料正面相对,在红色标记处夹入丝带,如图所示缝合,并剪出牙口,使外形圆润。
11. 翻至正面。
12.将棉花塞入头部内,使之饱满。
13.正面如图。
14. 将缝合好的身体打开与一片烫了铺棉的圆形表布用珠针固定、缝合。
15. 将缝有翅膀的两块圆形表布对折成半圆,如图所示,固定缝合。
16.用红格子布剪一条包边布条。
17. 用包边条沿圆形包边一圈。缝上眼睛,完成。
科普一下:鸡下巴下垂的肉叫“胡”。鸡头顶上红色的肉状物叫“冠”或“鸡冠”,冠就是帽子,这东西犹如鸡头上的帽子,所以叫鸡冠,那么,鸡嘴下面也宕了一对和鸡冠相似的东西,这个东西叫什么,是否有文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很少有人问津的问题。
实际上这“劳什子”叫“胡”。
《说文解字》:“胡,牛也。从肉古声。”段玉裁注:玄应、司马贞引皆作“牛领”。自颐至颈下垂肥者也。引伸之,凡物皆曰胡,如老狼有胡,夷鸟胡、龙垂、胡须是也。胡与侯音转最近,故《周礼》“立当前侯”。注曰:车辕前胡下垂柱地者。
中国是农业国,多牛,而北方最多的是黄牛,牛从嘴至胸前的喉部,有很明显下重的肉,“胡”最初就是指牛的喉、颈间下垂的肉,许多动物的喉下有下垂的肉,于是所有喉间下垂的肉一律叫作“胡”。而“胡”与“侯”的古音十分接近,于是“胡”也被讲或写作“侯”。古代中原人称北方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称之“胡人”,也许就是他们喉下多垂肉的原故吧,今天人们把咽喉叫作喉咙,而吴方言则讲作“胡咙”;人身上有许多毛发,头顶上的称“发”,眼上者为“眉”或“眉毛”,嘴上鼻下者为“须”,而嘴下喉上者就是“胡子”,它就是长在胡上的毛的意思。
在畜类中当以黄牛的“胡”最大最明显,而在禽类中当以鹈鹕的“胡”最大最有特征。李明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七“鹈鹕”中讲:鹈鹕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鹗而甚大,灰色如苍鹅,灰色如苍鹅。喙长尺余,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群飞,沉水食鱼,亦能竭小水取鱼。
文中讲:“颔下胡大如数升囊”,翻成白话就是:下巴下的胡很大,象一只可以装几升水的大皮袋”。可见李时珍也是把禽鸟下巴下垂的肉叫作“胡”的,鸡或者其他禽类下巴下宕的肉应该就叫“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