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居玛日),大礼拜结束,穆斯林们从艾提尕尔清真寺中纷纷走出来。
逛完艾孜热特路沿线的各类大巴扎后,沿着喀什老城的街道,顺路吃了一碗缸子肉,小缸子煨煮出来的羊肉鲜美之极(这个我会在后面写一篇我在喀什吃到的美食的),老城古老的小巷子,粗朴而原始,密布久远浓郁的生活气息。新城里俨然一副大都市的摸样,游走在喀什城区,就像是不停穿梭在不同的历史时空,恍若在不同的世纪里。当我一步步走进中国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喀什城的象征-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时候,天色渐黑,清真寺已不对游客开放。于是,次日清晨我便又来了一次。由于我住在离清真寺很近的地方,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总是不停的徘徊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附近。所以本篇图片不是同一天拍摄。
其中有一天,恰好是周五,周五是居玛日,是穆斯林们做大礼拜的时刻,广场上应该是一幅人山人海的朝拜景象,有数千人同时朝拜。不知是我弄错了时间,还是我的小攻略上的时间不对,总之我到清真寺的时候,刚好朝拜结束,于是没有看到朝拜的景象,只是看到了汹涌的人潮。正确时间应该是周五的下午三点!
这样的居玛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清真寺周围停满了各种交通工具。因为艾提尕尔清真寺附近有许多店铺,所以来朝拜结束了的人,还有很多人会在附近逛上一逛。

好了,咱们还是来一起看看艾提尕尔清真寺吧。
要提示的是,因为穆斯林们要面朝西方麦加圣地朝拜的缘故,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坐西朝东的,所以早上才是拍摄清真寺外景的好时候。
你有没有发现?清真寺大门建筑的左右是不对称的??

鸽子在这里自由生活,不知道这块匾额上都写了些什么。。。

上午,三三两两的人在清真寺门口的广场上玩耍和闲坐。
我被清真寺大门口的这把大铜锁吸引,于是在这里端详了很久,还不停的拍照。
我的观察引起了来来往往的穆斯林的关注,于是我被围了起来。
当我退避三舍后,他们也拿起大锁端详,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觉得奇怪,这个锁怎么了?
其实没什么,只是我觉得这把锁很有趣,上面的文字写的啥,我很奇怪。还有,这把锁大概用了多少年了?没人解答我,只有人来围观。。。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参观艾提尕尔清真寺。

进入艾提尕尔清真寺,左侧是售票厅,你别想逃票,看你的脸孔就是游客,不是来朝拜的!乖哈~
左右两边有供穆斯林做礼拜前净身用的水池,因为俺是女性,所以是不能去的了。。。。

寺内,南北墙边各有一排供36间教经堂,供主教阿訇讲经之用。
初一看,寺里的感觉装饰简单,色彩以刚才看到的黄色和现在看到的绿色为主。其实,我想在简单中一定透露着什么。果然,翻过资料就知道了精彩之处。
进入主殿参观,要脱鞋。

“艾提尕尔”是聚集之地的意思,这座始建于1442年的新疆最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寺,是古城喀什的象征。
精美的地毯
主殿内,刚好看到一个远处而来的阿訇在祷告。
看到大殿内的摆放在地上的那个钟没?上面又7个时间,你知道是哪7种时间吗?
殿外的工作人员在打扫卫生。
大殿里挂着一条旧的挂毯,是伊朗前总统霍梅尼赠送的一块真丝大地毯,以前的时候是铺在地上的,但是为了保存,现在挂在了墙上。
刚才关于挂在墙上那毯子的说法,是从这个旅游团导游哪儿听来地。。。
本来想和主殿门口的工作人员合影,可是他不愿意,参观完主殿从另一边返回。
寺内四周白杨参天,桑榆繁茂,虽居闹市中心,内中却格外清静幽雅。

喀什的游客不止汉族人,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也很多。有一天我在路边和石榴汁的时候,一个塔吉克斯坦的人还来跟我说话。
召唤间楼。
寺内平时有二、三千人做礼拜,居玛日(星期五)有六七千人,逢节日时在寺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二三万人之多。
寺里的石榴
艾提尕大清真寺不仅是新疆地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古代还是传播伊斯兰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天山南北以致中亚地区许多教阶较高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和学者都从这里毕业,
下午和傍晚的时候,门前的台阶上总有三三两两的穆斯林悠闲的席地而坐,广场上有许多的小孩在玩耍,小孩子的笑总是最纯洁的,他们喜欢和游客合影,开心的笑着,然后看过你相机你的照片,一拥而散,仿佛刚才的笑就是最开心的。

孩子们放学了,他们经过艾提尕尔清真寺高高的大门。

“到了喀什,又何必再去麦加”,这是出自十二木卡姆中的名句。500多年来,这座亮黄色的大清真寺一直坚守在丝路明珠的最中心,邦克楼顶的新月忠实地向真主传递着穆斯林们的祈祷。
也许大多数旅行者都会因艾提尕尔清真寺的简朴而略感失望:三座塔尖、三支镰月的拱门后面,没有想象中宏伟的殿堂,只有虔诚的老人在回廊里重复跪拜。即使走过几重进深的院落,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只是清真寺里那一片葱茏的绿色。
游客匆匆而来,然后匆匆而去,用几分钟时间获得对一种陌生文化的肤浅印象。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艾提尕尔拥有无可匹敌的力量。
你是哪一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