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默沫De行走
默沫De行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145
  • 关注人气:5,0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2010-06-15 22:14:59)
标签:

文化

侗族大歌

非物质文化

遗产

黔东南

图文

原创

邓敏文

京城侗歌队

分类: 胡言乱语
    侗族大歌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音乐,她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多声部常常令听过她的中外音乐家们大为感慨,赞不绝口。
 
    
    首先祝福大家端午节快乐~,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侗族大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值得国人珍惜的!
 
    生活中的意外令人惊喜!
    去年在黔东南时非常遗憾没有听到那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 回来后写风雨桥和鼓楼时在想,我什么时候再去侗族一定想要听听侗族大歌!
    6月12日首都图书馆的“首图讲坛”特别策划“天籁之音与和谐之声----侗族大歌”的讲座,主讲人邓敏文老师竟然带来了2009年新成立的京城侗歌队登台表演!意外意外太意外了~
    下图是邓敏文老师在台上讲说侗族大歌的来历和艺术特点。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因为是来听讲座的,并未想到要拍照,只是随身携带着卡片机。虽然6月12日星期六,但很可惜的是因为端午节的缘故这天多数人还在工作上班导致今天来听讲座的人很少。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邓老师讲着讲着突然说请京城侗歌队的一位成员为大家演唱一曲。惊讶,惊喜,在侗族聚居区没有听到的天籁之音居然现在可以听了!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在黔东南黎平,我也拍过一位着这样民族服饰的美丽女子,再次见到又像是回到那纯朴的黔东南。

    邓敏文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侗族文学学会会长。这位唱歌的美丽女子是来自组建还不到一年的京城侗歌队的成员,据邓老师说今天是京城侗歌队自组建以来第三次登台表演。我真是激动,倍感荣幸!邓老师也是侗族人,他的一头白发和他缓慢有致的讲话,圆眼镜和圆圆的脸庞显得可爱又可亲。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演唱完毕邓老师接着讲侗族大歌对侗族社会的影响,以及侗族大歌的现状和未来。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接着,邓老师又请出了京城侗歌队为现场观众表演,现场那优美动人的歌声令全城观众不由的掌声不息。

    相机录下的一段音乐远远没有现场的效果好。真希望这种美丽动听的音乐能被世人所知,让更多的人了解听到这古老而悠长的音乐。

    他们漂亮的服饰也是侗族大歌的一大亮点!

 

 

 


    两个小时的讲座完结束了,热情的听众找邓老师签名,也有人找邓老师拍照,而我在这里等着就是想向邓老师请教几个问题,似乎邓老师很忙,身边的人也很多。最终还是没有问成我的问题。。。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现将邓老师的讲座稍作整理: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爱情。中外音乐都是有固定的曲谱,而侗族大歌是没有的。他们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口相传,从出生到老一生都会在鼓楼下歌唱,儿时加入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年歌队,中年歌队,老年歌队。每个歌队都有自己的歌师,歌师既然歌队的组织者和艺术指导者,也是思想的教育者。歌师教歌是全义务性的。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其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oux sangx soh,al sangx sais”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翻译成普通话便是“饭养身,歌养心”。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侗族大歌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由于侗族大歌的长期流传与熏陶,使侗族社会形成了一种勤劳致富,和睦相处,你来我往,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尊老爱幼,安定团结的良好风气;使侗族人民养成一种顾全大局,和善好客,注重友谊的良好习性(这些风气在09年的黔东南之行中我确有深切的体会)。

    古老的侗族大歌经历千年万代的风风雨雨终于走到了现在,现实是美丽的,但也是残酷的。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正在和古老的侗族大歌及相关文化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侗族大歌原本是用来表达青年男女爱恋情感的,本来是用于男女对唱的民间歌曲,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已经开始变味了。现在的中青年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进城上学,传承文化的重任落在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肩上。

    侗族大歌的未来会如何?明天应该比今天更美好!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您的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再次回忆一下2009年9月在贵州侗族地区所见。点击博文:小黄,我不是喊你的名字或姓氏

    在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城前往小黄侗寨的中巴车上,镜头伸出窗外。
    小黄是个村寨的名字,而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或姓氏。小黄村位于都柳江北岸的归树山上,属黔东南从江县高增乡,距从江县城20公里,全村系侗族,是一个有着鲜明侗族原生文化特征的典型侗寨。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小黄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歌唱世界,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狂热的迷恋于唱歌,丛生到死,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歌喉(书上看到的)。小黄最出名的莫过于“侗歌之乡”这个称呼。点击博文:小黄鼓楼,乡土艺术的博物馆

    在这里,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就被编入同龄歌队,然后从刚学会说话就跟母亲学习唱歌。厉害吧!三四岁的时候就可以正式加入歌唱队。此后,歌队伴随自己的一生,有儿童歌队进入青年歌队,由青年进入老年,歌队始终随影如行。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寨内家家户户晾晒蓝靛布匹。

    小黄人至今仍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他们所需的工业用品甚少,从衣着到农具,到食物,几乎全部自给,他们通常也不追求太多的财富积累。点击博文:你看你看,小黄自给自足的生活

    走进小黄村,看到他们晾晒在屋檐下长长的布匹,或听到他们锤布的声音,会令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这是小黄的一种文明模式。这种文明并不以发展为目标,而是以和谐的存在为其全部价值的基础。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在天下第一侗寨偶遇侗族婚宴筹备。点击博文:都柳江边巧遇侗族婚宴筹备

    从那条居民小巷一直走下去,就来到了都柳江边。运气很好,偶遇到人们正在筹备婚礼用的婚宴。对于侗家的习俗和礼仪,我不懂。所以也不敢擅自做些什么,生怕冒犯了人家。老家伙告诉我们,不要碰他们的锅,这是很忌讳的!不知道今天婚礼的青年男女长得什么样,祝他们幸福一生。我们有幸能够看到他们的婚宴:)也很开心!就是在这都柳江边大榕树下,人们欢快的谈论着,做着婚宴的准备工作。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步入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宝侗寨内,古老的织布机正正在织布中。点击博文:又逢故人-车江侗寨织布绣花忙

    第一眼看到都柳江,恰如一场美丽的初遇;那一脉轻盈温软的水流,一岸翠绿欲滴的古榕,一艘漂摇在水中的渔船,一座横跨江面的小桥,一排散发出古香的侗寨,几缕飘散流淡的轻烟,调和出素雅柔和的色彩,铺陈在安祥静谧的田园之间……只一眼,便再也难忘了。点击博文:天下第一侗寨,都柳江沿岸
    这就是都柳江边的车江侗寨(也叫三宝侗寨),一个唱响天籁之音的地方,一个山水相伴的天下第一侗寨。

【胡言乱语】赏侗族大歌 <wbr>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您的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