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墨西哥擦鞋工哈拉帕花城 |
分类: [行走拉美] |
我在中国和墨西哥的大街上经常看到靠擦鞋为生的人们。他们辛勤劳动,但难以摆脱作为城市边缘群体的命运,过着清贫的生活。那么,中国和墨西哥的擦鞋工有什么异同呢?其生存状态又如何呢? 应该说,在国内,我自己也没少接受过擦鞋服务,但过去的确较少关注这个群体,甚至没有拍过一张擦鞋工的工作照片。但在墨西哥,因工作的原因,我开始关注这个群体,逐渐有了更多的观察和了解。 去年10月,我从墨城去另一个城市哈拉帕参观。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城,街道鲜花簇拥,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市民生活平静、悠闲。该城以绿化好和各种花卉品种繁多而闻名,有“花城”之美誉。 在中国,这个行业的服务人员人数肯定要超过墨西哥,但墨西哥爱读报的师傅可能要多一些。中国的女性从业者较大多数,可能中国男人面子观念更重一些,但在墨西哥,情况正好相反,我见到的几乎全部是男人。 在中国,擦鞋收费较低,在北京也就2-3元吧,在中小城市还要低些。比如在我家乡遵义,擦一双鞋收费1元,擦三双鞋就基本可以解决一顿饭的费用。在墨西哥的收费,约合人民币10-15元。墨国人均国民生产值是8000多美元,比中国多7-8倍,体现在擦鞋服务上,收费自然也有较大差别。 但是,国内擦鞋工面对部分城管的违法执法、暴力执法现象,显然要比墨西哥同行多得多。国内很多城市,在解决贫困人口就业方面,困难重重,措施和成效都不明显。但更糟的是,在不少城市,政府为了所谓的“城市形象”,对贫困人口的街头占道经营打击力度倒是超过了为他们服务和解困的力度,让人感到悲哀。 擦鞋收入微薄,做到温饱都很不容易。对从业者来说,占道经营违法,但不占道经营又无利或利少,对政府和百姓来说都是一个难破的局,暴力冲突时有所闻。 在墨西哥,擦鞋工的从业环境相对要宽松一些,很少见到或者听到他们被驱赶,发生暴力冲突的事情。我甚至看见,有的擦鞋摊就摆在政府办工楼前后,彼此相安无事。更有意思的是,我还多次看到工作人员把擦鞋师傅请到办公室擦鞋的情景。 在国内,政府也曾推动该行业人员尝试规模化、品牌化、店面化经营,比如成立擦鞋服务连锁店等,但至今还鲜有成功的案例。在墨西哥,也很少看见专门的擦鞋连锁店,可能和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小本经营,利润微薄有关。 无论是墨西哥,还是中国,究竟是大城市的擦鞋工多,还是小城市的多,情况迥异,很难统计。但在大城市,享受这项服务的消费者付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逐年增加确是事实。前几年,在北京要找个擦鞋师傅,还比较容易,但现在情况就不同了。 在北京,尽管存在这方面的巨大服务需求,也是解决就业的一个有效渠道,但这个本就是边缘的行业,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进一步被边缘化了。 在北京的大街上,如果你要擦皮鞋,那么你要绕多少条街,花多少时间才能如愿,就要看你的运气了。总之,你为你的皮鞋保洁也许就支付几元钱,但你花的时间和因走路寻找擦鞋师傅而磨损皮鞋的成本,则是无法估量的。 墨西哥擦鞋工穿着光亮皮鞋为顾客服务的也要多些,中老年比年轻人更注意这个问题,相当于一种无言的广告了吧。 在哈拉帕,我拍到一组擦鞋工的照片,清一色是男人,老中青都有,但就是没有女工。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言谈举止间,很少见凄惶和抱怨,倒是更多地流露出一些淡薄的心态。 他们待人热情、健谈,即使面对外国旅游者的相机镜头,也表现得大方自然,从容不迫,并无多少自卑避人的神态。对他们来说,家,也许不富裕,但能够在“花城”练摊和生活,他们也就知足长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