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 说 春 联
(2011-12-31 20:45:15)
标签:
2012喜庆龙年桃符楹联春联对联趣说对联文学时代乐章文化 |
分类: 文化评论 |
玉兔载瑞归,金龙驭春来。今天已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2012年新春佳节将至,喜庆气氛已在千家万户、亲朋聚会、单位新春联欢和各大商场购物的热烈场面中蔓延。为了抒发心中的喜悦,不少人已开始构思龙年新春对联。
春联起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那时因为“对联”的材质与现在不一样,“书写”方式也不一样,所以那时的对联不叫对联而称“桃符”。 因此而清代王安石发思古人之幽情,慨叹今人之憧憬,才写出了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著名诗句。
所谓“桃符”,是用一种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制作的桃木板。将“东茶”、“郁垒”(读音“伸舒”、“郁律”)二神之名写在板上,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左“东茶”、右“郁垒”画上这两个神像,以此用来镇邪。为此,桃木也就成了民间百姓心目中的“门神”。《荆楚岁时记》中曾记载:“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直至宋代,这种春联还一直称之为“桃符”,但是联语已不局限于写在桃符板上,而是书写或雕刻在楹柱上,为之春联也称“楹联”。
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渲染太平盛世,在一个除夕前传下圣旨,要求“公卿士庶民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出观”。朱元璋言出既行,微服私访,以很大的力度视察贯彻圣旨的情况,同时还亲自给学士陶安等题赠春联。在那个时代,帝王“奉天承运”号召,而且也合乎民意,所以很容易推广开来。朱元璋的这一举动,使春联日盛,终至于形成一种风气,于是“楹联”也就在偌大的九州华夏“演变“为“春联”了。
到了清代,对联已经形成一种成熟的文学艺术形式。从皇帝的宫殿到监狱的牢门,从富户的厅堂到穷家的茅舍,从贺婚庆寿到吊丧怜死,以至庙宇亭榭,名胜古迹,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无处不见这种长短不一、情趣各异的对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联这一诗词形式优美的演变,不只局限于喜庆之日的门对,不仅为画家作为画面增色或书法家在纸上欣赏的东西,而且进入了名山大川、胜地佳境、佛殿书院、清泉仙窟、画阁芳园,与祖国的风光相映生辉。漫行九州之壤,徜徉白山黑水之间,遍历大江南北,那里有山水、寺庙、园林,那里属于高雅去处,哪里就有楹联。楹联俨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地理、宗教、文学、书法、艺术、篆刻方面的丰富知识,而且发掘出旅游景点内涵的文化韵味和生命,足以使人耳目一新,经久难忘。无怪乎梁章钜赞叹说:“天章稠叠,不啻云烂星陈。”可以说,楹联本身就是一景。
“诗言志,画寄情。”对联寓情志于其中。它运用对偶的表现方法,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缤纷的生活内容,加以锤炼、浓缩、概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有着鲜明的特征。作为最短最为精彩的一种文学作品,其最大特点就是对仗,不仅要求形式整齐对仗、节奏对仗,而且要求音调和谐对仗。其修辞方法更是灵活多样。依据主题需要,比喻法、人格化法、问答法、衬托法、对比法、集句法等都可随机选用,具体手法完全从创作实际需要选择。
不论哪种文艺作品都有主题,对联也有主题。论对联主题的体现,从对联的结构来看:有的用上联表达,下联作烘托;有的却用下联表达,上联作铺垫;还有的是将主题融汇在上下两联中,从描绘或叙述中体现主题;也有的是从正面描述点明主题,而有的则是从侧面隐衬含蓄的主题;有的是用夸张方法突出主题,有的是用比喻方法说明主题。一般民间联语,总爱附上一个横批。这个横批既是对联的眉目,也揭示和概括主题。巧妙的横批,可以启发读者领会全联的中心思想,使主题更加概括和集中。
因为对联是融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文体,所以凡是名联,几乎都有一个故事在其中,折射着那个时代某个方面的信息。如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那是他升任两广总督后实行查禁鸦片时写的。他为激励自己,亲自在衙门题了这幅堂联,上联是告戒自己要善于广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下联则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正不阿、挺立世间、上朝一身正气、退朝两袖清风的清官。
在抗战年代,红军总政治部门口的对联,上下两联是这样写的:“斧头劈出新世界”,下联是“镰刀割断旧乾坤” 。写这副对联的红军叫何其泽,他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接连的胜仗与高昂士气,令他激动不已,于是就在达县梓桐乡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治部的驻地政治部门口贴出这幅对联。该联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洋溢着革命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以至成为一幅极有纪念意义的名联。
还有专门揭露和讽刺贪官的对联。话说清代有个官吏,他既贪婪又凶残。某年春节,此君为了表白自己的“清廉公正”,就恬不知耻地在自家门口贴出一副春联。上联是“爱民若子”,下联是“执法如山”。老百姓看了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在乘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在每句下面各添了几个字,使这副对联最后变成如下内容: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这一改动,对那个贪官予以无情揭露与讽刺,刮去了抹在脸上的光亮油彩,还其肮脏的本来面目。
联话活动,往往能为朋友聚会创造和谐氛围,增添喜庆色彩。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位文人叫石清泉。这一天,他来到湖北松滋县古乐乡。这个乡的人历来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朋友欢聚的酒会,那是对对联的绝好机会。石清泉来到这里,在一颗大树下,看到围着一圈人正在喝酒,言谈吐语,极局层次,十分文雅,令他看得发呆。就在这时,他听见一位老者高声说道:“再添三盏!”融和热烈的场面,激发了他的情趣,于是一直静立一旁的石清泉便脱口说了一句上联:
高朋满座,尽是有识才士,欢声笑语,呼人再添三盏;
众人这才发现,有个外乡人正伫立一旁好奇地欣赏这他们。围坐在大树下的乡亲听了这话,顿即判断这是一位以联会友的高手,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对答才好。还是那位老者机敏,拱手作揖,回道:
先生过誉,不知何方贵客?酒短情长,劝君也来两杯。
说罢,众人会心一笑,纷纷起立,请客人入座。石清泉心想,说这个地方的人会作对子,果然名不虚传,于是爽快地融入了这个欢乐酒会。
如此看来,对联的表现内容,从风流遗韵到立身处世,从写景状物到述志自警,从妙语解颐到感慨抒怀,从赠答劝勉到讥诮讴歌,从婚庆喜聚到到悼亡悲逝都可适用,其文化蕴涵能够传递有益知识,启迪人的灵感,让人得到美感享受,接受文化熏陶。为此,我无论游览到哪里,都不忘欣赏那里的楹联或对联。如:
清人刘坤一在藤王阁的题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浙江西湖灵隐山联:
龙涧凤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黄鹤楼题联: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次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慨,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桂林独秀山联:
撑天凌日月;
插地震山河。
淄州蒲家庄蒲松龄故居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判贪刺虐入骨三分。
西湖话神庙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泰山南天门联:
门劈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颐和园知春堂联:
上宝栏杆千岁石;
十湖烟景四时花。
吉林市北山玉皇阁楹联
五载我重游,桑海高吟诗世界;
一层谁更上,乾坤沈醉酒春秋。
如此等等,我不仅留下了观赏记录,而且还搜集了有关的书籍和对联故事,使之成为自己书藏的一部分。令人非常可喜的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文化建设为主旋的美好时代,对联这种文学表现形式也一定会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本人希望,在喜庆龙年来临之前,大家都应执笔创作符合自己心仪的新春对联,在喜迎近龙驾临期间,来个春联百花齐放,让中华春联这朵绚丽奇葩绽放得更加艳丽,使其所蕴涵的主题与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滋润人的心灵,如丝丝春雨,演绎出润物细无声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