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城市的核心内涵在文化
(2013-09-27 16:43:01)
标签:
建城活动核心内涵在于文化文化灵魂时代乐章 |
分类: 时政热评 |
笔者理解,所谓建设文明城市,无非包括两大类内容:一是富强,二是文明。前者要的是物质基础,目的是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后者要的是精神文明,目的是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与素质。物质文明是文明城市的躯体,精神文明是文明城市的灵魂。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两者都很重要,不可或缺。各地如果都能按照这样的标准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必然会加速实现。
但是“建城”活动存在偏差的地方,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而轻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因为那里的执政者认为,投资经济建设,依托国家土地搞房地产开发,最终业绩都会在GDP显示出来,而投入文化建设,不仅难得政绩显示,而且未必能够在自己履任期间见到成效。出于职位升迁和仕途考虑,他们就淡化了对后者的投资热情。即使是对文化的投入,也多存在重形式而轻实质的倾向。如大规模地进行城市街道立面改造,动员国有企业花大价钱请明星举办各类演唱会,老百姓有说不上名堂的太多“节日”,而且所有这些举措,难脱奢华铺排,大有造势嫌疑。所以最终在这些活动过后,人的素质依旧,似乎都与文明不太靠谱。因为这个缘故,在这些地方,突出地存在公民素质、人文素养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极不相称的问题:公平与正义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表现低下,许多领域道德缺失、诚信缺失,不仅败坏了民风,而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尤其是公民的文明素质,官员们的不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在这些地方,令外界游人怀疑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建城”活动,究竟图的什么?
文化是国家的名片,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为使建城活动既有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巨大动力,也在建城活动中让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升华与弘扬,同时有效杜绝在建城活动中淡化文化的现象继续发生,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重温中央下达的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让建城活动真正成为给力于两个文明建设与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动力。
二是,要加大对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投入。既要从大的方面,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出发,认识、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建立“文化自信”,在吸收先进文化成果、升华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达到“文化自强”,让我们的文化灵魂在建城活动过程中得到滋养,始终发挥对建城活动的统领作用。
三是,针对社会普遍存在的淡化文化、人心涣散、信仰危机、缺乏公民道德、行为背离社会和谐要求的问题,加大教育力度。要把在党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街道社区开展对公民的素质教育纳入建城活动议程。从长计议,这类教育活动应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