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之有道 悟之得法
(2016-04-09 20:07:47)
标签:
感悟题型日志 |
分类: 教学设计 |
下周五应三元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邀请,上一节初三阅读复习指导课,并开设阅读专题讲座。
上课是命题作文——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道题感悟或启示类题型的解答技巧。稍作思考,电话告之题目——《感之有道
查找了2015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竟然有四个地区此类题型出现:
(2015.福州)《消失的故乡》
(2015.漳州)《像花生一样活着》
(2015.莆田)《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2015.南平)《最美的对视》
《最美的对视》“美”在文中谁的身上?为什么?结合原文,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也许是答案的不唯一,不确定,考生答题的主观性强,试卷难以提供示范的样式及不同层次的给分理由。
但教师者,该如何引导学生从这一类题型归纳规范格式范本,这便是入格训练。
正巧湖北省恩施州2015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有此类题型: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13分)
殉情的岩鹰
在西北边疆的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人家,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凡牛马羊牲畜较多的牧
户都要豢养猎鹰。其益处一是在放牧时,猎鹰看护畜群防备狼害突袭向主人鸣叫报信或捕食草原蛇鼠之用;二是当作闲暇时放鹰娱乐之用。尤其是牧主人把儿女们抚养长大并各自娶妻嫁夫成家后,一般在与儿子儿媳分家时,必须送上一只猎鹰。在柯尔克孜族人心中,不仅视鹰为一种家当,还视鹰如生命般珍贵。
居玛洪老人准备给二儿子分家,让晚辈独立另过日子,可老人的心中除了父子二十多年来不离不弃的难以割舍之情外,一直闷闷不乐,至今还没有亲手捉一只鹰送给儿子。为了却自己的心愿,就在一个月以前,老人独自骑马早出晚归,一门心思要捉一只雏鹰送给二儿子。老人在三十里外的深山里,寻到了他所要捉的雏鹰目标,但由于雏鹰太小,需待其羽毛丰满快要试飞时才能去捉,所以老人迟迟未去捉回雏鹰。
这天一大早,老人备好马,带上二儿子一同前去捉鹰。父子俩来到深山的一座悬崖峭壁前,老人让儿子在崖壁下守候,自己带上护头罩腰系绳索攀登到悬崖上,他要亲手去捉崖壁上鹰巢里的那只雏鹰。眼看老人快要接近鹰巢时,突然一只雌鹰从崖对面的森林里朝老人直飞而来,雌鹰嘶鸣着扑向老人。有五十多年捉鹰经验的老人,很明白雌鹰的举动是在保护孩子不被人抓走或受到意外的伤害。
雌鹰凶猛的张开利爪打着回旋冲向老人,老人因受到雌鹰的攻击而未能接近鹰巢,雌鹰拼命地在峭壁的巢穴前俯冲着,撕心裂肺的鸣叫着,老人依然艰难地向鹰巢靠近。雌鹰使尽力气勇猛地冲飞阻挡,也许是雌鹰救子心切,在奋力直扑老人时,一头撞在崖壁凸起的岩尖上,掉下了山崖。在山下守候的儿子见雌鹰掉在不远处的乱石中,赶忙近前一看,这只雌鹰满身鲜血淋漓,已断气命亡。
雌鹰出乎意外地撞击岩石而死,使山崖上的老人顿然心惊一颤,雌鹰的死,使雏鹰没了保护,老人可以趁机轻而易举地从鹰巢里捉到雏鹰,老人向儿子摆摆手,今天就不捉了,等两天再来捉吧,老人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父子俩骑上马空手而归。
等到第三天,父子俩再次来到山崖前,令人不解的是在前天那只雌鹰死去的乱石堆旁,一只雄鹰也撞岩而死,掉在死去雌鹰的不远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但老人心里十分清楚,也是他料想之中的结果。父亲向儿子解释,这是草原上鹰的一种稀少种类,叫岩鹰。这种鹰有着凶猛、机智、果敢、忠诚的特性,如果捉到雏鹰拿回家驯养,必定成为草原上一种特别优秀的猎鹰。除此之外,这种鹰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若配偶一方死去,另一方也会为对方不惜生命而殉情离开世界。我们现在就把这对岩鹰夫妻挖土埋掉,今天该把岩鹰的孩子带回家驯养了,今后你要把它们的孩子当成你自己的孩子来细心护养。老人的一番话说得身边的儿子哑口无言,更是感慨万千。
从这对岩鹰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人性的光芒,这就是爱,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相依为命,共同生存,一旦对方意外逝去,而另一方也殉死以报,岩鹰的爱,也许能让我们从中得到人性悟彻的启发。
10. 仿照示例,结合全文内容补充相关情节。
老人寻找雏鹰→老人发现雏鹰→老人一捉雏鹰→
11. 本文题为“殉情的岩鹰”,作者却在文章开头不惜笔墨述说柯尔克孜族人家的传统习俗,这样写有何用意?
12. 品析第 4 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3.第 6 段中写道:“老人的一番话说得身边的儿子哑口无言,更是感慨万千。”试想儿子会有哪些感慨?
14. 你如何看待文中雄鹰的“殉情”?请联系文本和生活实际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我用平日总结的方法,给学生答题的格式:
亮出观点(明确见解)+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归纳
同时,我还补充说明,感悟类文题还有字数的限制,一般而言80字至120字之间,太少字,说理表达不透,字太多,超格了,也是违规的。简洁准确,句句珠玑,是此类题型的高追求。现摘录几则学生的答案并略分析之。
示例一:
◇ 雄鹰“殉情”是不明智的行为。文中提及雌鹰死后雄鹰殉情,一个完整家庭随之破碎,若雄鹰未死,它们的生活尚有继续的希望。在生活中,殉情更是不可取的,我们身边不安全因素很多,活着已是万幸,不能因伴侣离世而轻生。倘若效仿岩鹰,多少个家庭会酿成悲剧。所以,雄鹰“殉情”虽美,却是不明智的残忍行为。(肖以旋)
木根雕龙:格式化,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木根雕龙:格式化,语言尚流畅,内容具体,但逻辑条理还可进一步推敲:“甚至轻生,可他新亲人朋友却要接替他忍受这种痛苦,而照顾家庭的责任也随之消散,家庭也会因此破碎。”
◇ 雄鹰“殉情”做法不可取。即使雌鹰死去,雄鹰也不应该殉情离世,这是对爱的“愚忠”。现实生活中,此类“愚忠”更不可取,不能因为配偶死去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和责任,使更多人承受痛苦,而应继续生活,履行自己的责任。所以,“殉情”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吴宏睿)
木根雕龙:格式化,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岩鹰的殉情象征着什么?是一种爱,爱一种真情。动物尚且如此,而人却无法做到。路上摔倒的老人,车前突然倒下的人,让这种真情茫然无存,并不是一定要像岩鹰一样,为一个完整的家而死,而是将一点的爱分享给别人,那么这世界将更美好。(蔡子鋆)
“殉情”是岩鹰忠贞的表现。雄鹰因雌鹰的离去,而选择了撞岩而死,是它对雌鹰的忠贞与爱。然而生活中,许多夫妻不对对方忠贞,没有责任感和家庭观念,总是自私自利,甚至找“小三”,破坏家庭完整,以至于最后妻离子散,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此破灭。所以,岩鹰的“殉情”更显得难能可贵,是它们忠贞的表现。(林琛)
原稿: 雄鹰的“殉情”是家庭破碎感到悲哀而做出的行为。生活中,有许多人甚至还不如这只雄鹰。文中儿子分家的行为和雄鹰相比,是多么自私。儿子分家,破坏家庭的完整,但岩鹰却因家庭破碎而自杀。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为了自己,不异破坏家庭,这种破坏家庭的行为是卑劣的。(郭铭轩)
修改稿:
雄鹰的“殉情”我是同意的。在文章中,雄鹰因雌鹰的死不愿意自己苟且活着,选择与雌鹰一同死去,体现了它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而在生活中,有些人结了婚却因为一些小吵小闹而离婚,这些人连自己的伴侣都不爱,又怎么会爱社会爱国家呢?又或者有些人发生了火灾自己抛弃了伴侣。只顾着自己的性命,爱丢了,连最基本的人性也丢了。所以,我们要学习岩鹰的这种真诚,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赖坤灵)
雄鹰行为十分愚蠢。文中雌鹰护子身亡,雄鹰也为爱殉情,这让雏鹰成了“孤儿”,生命是十分珍贵,而雄鹰却放弃了生命。生活中也会经历生离死别,而人类大多不选择轻生,而是带着另一半的希望努力活下去,这样促进人类的繁荣。岩鹰“殉情”看似高尚,实则愚蠢之至。(叶长韬)
(2015.湖北荆门)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