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申,这个神奇的人物给记者的感觉是很有儒雅风度,虽然它的文化程度是初中。不过,他说:“我读完了MBA课程。”
他是一位来自中国西部的民营摩托车生产商。2001年度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中国内地富豪排名中,其排行第19位。2002年,这个席位上升到第12位。他的口号:“中国龙宗申梦”,意思是希望他的摩托车能像龙一样飞跃。
2003年元月6日和7日,左宗申从宜昌匆匆而过,他和自己的几位高层管理人员是想摸清楚摩托车的市场潜力。宜昌是他考察的对象之一。因为,近几年来,许多大中城市开始限制摩托车的通行,宜昌也不例外——2002年年底对摩托车做出政策性的限制。
修理摩托起家
1952年8月8日出生,17岁时下乡插队。
“文革”结束后,他返城在重庆瓷厂当一名烧窑工。80年代初期,下海经商的热潮席卷中国大地,不甘人后的左宗申毅然辞去了当时被视为“铁饭碗”的重庆瓷厂的工作,开始了他从商生涯的第一步。
万事开头难。说来好笑,刚刚下海的左宗申缺少经商的经验,做水果生意遇到坏天气,水果烂在了运输途中;倒卖服装又被骗个精光,甚至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
在妻子的再三劝说下,左宗申跟大舅子学修电单车的。1982年,妻子把娘家在一间临街的住房腾出来,在外面搭一个小棚, 用5000元在巴南区开了一个摩托车修理店,干上了个体修理工,专修发动机,成长为修车名师傅。“只要车子从我身边经过,一听发动机的声音,我就立刻知道这部车的发动机情况如何”。对这一点,左宗申很自豪。不过,在此之前,他能够把发动机拆开,却怎么样也不能还原。未来的路也从这里开始延伸了。
1990年,一个朋友托我左宗申帮他买一辆三轮摩托车,他去了一家校办工厂,发现很多外地客户提不到货。我问厂长这么好的产品为啥不多生产?厂长回答说发动机供应不上。
“我给你10台发动机,你给我10辆车。”左宗申和厂长达成了协议。没过多长时间,那位厂长又问他还能不能提供发动机。左宗申琢磨开了,这个东西这么有市场,干嘛不多生产一点?他眼前一亮,一种搞企业的愿望冲撞着他的心脏和胸膛。
50万元成立科技开发公司
为了调查市场,喜欢身体力行的左宗申背着一台建设厂生产的雅马哈两冲程发动机,跑了全国59个摩托车发动机生产厂,考察的结果是发动机供不应求。于是,他心里有底了,决定创办自己的生产车间和基地。
1992年,宗申公司成立了。左宗申终于有了自己的舞台,他一口气攒足50万元,成立了重庆宗申摩托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从1982年开始修摩托车,左宗申终于迈进了摩托车工业的门槛。其间,他用了10年时间,真正10年磨一剑!
“宗申”开发生产的70CC发动机在市场获得极大成功。欣喜的同时,左宗申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嘉陵、建设、望江3家本地大型摩托车企业竞争对手在市场里的打压,令宗申公司坐立不安。
左宗申在沉默中静静地等待机会。不久,国家允许私营企业搞发动机。拿到摩托车发动机生产许可证后,左宗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1994年和1995年,中国摩托车发动机在市场上表现极好,这给了左宗申绝好的机遇,宗申公司也迅速完成了资本积累。
1996年,宗申摩托车组装厂开工。2年后,“宗申”摩托车进入国家目录。
1998年11月,宗申集团挂牌,公司像自己生产的摩托车一样进入快车道,开足马力一路迅跑,至2000年底,集团产销摩托车100万辆,收入30亿元,总资产达20亿元,“宗申”无形资产超过10亿元人民币。
据介绍,目前,宗申集团下辖紧密层企业18家,半紧密层企业33家,配套企业300多家,员工1.8万人,成为集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民营科、工、贸高科技企业,跻身全国摩托车行业前10强。左宗申本人获得“全国民营企业家杰出代表”、“中国最佳民营企业经营者”等一系列荣誉。
重金聘请人才
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有这么个感觉,企业发展到一定地步,后面的困难更大。
左宗申对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十分敏感,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他正勤奋地学习MBA课程,而且学得差不多了。
左宗申奉行精细管理。仅用七八年时间,公司成为国内摩托车行业后起新秀,跻身国内摩托车整车10强、企业实力前5强,一些摩托车制造企业效益日渐捉襟见肘,宗申集团却显得生机勃勃,英气逼人。
正如外界所评论的那样,左宗申是靠技术闯天下的。没有对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宗申也不会有今天。
但技术的背后是什么?无疑是人才。因而,左宗申对人才格外敬重。虽然,他原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人才的看重。
为了给宗申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左宗申在内部、外部、本地、沿海广纳人才,并做到人尽其用。在人力资源上,形成使用一代、培养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以其科技公司为例,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达到10%,宗申因此能平均每月推出一款新机型,保持了竞争的主动权。]
这也是左宗申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他能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为留住人才,宗申集团所有的中层干部有车有房,加上股权等,年薪最高的可拿到50万元。据了解,类似宗申集团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在西部并不多见。
怎样迎接挑战
不进则退,形势逼人。怎样迎接新的挑战?
宗申公司有这样一个发展规划:公司把目标锁定在200万辆摩托车、300万台发动机,销售额达到200亿元上。这样,今后的出路将不成问题。
为了配合300万台的发展规模,宗申公司制订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 在产品开发方面,要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开发中心,用世界最先进的开发手段和设计思想来支持产品开发;在市场营销方面,预计在2年之内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做一个整体的ERP信息系统管理方案; 面对入世,左宗申认为,最大的冲击是摩托车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宗申的对策是,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宗申已拥有78项自主知识产权。
培育和孵化有潜力的项目。这是左宗申目前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宗申集团发展到今天,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而摩托车行业的纵向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集团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集团现在的规模不容许盲目投资大项目,也不容许直接投资管理成本太高的小项目。
事实上,左宗申已将眼光放到工具制造业。譬如,机床行业特别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数控机器。他瞄准这一行业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目前中国每年都要大量进口国外的加工机械。据称,在国外,大宇、本田、福特等企业的核心制造工具都是自己制造。
在左宗申看来,只有拥有更多的独家制造能力,才可能构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可能是宗申实施产业升级的一个方向。
在企业架构上,左宗申的运作理念是,将宗申集团公司改造成一个控股公司,对下属公司进行管理和投资,其下属企业按专业分别设立专业公司,这些二级公司都是独立法人。左宗申认为,这种联合舰队式的架构可以使其在一个专业公司受挫时,集团仍然不受较大影响。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摩托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交通管制等问题,全国大部分城市限制摩托车进城,摩托车会不会被淘汰?
左宗申回答,几年以前,他就把我们的市场、我们的产品全面定位到农村,同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中国加入WTO后,还将面临国外摩托车集团的冲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一些制约,企业只有不断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才能保证企业常胜不衰。宗申摩托目前已经出口世界近140多个国家地区,宗申市场定位只能是全球的,而不仅仅局限在中国。
近年来,宗申的名声越来越大,宗申的口号“发动民族自豪魂、旋转宗申报国梦”更是家喻户晓。宗申的这种豪情常常让我们精神振奋,热血沸腾!宗申下一步将会做出什么惊人之举?人们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