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及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09-01-09 09:46:52)
标签:
教育学习迁移迁移能力概括能力桑代克杂谈 |
分类: 转帖 |
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也叫训练迁移,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现代教学活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能力的培养。造就创新型、特色型人才,所以,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迁移问题的研究。目前,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影响迁移的条件,又要以此为根据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锐意进取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深远实践意义。
一、
学习迁移问题是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存在于人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之中。我国古代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学习迁移”的概念,但却是最早发现了迁移现象,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和学习实践。如“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等等。
西方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代表性的是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他指出:“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方法的观念、一般原则观念和态度观念)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他还应用相似变化和相反变化进一步阐发他的迁移理论。这说明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实现是有条件的,并且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学习迁移才能顺利实现。著名的迁移观点还有贾德的概括化(类化)迁移理论。他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况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还有些学者认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以上三种迁移理论对人们知识、技能、态度等迁移都有一定的作用。从实际教学过程看,习得的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是迁移的客观条件。但迁移或干扰之所以产生,在主观上又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可见,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学习迁移问题仍有指导意义。
二、
“为促进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界流行的口号,要实现这个目标,广大教师就要研究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这也是探讨学习迁移的关键。
1、所学的知识、技能之间要有相同因素。
从客体方面看,各种知识技能之间要有相同因素。相同因素成为它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旦为学习者认识,就能够遵循学习迁移规律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各种知识技能之间联系主要有:
(1)、已学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有共同的本质的联系,易于新旧知识沟通。
3、学习者具有积极的心向
从主体方面看,学习者要顺利实现迁移,还必须克服干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热心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进行有准备的学习。实践证明,建立迁移的心向——鼓励学生机敏地发现应用概念的场合,并不断地探索运用原理的机会,对知识技能的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4、指导的作用和定时的干扰
学习迁移的影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等发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即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为此,正迁移有赖于教师的直接指导,指导有利于发现并掌握更有效的解题和学法,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一是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等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时起消极的干扰作用,使后续的学习产生困难,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法指导,克服学习定势的干扰,尽早地帮助学生把具体的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通过迁移去理解各种现象,解决新问题。可见,学习迁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为了促进学习过程的积极迁移,就要防止消极的迁移。
此外,学习者的年龄、动机水平、意志和情感状态不同,也会影响学习迁移。年龄越大,学习动机明确、意志坚强,掌握的知识就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小。
总之,迁移是学习过程客观存在的重要规律。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重复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学习,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努力学习和提高迁移能力。学校的教学,应该科学地利用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合理组织教学活动,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广大教师认真钻研新课改的精神,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总结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要教育学生“善学”,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学习迁移规律,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应做到:
1、要非常重视和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学习迁移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是以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的标准,从而在学习和运用中发展智力。
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中的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和规律。例如: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重视政治课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教学。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地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再讲“人民、公民、国民”三个概念时,我运用图示法教学,是同学们掌握了它们的区别。我运用漫画、典故和典型事例等手段,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使概念和原理通俗化,便于学习掌握。同时我让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这样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实践证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思想政治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使用“三段式”目标教学法,通过试验对比发现,采用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依靠在教师导引下,通过实践活动获取,做到师生合作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实现了知、能、信、行转化的最佳值。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仅希望学生学得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态度等能够实现迁移,而且能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培养学生“三思而行”的习惯。
做任何事情,遇到任何问题,不能盲从草率,必须学会深思明辨,谨慎行事的作风。这样才能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2)、养成客观求证的严谨态度。
在知识迁移时,不能主观片面,以偏概全,而应采取实事求是、客观的态度去探求事实的真相。
(3)、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教学实践说明,学习之所以能够迁移的作用有赖于教师进行新情境下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并随时向学生提供迁移的机会,并使他们在此基础掌握学法,学会如何学习。
3、合理安排练习和实践,加强联系的指导
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迁移的过程。通过练习与实践巩固知识是一种有效形式。但教学实践说明并非练习量越大,就越可能产生迁移。苦练固然重要,巧练更加重要。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熟能生巧”的关键在于掌握规律和“窍门”。而一般化的机械练习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思维灵活性训练。
学习迁移过程伴随着知识的应用,所以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我认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有区别的。“应用”是指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而“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复杂的知识应用中也总会有迁移现象,但简单的知识应用并不一定都存在迁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知识应用和学习迁移的关系,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迁移理论,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迁移理论是影响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已引起教育工作者普遍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教师要“善教”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善学”探索科学的学法,学习时自觉进行学习迁移,克服干扰,从而提高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