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芒辨(原文)

(2020-10-27 02:47:28)
标签:

汪芒辨

原文

注释

分类: 散文

汪芒辨(原文)

|(元)汪松寿

——录自《汪氏统宗七修族谱·世让公支系》(汪时健主编)

 

【作者简介】汪松寿(1271—1341),字正心,颍川七十二代孙,安徽徽州古歙(今休宁)县人。元代谱学家,贯通经史,超拔儒林。历绍兴路余姚州学正、四川绍庆路教授。编著有《汪氏渊源录》(十卷)、《姚江集》等,《汪芒辨》是他三辨中的一辨,其余两辨为《颍川辨》《平阳辨》(《平阳辨》还有姊妹篇《平阳后辨》,如按篇数计,实为三辨四篇)。

【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针对后世姓氏书谓汪姓出汪芒、汪野这一谬论,作者运用归谬法进行了层层剥笋式的批驳:一是指出《孔子家语》和《孔子世家》有禹戮汪芒国之君防风氏的记述,便傅会而传,认为汪姓为汪芒之裔、长狄之后的荒诞不经。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驳斥:(一)《世家》《家语》说长狄(鄋瞒)、大人为汪芒之后,却并未说过汪氏(比如汪錡)就是汪芒氏、长狄氏的后裔,相反,孔子对执干戈卫社稷的汪錡赞誉有加。(按:长狄数犯鲁国,倘为长狄之后,汪錡与鲁,即为仇雠,缘何执干戈以卫之?)(二)长狄乃巨人族,从夏到周,千五百年后的侨如仍身长百尺,何至九十年后的汪錡就人质顿殊?(三)古之为,数世辄更,范、苏、季、刘……如此,防风汪芒氏亦然(虞夏商为汪罔,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岂独历千五百年后之汪氏,非氏其旧乎?二是对李善信空诞不可稽之言,据《山海经》海外有汪野之地,便谓为汪氏之国进行证伪,指出海外堤壖之地”,皆可以汪野名,以此嘲讽李的无知,证实汪野与汪氏的邈然不相干。三是利用汪芒、汪野之国的说法在历史、地理史实上的错谬,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通过综合归谬,得出举古今天下地理、人物之汪,其云者皆为吾氏之有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使汪氏源出汪芒、汪野的谬论不攻自破,达到了非辨而自明的效果。

 

后世姓氏书,谓汪姓出汪芒1。其说依于《孔子家语》2及《世家》3。《世家》云:吴伐越4,得骨节专车5,使问仲尼。对曰:禹致群臣于会稽6,防风氏7后至,戮之,其骨节专车。防风,汪芒之君,守封嵎之山8,为釐姓9。在虞、夏、商为汪罔,在周为长瞿,今谓之大人10。僬侥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11’”

释之者曰12封嵎二山,在吴兴武康县13司马氏作《世家》,于《孔子家语》盖有取焉,故《家语》所记大同,而14汪罔为汪芒氏,守封嵎山,为釐姓,于周为长狄氏。且若所云15,则汪芒氏当夏时,在今东南湖州矣16

《左氏传》:宋武公17之世,鄋瞒18伐宋,耏班19败狄于长邱20,获长狄缘斯21。长邱,宋地也;鲁桓公22十六年,鄋瞒伐齐,王子成父23获长狄侨如弟荣如24,埋其首于周首25之北门,今济北谷城26也。而卫人又获其弟简如27;文公十一年,鄋瞒侵齐伐鲁,鲁败之于咸28。咸,东郡濮阳29地也。富父终甥30杀长狄侨如31,埋其首于鲁郭子驹之门32;至宣公十五年,距荣如之死百有三年矣,而其兄焚如33尚存。晋败狄于曲梁34,灭潞35,获焚如,而长狄遂绝。

曲梁,在今广平36,而潞为上党37。《谷梁》谓弟兄三人造宫中国38,《公羊》亦谓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而不及简如39。《三传》40所云,虽各有异,然考其地域,则周之长狄,固入乎中土矣41

《说文》《字林》42:鄋字从穸43,北方长狄之国也,在夏为防风氏,在殷为汪芒氏。则鄋瞒之国又在北方也。《山海经·海外西山经》44有汪野之地,李善45遂谓汪氏国在西海46之外,张平子引之47,曰:超轩辕于西海兮,跨汪氏之龙鱼48则汪氏之国又在西海矣。诸记不同,何也49

盖自周文武放逐夷狄50,命曰荒服,疆以戎索51。而冠带之国52,文教始兴53,北方之说,不为无合也54。周道既衰,幽厉失位55,戎狄入居中土,列国或招抚以为己用,故赤狄56、白狄57、义渠58、大荔59散居河西60圁潞61、上党62之间,陆浑63阴戎64遂徙为伊川之域。杨距65、泉臯66跋扈乎京师67,鲜虞68、肥累69陆梁乎钜鹿70,骊戎在雍新丰71,姜戎栖晋南鄙72,往往错杂泾渭之交73,跨蹂河洛之会74,特鄋瞒之入,未详何地75。然以齐、鲁、晋、宋、卫之侵伐76而推之,不远乎诸国之边77也。由是观之,或者禹戮防风之罪,流徙其子孙78,周时放逐于北方,而其后入侵中土耳79!

汪野之地80,则玉门阳关81,东距齐鲁已八千余里82,西至葱岭、县度83六千里,又西至乌弋山离诸国84三千里,又西至蹈条支海上九千余里85,渡骊靬、海曲万余里86。海之茫洋87,复不可里计也88,以海深广言;,以地平旷号89。海外堤壖之地,皆可以是名90。西域城郭诸国91,自汉武帝以前,尚未通中国92,而况夫县度之阻,山离之西条支之海外者乎93!假有人民,何从而至中国耶94?李善信空诞不可稽之言,而遂谓为汪氏之国95,其与汪罔长狄之人居南北者,自邈然不相干矣96

且古之为,数世辄更,逐时称谓其字号,未必相因也97。唐杜之支或为范,祝融之裔或为苏98,阴氏非阴康之余,朱氏非朱襄之列99,高阳之后亦为季,而高姓反本于齐宗100,陆终之后亦为刘,而陆氏自承于田族101,迦叶不通于叶,鲜于不预于于102,防风固不袭女娲之风,而长狄亦不传仁杰之狄103,岂缘一字之同,而遂合为一姓耶104

汪錡新承仲尼干戈社稷之誉105,与孔氏同国而居,苟为长狄之后,孔子奚不知之106?又何至远举封嵎之居,而近尝不及之耶107?夏防风至周长狄,时千五百年矣,而长大之种犹存108。侨、焚之死至汪錡之生,特九十余年,苟为长狄后,而人质岂遂顿殊109?其否否决也110。孔子谓防风之长,数极于十111,而《谷梁》、何休谓长狄百尺,身横九亩,断首载之,眉见于轼,增大于其祖。有若齐谐、夷坚之徒所传112

何也《传》言杀侨如,埋其首?恶而屏之也113。至焚如,又曰鄋瞒由是遂亡,岂容尚有子孙于鲁乎114?孔子曰:在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则防风汪芒之,随时更改,而不复称谓矣115。又岂历千五百年,而犹谓氏其旧乎116

117姓氏书,取一字之同,而遂附汪罔为汪氏118,其与执干戈卫社稷居于鲁国者119,又邈然不相干120矣。若必121取一字之同,而遂傅会而传122,则非特123鄋瞒,四海之外124可为吾国。而秦之汪城可为汪氏之都125,燕之汪陶126可为汪氏之县,郑周氏之汪127可为汪氏之池,举128古今天下地理、人物之,其云者皆为吾氏之有矣!抑129古书所谓大人,有来从龙伯130者,有见乎临洮131者,有出自蓬莱132者,有王于毗骞133者,傅会而传,则皆防风氏之族裔也;人之小者,曰广延134,曰西北荒135,曰鹤国136,曰羊胞头137,傅会而传,又皆僬侥氏之族裔也。观书者,不以意逆志138,而尽信其传,其为惑也,不滋大也乎139

吾汪氏谱录,上承姬鲁140,下历汉唐,盖五十余代141相传,不为无证,姑举一二以明之:郡姓142之说,起于魏晋。汪氏之望平阳,始疑晋地,而终合于鲁143,平阳实为泰山之地,而魏晋世,上距得姓之时未远,其为望平阳,不为无据也;颍川之域144,本在豫州145,汪氏之食采颍川146,始疑许地147,而终合于鲁。颍,非鲁地,以灭项而遂属鲁邦,其曰食采颍川,又不为无据也148。假令傅会而传,曷不引东郡、曲阜以为姓望149?书汶阳、姑茂、莬裘、龟阴之地以为封邦150?顾乃摘发迂隐151,疑二之颍川、平阳152,而不虞后世之惑也耶153?况凡谱录所载154,考诸经史著记之书,引物连类155,无一不合者156。吾于是乎知汪氏果出于鲁成公之后,而汪芒、汪野汗漫不相入之辞,有非辨而自明者矣157

又按:汪芒或为汪罔,而外传或为汪芒158,未详孰是,姑志之,以待博古君子159

——————————————

注释:

 

1.汪芒:或称汪罔,古国名,夏禹时,国君名防风,故地在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 。《国语·鲁语下》:防风,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 ,於周为长狄,今为大人。韦昭注:汪芒,长狄之国名也。 按:后世人望文生义,多以汪芒为汪姓之祖。

2.《孔子家语》: 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是当时公卿士大夫及孔门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的辑录,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被称为"儒学第一书"

3.《世家》《孔子世家》,司马迁作,收录于《史记》中。

4.吴伐越:时在前510年夏,这次战争,吴国把越国的国都会稽给摧毁了。

5.骨节专车:传吴国伐越国,在攻破越国都城会稽时,得到一节骨头,大得要用专车来装,据《孔子世家》载,孔子说是防风氏的骨节。

6.禹致群臣于会稽:大禹召集群臣到会稽山开会。致:召集;会稽:此指会稽山,位于绍兴北部平原南部,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古代九大名山之首。

7.防风氏: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人物,为巨人族,高三丈三尺,居住在浙江封山、嵎山一带,传为汪芒国国君。

8.封嵎之山:封山和嵎山的合称,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两山相去仅三里。

9.釐姓:釐,亦作厘,《国语·鲁语》以防风氏为漆姓,《史记·孔子世家》,《索隐》曰:釐音僖。王氏《经义述闻》谓通,故《史记》作,其说甚允。

10.在虞、夏、商为汪罔,在周为长瞿,今谓之大人:在虞舜、夏禹、殷商三朝时,其封国叫汪罔国,周朝时叫长翟国,现在则叫大人国。汪罔汪芒长翟长狄春秋时北狄的一支,传说其国人身材特别高大,故称。长狄一词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年),又名鄋瞒,据孔子说是虞夏时防风氏的后裔,后入中原,分布在齐、鲁、宋、卫四国之间的河济地区,经常侵袭周王室和鲁、卫、宋、齐、晋、郑诸国,其胞兄弟四,依次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先后被齐、鲁、卫、晋擒杀,鄋瞒国灭。

11.僬侥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数之极也僬侥国的人,身高只有三尺,而大人国的人身高几乎十倍于僬侥人,可算是世上最高的人了。僬侥:古代传说中的矮人,因以为国名。《列子·汤问》:“……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 ,人长一尺五寸。按:商代一尺合今16.95厘米,僬侥三尺,折今市制约一尺七寸。

12.释之者曰:有人注释说。按:《列子·汤问》的辑注者为列子,全名列御寇,即班固所说的列圄寇。

13.吴兴武康县:吴兴,本文指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吴、丹阳二郡置,属扬州,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辖今浙江北部苕溪流域全境及江苏宜兴市;武康县:西晋太康间改永安县置,属吴兴郡,治所在今浙江德清县西,以县有武康山而得名,隋复置,属湖州,徙治今德清县 (武康镇)

14.而:如、比如,此作动词。《诗·小雅》:垂带而厉。笺:也。按:圣人制作曰,贤者著述曰,郑玄注《毛诗》曰郑笺,简称(毛诗:由毛亨父子所收集的《诗经》)。

15.且若所云:照此说来。且:语首助词,无实义;若:此、这样。

16.湖州: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始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现为浙江省辖地级市。

17.宋武公,宋国第十二任国君,前765748年在位,期间北方游牧部落长狄入侵,宋武公派兄弟司徒皇父率军抵御,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县南)打败长狄人,俘获首领缘斯。

18.鄋瞒(su mán):即长狄。《左传》载,鄋瞒始属赤狄,为北狄联盟的军事主力,活动于今山西临汾、长治、东至山东边境的山谷间,周襄王二十四年(628),北狄内乱至分裂。周顷王三年(616),侨如、焚如、荣如、简如兄弟因不满赤狄役使,率部脱离赤狄,分头进攻齐、鲁、宋、晋、卫等国,因力量分散,终至覆灭。

19.ér班:春秋时宋将。宋武公时鄋瞒攻宋司徒皇父率兵御之,耏班驾皇父战车,击败鄋瞒,虏长狄酋长缘斯皇父及其两个儿子战死,武公将城门赏耏班,使征城门税,誉称耏门

20.长丘:地名,在今河南封丘县南。

21.缘斯,春秋时长狄鄋瞒的酋长。有说与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斯为兄弟,误,经考证,缘斯应为四如的先辈。

22.鲁桓公:姬姓,名允,鲁惠公嫡长子,鲁隐公之弟,鲁国第十五任国君,谥桓。公元前712年,鲁隐公被杀,鲁桓公即位后,娶齐襄公妹文姜为夫人,公元前694年,发现齐襄公与文姜通奸,被齐国公子彭生杀死于齐国。

23.王子成父:姬姓,周桓王姬林嫡次子,原为东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古文通假称为成父),故尊称为"王子成父",避"子克之乱"奔齐,成为齐桓公手下第一大将,琅琊王氏尊其为始祖。

24.荣如:鄋瞒四如(侨如、焚如、荣如、简如)中的老三。

25.周首:春秋齐邑。在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古济水东岸。《左传》文公十一年(616)齐襄公二年,鄋瞒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即此。晋代名周首亭。

26.济北谷城:此指济北郡谷城县。济北郡,秦置,在原齐国境,杜预注《春秋左氏传集解》:周首,齐邑,济北谷城县东北有周首亭。

27.简如:鄋瞒四如中的老幺。

28.咸:春秋时卫国地,在今河南濮阳市濮阳县东南45里梁庄乡境。下文咸,东郡濮阳狄也,即此。

29.东郡濮阳:东郡:秦王政五年(242)置,治所在今河南濮阳,辖地为今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汉因之,隋初废东郡,隋大业复置,唐初改名滑州。

30.富父终甥:春秋时鲁大夫,复姓富父,名终甥,著名战将。《左传》载,在咸之战中,主将叔孙得臣射倒鄋瞒国君侨如,富父终甥用戈抵住其咽喉杀了他,为纪念这一胜利,叔孙得臣将儿子宣伯改名侨如(即叔孙侨如)以骄其功。

31.侨如:鄋瞒(长狄)国君,四如中的老大。

32.鲁郭子駒之門:鲁国外城墙一个叫做子駒门的地方。郭:外城墙:子駒:城门的名字。

33.焚如:鄋瞒酋长,四如中的老二,在其兄侨如被击杀后,率残部投靠赤狄潞氏,周定王十三年(594),晋灭潞氏,被晋军俘掳。

34.晋败狄于曲梁:晋国在曲梁击败了赤狄潞氏。《左传》:宣公十五年(594)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

35.灭潞:消灭了赤狄潞氏。潞氏是赤狄中的强部,潞氏被灭以后,晋又灭廧咎如(qiáng go rú,春秋时夷国名,隗姓,赤狄别种),从此,赤狄衰亡。

36.曲梁,在今广平:曲梁位于现在的广平县境内。曲梁:春秋属晋,战国属赵,西汉元康二年(64)封平干顷王刘偃之子刘敬为曲梁安侯,置曲梁侯国,治所在今河北鸡泽县南部,后为县,属广平国,新莽时改称直梁,东汉后复名曲梁,迁县于今曲周县城,属广平郡。一说在山西潞城县北四十里,作者元寿公认为曲梁位于广平境,是为河北曲梁;广平:其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西汉时曾置广平国及广平县。本文之广平,非今广平县,在今河北鸡泽县境。

37.而潞为上党:赤狄潞氏之国汉时属上党郡。历史上的潞县为西汉始置(治所在今山西黎城县黎侯镇古县村)属上党郡,春秋时为赤狄潞氏之国,北魏时废入刈陵县。

38.造宫中国:在中原地方建造宫室。中国:中原之国,相对边陲少数民族而言,非今中国意也。

39.不及简如:没提到简如。意为《谷梁传》和《公羊传》都没有提到简如去了哪里。

40.《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简称《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均为《春秋》作注的专著。《春秋》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作,但近代学者研究证实,应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

41.固入乎中土矣:肯定已经进入中原了。固:必定、肯定;中土:义同上文中国,古指中原地区,也称中原、中华、中夏、华夏、诸华。

42.《说文》《字林》:《说文》,即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收字9353个;《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晋代吕忱著,收字12,824个,今佚。

43. 鄋字从穸(x:鄋字偏旁为穸。""意为"黄昏"""""联合,表示"在黄昏时下葬"。但查《说文解字》原著:鄋,从邑,穸声

44.《山海经·海外西山经》:《山海经》中的一篇。《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认为其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全书22篇,现存18篇,内容多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皆出其中。

45.李善:630689),唐代知名学者,江都(今扬州)人,人号书簏,以讲授《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集的前代经典著作)名世。

46.西海:有指为青海湖、咸海、里海、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的,也有指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地的。《汉魏史籍条支国所临西海释证》的作者梁海萍认为:中国古籍中的西海并非是对某海域、某地方的专称,而是个泛称。译者认为,本文之西海应指条支所临的波斯湾。

47.张平子引之:张平子引用了李善关于汪氏国在西海之外的话。张平子,即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 南阳五圣之一,《两京赋》作者,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48.轩辕于西海兮,跨汪氏之龙鱼:语出张衡《思玄赋》,翻译为在西海超越轩辕国啊,跨过汪氏国的龙鱼。龙鱼:即龙鲤,一说为鲵鱼,人鱼。《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一曰鰕。

49.何也:为什么。何:为什么;也:语气词,可译为,亦可不译。

50.盖自周文武放逐夷狄:自周文王和周武王驱逐夷狄。盖:发语词,无实义;放逐:驱逐、流放;夷狄:古时蔑称汉人以外的少数民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少数民族。

51.命曰荒服,疆以戎索:等级定为五服中最低等的荒服 疆土(牧地)按照戎狄生活惯例划分。《史记·匈奴列传》:周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命:等级;五服为西周时根据距王远近不同而制定的居住贡赋制度,即邦内甸服,邦外侯服 ,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荒服就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戎索:戎人之法,《左传·定公四年》:"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后泛指法令。

52.冠带之国:讲礼仪的国家和习礼教的人民。冠带:本指帽子和腰带,引申为礼仪和教化。

53.文教始兴:儒学和诸子百家等国学开始兴盛。文教:指礼乐法度和文章教化。

54.北方之说,不为无合也:这与鄋瞒国在北方的说法,是相符合的。

55.周道既衰,幽厉失位:后来周朝政治衰败,周幽王和周厉王失去了周天子的尊严和职位。道:规律、制度;既:后来;幽厉:指周幽王和周厉王,周朝俩昏君。周幽王名姬宫涅,为西周末代君王,在位11年,废后废太子,荒淫无道,著名笑典烽火戏诸侯即出自乃君,后被犬戎追杀,死于骊山(今陕西临潼境),西周遂亡。废太子宜臼即位东迁,是为东周;周厉王名姬胡,东周暴君,在位38年,奢侈专横,塞听止谤,致民怨沸腾,群起反抗,狼狈出逃,后死于彘(zhì)地。

56.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时狄族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杂居,是春秋时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有潞氏、皋落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等十余个氏族(早年长狄鄋瞒亦属赤狄),经几次分裂,力量转弱,曲梁一役,晋灭潞氏后,又相继灭掉了甲氏、留吁、铎辰和廧咎如氏,赤狄终至覆灭。

57.白狄亦作白翟,其名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前627),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东迁今河北石家庄一带,主要有鲜虞、鼓、肥等氏族。

58.义渠,戎族的一支,国都在今甘肃宁县,为西戎异族强国,曾先后臣服于周、秦,多次参与中原争夺,前272年被秦所灭,存国800余年。

59.大荔:戎族的一支,春秋时有大荔戎国,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今大荔县境,前451年灭于秦。

60.河西:与河东并称,即黄河以西地区,又称河西走廊,亦称凉州、雍州,位于甘肃西北部、内蒙西部。

61.圁(yí)洛:本文指圁水和洛水流经的河西走廊戎狄居住地区。圁:古地名,因圁水而得名,古圁水上游为今内蒙乌兰木伦河,下游为今陕西窟野河;洛:洛河的简称,也指古都洛阳(洛邑),洛河古称雒水,是流经洛阳的著名河流,洛阳因位于洛河以北而得名,是黄河重要支流。

62.上党:在今山西省东南,商周为黎侯国,西汉置壶关县,东汉置上党郡,隋朝置上党县,唐宋金元因之,今置上党区,为山西长治市辖区。

63.陆浑:地名,古时叫瓜州,原地在甘肃敦煌一带,汉置陆浑县,五代时并入伊阳县。

64.阴戎:即陆浑之戎。戎族的一支,春秋时秦晋二国使居于陆浑允姓之戎 迁居伊川(今河南西部,北临洛阳城区),仍以陆浑名之,因位于河南山北,按山北水南谓之阴,故称阴戎。《左传·昭公九年》: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杜预注:阴戎,陆浑之戎。

65.扬距:一作扬拒,此指扬距戎,戎族的一支,居河南伊、洛二水间。周襄王三年(649),襄王异母弟王子叔带谋篡位,引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洛邑(今河南洛阳西),焚东门。襄王奔郑,求秦晋援,晋出兵平定之,襄王遂将扬距与诸戎赐晋。杨距、泉臯跋扈乎京师,盖指此。

66.泉臯:此指泉臯戎,戎族的一支。分布于泉皋之地(泉臯,近人杨伯峻考证,应在今洛阳市北)等地,故称。泉臯戎因与扬距戎参与王子叔带的篡逆,为晋所败,后附晋。

67.跋扈乎京师:在京师横行施暴,参与王子叔带发动的叛乱。跋扈:骄横、强暴;京师:此指东周都城洛邑(今洛阳近郊)。

68.鲜虞:春秋时白狄的一支,分布在今河北正定境内,春秋末年建立中山国 。《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於鲜虞,遂昔阳 

69.肥累:春秋时的白狄别种,其国都曰肥累城,因以为族名。肥国(一作肥子国),在今河北省西南、石家庄东部。但臧励和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认为,山西昔阳县东五十里有昔阳故城,即肥国国都,田卫平《对中山国都顾城的历史考察》亦认为昔阳为肥都,言晋国灭肥后,余部徙居鼓国,后居今河北藁城西,晋灭鼓,肥子余部又先后徙居今河北卢龙、山东肥城等地,皆以昔阳为都名。

70.陆梁乎钜鹿跳跃驰突于巨鹿。陆梁:跳跃奔走貌,此形容跃跃欲试;钜鹿:今作巨鹿,在河北省中南,秦置巨鹿郡,今巨鹿县隶属邢台市。

71.骊戎在雍新丰:骊戎位于雍州的新丰。骊戎:戎族的一支,姬姓,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一带,春秋初,晋献公伐之,得骊姬,后为晋国所并;雍:即雍州,中国古九州之一,辖今陕、甘、青、宁大部地区,其名来自陕西凤翔县境内的雍山、雍水;新丰:西汉置新丰县,治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即今临潼县新丰镇东北。

72.姜戎栖晋南鄙:姜戎栖居在晋国的南部边境。姜戎:姜姓,西戎别种;栖:居住;南鄙,南部边境。

73.错杂泾渭之交:像泾水和渭水相互错综交汇。此指戎狄各部落的人并非严格按部落集中在一起居住,而是存在分散杂居的情况。

74.跨蹂河洛之会:相互跨越杂居于黄河与洛河之间的地区。义同上文错杂泾渭之交,跨蹂:跨越、践踏;河洛:黄河与洛河的并称,但此指两河一带地区。

75.特鄋瞒之入,未详何地:只有鄋瞒人进入中原后,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居住。特:只、唯。

76.齐鲁晋宋卫之侵伐:指鄋瞒四如先后对齐鲁晋宋卫五国的战争。

77.诸国之边:指齐鲁晋宋卫五国的边境地区。

78.或者禹戮防风之罪,流徙其子孙:有可能在大禹杀了防风氏后,流放他的子孙。流徙:流放、迁徙。

79.周时放逐于北方,而其后入侵中土耳:西周武王时将夷狄放逐到北方,而他们的后人又折回入侵中原。

80.考汪野之地:考证汪野这地方(在哪里)。作者认为,汪野并非对某地的专指,而是对所有海深地旷之地的泛指,因此不能据《山海经·海外西山经》有说汪野之地,便望文生义,认为海外有一个汪氏之国

81.则玉门阳关:可用玉门关和阳关做参照。则:可、可以,此用为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随上下文灵活翻译。《荀子·哀公》: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玉门阳关:即玉门关和阳关,均在甘肃敦煌郡龙勒县境。玉门关为汉武帝时置,是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与阳关同为都尉治所,为屯兵重地,也是汉唐时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

82.东距齐鲁已八千里:(玉门阳关)往东,与齐鲁的距离超过八千里。齐鲁:即今山东,古为齐鲁地;已:过、超过。

83.葱岭、县度: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县度,古山名,一作"悬度",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的古音译名。

84.乌弋山离诸国:指以乌弋山离为代表的西域葱岭各国。秦汉时,除乌弋山离国之外,西域葱岭还有乌秅(ná)、皮山、西夜、大宛、高昌等20余小国。乌弋山离:西域古国名,约公元前12世纪建国,位于亚洲西部伊朗高原东部,由安息帝国贵族苏林控制,名义上属安息(帕提亚)帝国(东部),实际上独立,因其绝远,不属都护,汉使稀至。乌弋山离是其首都亚历山大里亚普洛夫达西亚(法拉赫)的音译,公元1世纪,乌弋山离国被贵霜帝国兼并。

85.西至蹈条支海上九千余里:西渡条支海达九千余里。蹈:践,此为渡、渡过;条支:西亚古国名,在今霍尔木兹海峡处,其国都在今格实姆岛,三面环海,条支海以其国名。条支国公元前64年亡于罗马,汉永和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有说为罗马帝国),至此,因临海受阻而返;上:达。

86.渡骊靬jin、海曲万余里:(从玉门阳关)经骊靬古城到波斯湾海隅有一万多里。渡:渡过、经过;骊靬:一作"犁靬",西汉古城,位于今甘肃永昌县焦家庄乡,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军事要塞;海曲:即海隅,谓沿海偏僻之地,包括沿海岛屿,此应指波斯湾临海一带地区。另,西汉置海曲县,在今山东日照境,濒临黄海。

87.茫洋:犹茫茫,谓浩瀚没有边际。

88.复不可里计也:再不可用来计数了。此极言海洋之广阔。复:再,用如副词,表频率。

89.汪,以海深广言;野,以地平旷号:汪,用来形容海的深邃广阔;野,用来形容地的平坦辽远。平旷:平坦广阔;号:称。

90.海外堤壖之地,皆可以是名:华夏以外的水域陆地,都可以叫做汪野。堤壖(ruá):此指河海边的陆地。壖,古同"";以是名:按这样称谓。

91.西域城郭诸国:西域建有都城的一众国家(即非游牧部落)。西域:汉时多指天山南路玉门关、 阳关以西诸国和地区,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城郭:城,指内城墙,郭,外城墙,泛指城邑,此处指西域各国的都城。

92.尚未通中国:还没有与中原各国相通。中国:中原之国。

93.而况夫县度之阻,山离之西条支之海外者乎:何况那些被县度山阻隔、远在乌弋山离之西、条支国之外的海外地区呢(就更不可能与中国相通了)?而況夫:而:语首助词;況夫:何况、况且;县度:古山名,一作"悬度",见注83;山离:即前文的乌弋山离国(见注84);条支:即条支国(见注85.

94.假有人民,何从而至中国耶:即使那里有人群居住,又能从哪里来到中原地区呢?假:即使。

95.李善信空诞不可稽之言,而遂谓为汪氏之国:李善听信虚妄荒诞经不起考证的传言,就说汪野是汪氏之国。空诞:虚妄荒诞;稽:查考;遂:就,副词。

96.其与汪罔长狄之人居南北者,自邈然不相干矣:这种说法与汪罔长狄国之人聚居于中原南北的说法,显然相去遥远毫不相干了。自:自然,显然;邈然:遥远。

97.且古之为氏,数世辄更,逐时称谓其字号,未必相因也:而且古时候的,常常几代后就会变更,其字号可随时称呼,不一定世代相承。辄:常、总是;逐时:随时;相因:承袭、沿袭。

98.唐杜之支或为范,祝融之裔或为苏:唐杜氏的支派有姓范的,祝融氏的后裔有姓苏的。唐杜:即唐杜树鸿,于商末建立唐国,周武王灭其国,降周,封于杜,从此以国为姓,称唐杜氏,鲁文公七年,其曾孙士会归晋后食邑于范,称范式子,后人遂以范为氏;祝融:有多说,此用《史记·楚世家》说,祝融为楚国始祖吴回,为尧时的火神,其后代子孙有苏姓;或:有的。

99.阴氏非阴康之余,朱氏非朱襄之列:阴氏不是阴康氏的后裔,朱氏也不是炎帝的宗系。阴康:即阴康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生活在炎帝神农氏之前;朱襄:炎帝的别名;余:遗留,此用为名词,引申为后人、子孙;列:序列、系列,引申为后裔、宗派,与上文为互文,同义。

100.高阳之后亦为季,而高姓反本于齐宗:高阳氏的后代也有姓季的,而高姓的先祖却源自齐国宗室。高阳:顓頊之号,《史记·五帝本纪》说,高阳即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反本:反通返,意为复归本真;齐宗:齐国宗室。按:齐太公吕尚(亦称姜尚)裔孙齐文公次子受封高邑,后人遂以高为氏。

101.陆终之后亦为刘,而陆氏自承于田族:陆终的后人也有姓刘的,而陆氏却源于田氏家族。陆终:传为尧时火神祝融吴回之子,因地处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乐陵县)一带,故名陆终,田族:陆氏有源于田氏家族说,言齐宣王封小儿子田通于陆乡,其后裔遂以封邑为氏,称陆氏。

102. 迦叶不通于叶,鲜于不预于于:迦叶与叶氏不相通,鲜于跟于氏不相及。迦叶:传为禅宗初祖;叶:叶氏,其源流之一为春秋时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受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人称叶公子高,子孙遂以邑为姓,称叶氏,是为叶氏源流之一;鲜于:源于子姓,以国名和邑名合并为氏,商纣时忠臣箕子为其始祖;于:于氏,其源流之一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之后,以国名为氏;通:关联;预,相及,不预,不相及。                                                                                                                                                                                                                     

103. 防风固不袭女娲之风,而长狄亦不传仁杰之狄:防风的风不是承袭女娲的风,而仁杰的狄也不是传自长狄的狄。防风,即防风氏,传为古汪芒国的国君;固:本来;女娲:风姓,传为人文始祖,大地之母,其造人补天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长狄:北狄之一,后称鄋瞒,传为巨人之族;仁杰:即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武周时名相,谥文惠。

104. 岂缘一字之同,而遂合为一姓耶:怎么能因一字相同,就将他们混为一姓呢?岂:难道、怎么;反诘助词;缘:因为;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遂:就,副词;合:并,混合,此指混淆;耶:文言语气助词,表疑问,犹今之”“

105. 汪錡新承仲尼干戈社稷之誉:汪錡刚受到孔子干戈社稷的赞誉。汪錡:汪氏始祖颍川侯曾孙,三世祖汪诵第三子,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鲁齐交战中,与鲁公子姬为同车战死于郎地,鲁人欲殇(按未成年人的葬礼安葬)之,孔子不可,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宁无殇乎?因厚葬之,封烈侯。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106. 苟为长狄之后,孔子奚不知之:如果他是长狄的后人,这事孔子怎么会不知道?苟:如果,连词;奚:何、怎么,为什么。

107. 又何至远举封嵎之君,而近尝不及之耶:又何至于求远去列举防风守封嵎之山的事,却不曾就近提及汪錡为鲁死国的事呢?何至:何至于、何必;举:列举、提起;而近尝不及:近处(身边)的事却未曾提及。而:却,转折连词;尝:曾、曾经。

108.夏防风至周长狄,时千五百年矣,而长大之种犹存:夏朝的防风到周朝的长狄,时间已过去一千五百年了,这巨人种族仍然存在。长大之种:巨人之种。此指司马迁《孔子世家》中今为大人的那个巨人族,经1500年依然存在,没有变化,是为下文的人质顿殊证伪伏笔。

109. 侨、焚之死至汪錡之生,特九十余年,苟为长狄后,而人质岂遂顿殊:从侨如和焚如兄弟之死到汪錡出生,只有九十多年,假如汪錡是长狄的后人,他们之间的身高、体质怎么就截然不同?特:只、只有;苟:如、假如;而:他的、他们的,此用为代词;人质:此指身高、体形;岂遂:怎么就;顿:立马、一下子;殊:异、不同。

110.其否否决也:这是绝不可能的事。其:代词,承前代指汪錡(汪氏)为汪芒长狄之后这件事,否否:犹不是不是,两否连用,加重语气,决:绝。

111. 孔子谓防风之长,数极于十:孔子说防风的身高,最高可十倍于僬侥人。长:身长、身高;极:最,程度副词。

112.而《谷梁》、何休谓长狄百尺,身横九亩,断首载之,眉见于轼,增大于其祖,有若齐谐、夷坚之徒所传:而为《谷梁传》作注解的何休,更说长狄侨如身高百尺,倒地后占地九亩,将他的头割下来装到车上,眉毛都露出到了车厢外的横木上,其体形之大,超过了他的先祖防风,这就有点像齐谐和夷坚之类志怪作者笔下的故事了。何休:东汉著名经文学家,任城(今山东兖州)人,著有《公羊解诂》《春秋汉议》《谷梁废疾》等(多佚),其著文指出了《左传》《谷梁传》中的很多错误,人称学海 百尺:周时1尺合今19.91厘米,百尺合今19,91米;齐谐:传为先秦志怪集《齐谐》的作者(另,南朝刘宋有《齐谐记》,作者为东阳无疑);夷坚:传为志怪古籍《山海经》的辑录者,不可确信(另,南宋洪迈撰有志怪集《夷坚志》)。

113.何也《传》言杀侨如,埋其首?恶而屏之也:为什么《三传》说杀了侨如,还要割下他的头埋掉呢?显然是鲁人对侨如兄弟为患中土所表示出来的一种憎恨和摒弃。何也:为什么;《传》:此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因为《三传》都有杀侨如的记载;恶(wù):厌恶、憎恨;屏: (bng):通摒,摒弃,废掷。

114.至焚如,又曰鄋瞒由是遂亡,岂容尚有子孙于鲁乎:到焚如被俘获,又说鄋瞒国从此已亡,那怎么还会容忍他们的子孙住居鲁国呢?

115.孔子曰:在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则防风、汪芒之氏,随时更改,而不复称谓矣:孔子说:周朝时叫长狄国,现今叫大人国。就证明防风、汪芒时代的,是可以随时更改的,不必沿袭前代称谓。则:那么,假设连词;复:重复,引申为沿袭、承袭。

116.又岂历千五百年,而犹谓氏其旧乎:又怎么在历经一千五百年后,却还要用他们旧时的氏去呢?犹:还、仍然;氏其旧:沿袭其旧时的姓氏,氏:此处名词动化,犹沿袭姓氏

117.彼:那、那些。

118.而遂附汪罔为汪氏:就牵强附会地说汪罔是汪氏。而:连词,不必译出;遂:就、于是;附:附会、附合,意为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义同牵强附会

119. 执干戈卫社稷居于鲁国者:此指齐鲁交战中为国死难的汪錡。

120. 又邈然不相干:更不相干。又:更,《广韵》又,犹更也;邈然:遥远,差距很大。

121.若必:倘若、 如果。《管子·匡君小匡》 鲍叔辞曰: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

122. 傅会而传:牵强附会,不加辨析地谬传。傅通,傅会即附会。

123.非特:不只是、不仅仅。特:只、仅。

124. 四海之外:比喻全世界。四海:喻全国各地。

125. 汪城可为汪氏之都:汪城可说是汪氏的宗庙城邑。汪城:春秋时秦邑,在今陕西渭南白水县境。《梁志》:汪,秦地名,《左传》云,晋伐秦取汪。’”《路史》(南宋罗泌著):汪,秦邑,周之白水有汪城,临晋东。都:《说文》:建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126. 汪陶:古县名,西汉置,属雁门郡,战国时属燕国,在今山西应县西,西晋永嘉后废。

127. 郑周氏之汪:郑厉公抛雍纠之尸于周姓人家的汪池。典化尸诸周氏之汪,源于《左传·桓公十五年》。故事梗概为:雍纠为祭仲之婿,与郑厉公交好,祭仲因功专权,厉公阴使雍纠杀之。雍两难,谋之于妇雍姬,姬询母,夫父孰亲?母曰,人尽可夫,父只一也。姬示父警,于是祭仲反杀雍纠。厉公叹曰,谋之妇人,宜其死也!遂夜载雍尸,投于周氏之汪池。

128.举:全、凡是、所有的。

129.:此作文言发语词,表提起。

130.龙伯:即龙伯国,传说中的巨人国。

131. 临洮:古为狄道县,金置临洮府,元明因之,民国改临洮县,在今甘肃省定西市境。

132:蓬莱:著名滨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山东省东北,为山东省县级市,传说中的"蓬莱、瀛州仙山即在境内,其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133. 毗骞pí qin即毗骞国,传说中的古国名,《扶南记》说,其国王身长三丈,颈长三尺,自古不死,不知其年,有人说其国在缅甸、泰国之外的八千里海域。

134. 广延:传说中的古国名,据《拾遗记》:战国时广延国曾献燕昭王著名舞女两名,一名旋娟,一名提嫫,容貌绝代,体态轻盈,但其国在何处无考,亦无小人记载。

135. 西北荒:据《魏略》:西北有短人国,疑即下文的羊胞头;另,《神异记》)载:西北边远之地有酒泉,酒美如肉味,清澄如镜,取之不尽,饮者与天同寿。

136. 鹤国:传说中的古国名。《太平广记》卷四十八引唐 焦璐 《穷神秘苑·鹤民》:西北海戌亥之地(有说在北疆),有鹤民国 ,人长三寸,日行千里,而步疾如飞。

137. 羊胞头:唐朝《通典》:羊胞头,短人也,在康居西北,男女皆长三尺。《突厥本末记》云:"突厥窟北马行一月,有短人国,长者不逾三尺,头少毛发,若羊胞之状,突厥呼为羊胞头国。

138. 以意逆志:成语,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此为揣度、猜测意。

139. 而尽信其传,其为惑也,不滋大也乎:如果都相信他们的谬传,那样产生的疑问,岂不更大了么?而:如果,假设连词;其传:他们的传言(此指谬传),其,第三人称代词,义同他们其为惑也,指示代词,义同那样;不滋:岂不更加,不,反诘语气助词,犹岂不;滋:更、更加,此作程度副词。

140. 姬鲁:姬姓的鲁国。鲁国的第一代国君姬伯禽,为周公姬旦长子。

141. 盖五十余代:超过五十多代。盖:超过,此用为动词。《庄子·应帝王》: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五十余代:此指颍川侯姬汪至唐朝,汪氏已历五十余传。

142. 郡姓:即郡望,一郡的大姓望族。《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众议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 胡三省注:郡姓者,郡之大姓、著姓也。今百氏郡望,盖始於此。

143. 而终合于鲁:但后来确认应该是在鲁国。而:但、但是,此作转折连词;合:此作应该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下文而终合于鲁,义同。

144.颍川之域:即颍川地区。颍川:郡名,秦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颍川郡是黄帝诞生地、大禹故乡,也是夏朝的首都,东汉属豫州刺史部 (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唐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许州,从此颍川不再作为地名,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 (郡治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在颍川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

145.豫州:古九州之一,汉置豫州刺史部(时颍川郡属之),辖淮河以北和伏牛山以东的豫东及皖北地,东汉时治所在谯 (今安徽亳州),地处中原冲要,为东晋、南北朝时战争重地。

146. 汪氏之食采颍川:汪氏始祖姬汪在颍川的采邑。汪氏:此指汪氏始祖姬汪,因受封食采颍川,故世称颍川侯;食采:亦作食菜,享用封邑的租赋,同时对其采邑进行管治。

147.始疑许地:过去曾认为(颍川侯姬汪受封之地)是许国的辖地。许:即许国,周诸侯国名,为五等爵(男爵)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东,481年,最后灭于楚。

148. 颍,非鲁地,以灭项而遂属鲁邦,其曰食采颍川,又不为无据也:颍川,原本不属于鲁,在鲁僖公灭了项国后,颍川的项地就属于鲁国了。汪氏谱牒说食采颍川,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以:在、于,介词;遂:就、于是。按:鲁僖公灭项,时在公元前643,获取的项国疆土(秦时在原项地置西华县和阳夏县,隶属颍川郡),鲁襄公时赐封于姬汪。邦:古时大国曰,小国曰,后世”“通用;又:亦、也,《韵补》叶夷益切,音亦,复也。

149. 假令傅会而传,曷不引东郡、曲阜以为姓望:假如牵强附会地盲从传言,(谱牒上)何不用东郡、曲阜作为汪姓的郡望呢?曷:同何、为什么;引:选用;东郡:秦置,辖今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之间地,治所在今濮阳西南;曲阜:古为鲁国都城,曾改名鲁县,地处山东省西南,今为山东省县级市,因为孔子故里,驰名中外,其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区。

150.书汶阳、姑篾、莬裘、龟阴之地以为封邦:(在谱牒上)载明汶阳、姑篾、莬裘、龟阴之地为汪姓的封国呢?书:著也,《说文》序:著于竹帛谓之书,此意为记载;汶阳:始名于春秋,在山东泰山脚下汶水之北;姑篾:(旧谱作姑茂,误)东方的一个古老国族,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五里处。《春秋·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预注:蔑,姑蔑,鲁地。《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杜预注作姑蔑城;莬裘:在今山东泗水县,《左传·隐公十一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因以菟裘称告老退隐的居处;龟阴:古邑名,在今山东新泰西南;以为:是、已是,此处"",陶潜 《赠长沙公诗序》:昭穆既远,以为路人;封邦:受封之国(地),古时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贵族,都叫封邦(国)。

151.顾乃摘发迂隐:反而指出其中的怪诞和不合情理。顾乃:反而;摘发:揭示、指出;迂隐:怪诞、不合情理。

152.疑二之颍川、平阳:析疑辩证颍川封邑和平阳郡望。疑二:亦作疑贰,本意为疑惑不定,此指因疑惑而质证辨析。《三国志·吴志·朱绩传》: 孙綝秉政,大臣疑贰。

153.而不虞后世之惑也耶:而不必担心后世子孙的疑惑呢?而:却,转折连词;虞:忧虑、担心;也耶:同也邪,句末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宋苏轼 《后赤壁赋》: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154. 况凡谱录所载:览遍谱牒上(关于汪氏郡望和封邑)的记载。况凡:访遍、览遍,况:访问,此引申为阅览、观看;凡:遍、全部、所有的;。

155. 考诸经、史、著、记之书,引物连类:通过对经、史、著、记各类古籍典章进行稽考,引证比对。考诸:考之于;诸:之于的合音;引物连类:引证某一事物,而连带比较,及于同类其他事物。

156.无一不合者:没有一处(与泰山是汪氏郡望、颍川是汪氏封邑)是不相符合的。合:此作符合。

157.吾于是乎知汪氏果出于鲁成公之后,而汪芒、汪野,汗漫不相入之辞,有非辨而自明者矣:我于是坚信,汪氏一族确系鲁成公的后裔,与汪芒、汪野那些彼此不相容、不着边际的说法,其荒诞不经,不用辩驳,也会昭然若揭的了。鲁成公:(?-573)鲁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姬姓,名黑肱,鲁宣公之子,颍川侯姬汪之父,在位18年,前573720日去世 ,其子鲁襄公姬午继位;而:与,连词,《诗·大雅》:“‘子岂不知而作?:而,犹与也;汗漫:虚妄无据,不着边际;不相入:不相容,格格不入。

158.汪芒或为汪罔,而外传或为汪芒:汪芒有人说是汪罔,可外面又有传闻为汪芒。或:有的、有的人。译者按:汪芒即汪罔,犹长狄即长翟,以音近而书异,不乏于古籍也。

159.未详孰是,姑志之,以待博古君子不知道哪一种说法对,暂且将其记录下来,留待精通古代史实的君子(去考证定论)。君子:此指德才出类拔萃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