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汉臣韩昌与韩城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人物 |
辽国汉臣韩昌与韩城
.陈欣
说到韩城,不能不提到历史上的韩德让。韩德让也就是从古到今人们所熟知的韩昌。他的祖籍是玉田,他的祖上早就入辽为民,虽为汉人,却含辛求进且慢慢混出了一点儿名堂来。其祖韩知古,其父韩匡嗣,均为辽国大官,渐渐的韩家在大辽国也算是名门望族了。大辽国的统治者较为开明,允许臣民与汉人通婚。所以,才有日后的萧太后少年时曾经是韩德让的未婚妻这档子事儿。
大辽国统和元年六月(公元983年),幼年的辽圣宗(耶律隆緖)即位,萧太后听政执掌国事。这位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铁娘子,可说是义气重情。萧太后没有忘记早年自己曾经许嫁韩德让(韩昌),那时正巧景宗(耶律贤)求婚,她心里非常清楚皇权大如天,不可冒犯。无奈,她只得嫁入宫中后来便成了皇后。怎奈,老夫少妻不长久,景宗死(大辽国乾亨四年九月。公元982年),萧太后怀念旧情,召韩德让(韩昌)入宫中为萧太后所宠,总领宿卫。使其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私下对韩昌说:“吾常许嫁子,愿偕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此时,韩昌处于监国地位,统和元年加封韩德让(韩昌)开封同三司,兼事政令。并让他积极参与南下攻打大宋的大小战役。大辽统和二十二年九月(公元1002年),大辽和北宋订立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后,喜形于色的萧太后觉得,韩昌(韩德让)在攻打大宋的战役中和迫使大宋议和的事情上功劳不可磨灭,欣然赐韩德让(韩昌)辽国姓耶律,还改封韩德让(韩昌)为晋王,到这时,韩昌官至大丞相,总知南北院枢密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统和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又赐名隆运。这样,韩昌(韩德让)的辽国姓名就是耶律隆运了。在萧太后的关照下耶律隆运(韩昌,韩德让)地位在大辽国的亲王之上。在大辽国自统和元年到统和二十年间(公元983年-公元1002年)六次对北宋的大规模战争中,萧太后大多是让韩昌(韩德让)参赞军机,在南下攻打大宋的大业之上,给与韩昌(韩德让)以广阔的空间和才能发挥的极大平台,使得韩昌(韩德让)能够疆场驰骋自如,充分展示发挥了他大战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和征战谋略。
由于当时连年不断的辽宋战争,在大辽强大的南下攻势下,北宋不得不屡屡败退,使得大辽国和北宋王朝的交界地不断向南移,两国交界曾在今天的天津海河、河北霸县(今霸州市)、山西雁门关一带。那时,当大辽国军队打到今天的韩城所在地之时,身为大辽国三军大元帅的韩昌,望着缓缓南流的猪龙河和南面指日可待的大宋土地,不禁心生感慨,打到祖籍家乡啦。因为,韩昌祖籍玉田,当时这里正为玉田辖地,可谓是“荣归故里”。心胸舒展,长出一口气,休整一下,养精蓄锐,以利再战。随即安营扎寨,大军营盘扎在了这里,号令三军将士和当地百姓,人人运土搬砖,堆砌起了一座高大气派的辽军点将台(今韩城小学)。韩昌(韩德让)还在自己的帅府驻地建起了一座雄伟的韩昌府,以示光宗耀祖和灭宋的气概。
随着岁月流逝,光阴荏苒,千百年弹指一挥间。韩昌府早已无迹可寻,点将台上的原有建筑也已荡然无存,可高高的点将台依然犹在,点将台上早已建成了韩城小学,点将台下的练兵场已成为韩城小学的大操场和韩城第一幼儿园。
历史一段段,人物一个个,历史的大舞台上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转眼间,辽衰金盛。金时,今丰润地为永济县,今韩城属永济县。到金卫绍王时,为避金卫绍王完颜永济之名违,朝廷下令改永济县为丰闰(明朝改为润)县。想必,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在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改永济县为丰润县并设韩城镇时,也许,就是基于这段历史流传才定名此地为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