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别人嘴里认识一个人,你,真错了!

(2022-12-04 05:13:42)
标签:

文化

理学家:永远不要从别人嘴里认识一个人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对一个人的了解程度都是我们建立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打交道,或是关系不够熟悉的人之间而言,往往会通过他人的观点、评价去了解另外一个人。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从别人嘴里认识一个人是相当危险的行为,如何理解呢?


       首先,他人嘴里对某个人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的。如果你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一个人,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全面、不完善的,在不充分的信息下,你所形成的观点、看法,也会是错误的。

       所以,你很可能会在真正接触这个人之前,对这个人形成一些负面或者是不恰当的评价,从而先入为主的对这个人贴上一些与事实相违背的标签,这是不利于你们关系进一步发展的。


       特别是在职场中,有的人总是喜欢私底下议论别人,去谈论某人的一些事情,如果你全部都相信了,便容易对那个人产生一些不恰当的看法,从而不愿意去接触那个人,这对你的职业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喜欢在私底下议论他人,为他人贴上标签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这种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一些心理学原理。


信息加工

       心理学的认知加工领域指出,人类大脑在加工外界信息的时候,由于对信息的接收、加工能力有限的,因此会对外界的一些信息进行筛选,将对别人的观察、了解,归纳总结成简短的评价,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个人的印象。

       毕竟,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人,如果将与每一个人有关的信息都充分的接受在头脑中,便会造成认知负荷,因此,这种"贴标签化"的对他人的认识方式,是我们大脑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走"捷径"的最佳选择。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别人嘴里得到的对某个人的描述是不全面的。


投射性

       另一方面,不要从别人的嘴里去认识他人,不仅是因为从别人那里获取的信息不全面、不可靠,还因为别人的描述极具主观性,其中夹杂着他自己大量的个人感受,因此具有极强烈的误导性。

       早在精神分析学派中,就提到了我们自身对他人的看法具有投射性。具体而言,当我们对某个人产生看法和评价时,很可能是把自己的内心中的东西带入到了别人身上,并不是客观真实的。

       比如,当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难以信任他人的人时,就会在日常相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觉得别人也是这样的人,并且会通过一些片面的事情,去证明自己这样的判断。

       因此,由于投射现象的存在,即便是对于同一个个体的评价,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夹杂了他们自己主观臆断,凭空臆造,甚至造谣中伤的成分


       所以,要想真正的认识一个人,还是要通过自身切实与这个人相处,在生活互动与互相交流中去了解这个人,而不是听从其他人的只言片语。

参考资料:

《精神分析引论》

相关内容:

1、若你想靠近谁,请不要通过他人来了解,请不要从别人的口中去认识谁,因为懂得的人都知道,谁对每一个人都不太一样。

3、如果你不了解对方,如果你只是通过旁人之口,如果你没有真正的接触过她,就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人,你的无知、你的愚昧、你的假设、你的想当然、很可能会伤害到这个无辜的她。

4、如果你想去真正了解一个人,那就不要试图通过别人之口,你问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答案,与其去道听途说几个月,倒不如坐下来详谈半个小时。

5、人敬我一尺,我定还其一丈,彼非良人,我又怎可善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