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木根雕龙
木根雕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48
  • 关注人气: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戏》教学构思

(2014-05-13 06:28:30)
标签:

《社戏》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如梦如幻的意境   至真至纯的人情

                                    ——《社戏》教学构想之我见

                       (366000) 福建省永安市第六中学     杨木根

 我以为,《社戏》(节选)是鲁迅为数不多的以抒情写意的手法表现农村“世外桃源”的美好意境,表达人与人之间温馨和谐充满诗意的小说。小说所表现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与《故乡》、《祝福》反映荒凉、落后的农村生活及揭示人性之劣根的情境迵乎不同。

 小说写“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的平桥村。一群农家孩子在月夜下陪“我”到赵庄看社戏的情景以及归途偷豆的趣事。这些内容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种在年龄上的天然亲近,加之作者从孩童的视角,孩童的口吻叙述,这让年龄相近的学生多几分心理的认同感与亲切,从而更容易达成情感的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部分明确要求:对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可按小说的一般教法,即以所谓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故事情节、人物)来解读所有的小说,就难以达成新课标对文学作品解读要求,把握不当,就有肢解文学作品之嫌疑,也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的情境和人物形象,更不要说会有自己独到的情感体验。况且真的这么处理,学生就陷入模式化,套路化的危险,不容易激发学生对文本更深层的挖掘探究,可能还陷入“阅读小说变成了完成任务,套作品、套说法还是为了套标准答案、套分数!”“文学原本该是充满魅力的,每一篇小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具体性和丰富性; 我们每个人阅读小说的过程里,也都有着独特的、细微的甚至无法重复、难以言表的体验和感受——那种“套路化”的读法,必然是对所有这些内容的化约、缩减、忽略乃至无视,是阅读‘短路’的结果”(《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王荣生等著第156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那么如何寻找教学切入点,寻找一个文本的切入的恰当角度,让学生对文本有个由浅入深,从内容感知至情感体验的过程,且这又不违背小说这一文学作品之特质,从而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依据陈日亮老师观点, 教学文本解读,侧重点应该是言语形式,而非言语内容,即应着眼于如何通过言语途径将小说的内容和情感“读”出来。只有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精当与精彩的叙述和描写(叙述更重要,平淡,平凡中嚼出语言的真味也许更近似语文的本真),才能真正读懂平桥村人真挚且美好的思想感情。

 所以,最末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就值得好好咀嚼,好好回味,品味文学大师鲁迅不同常人语言表述及表述技巧。“真的”“实在”“再”这些从不同方面强调,与两次“那夜”两次重现“好”究竟要表现与表达什么?

  自然聚焦“那夜”,聚焦“那夜”的戏与戏的相关。让学生再次感受社戏有关情节,感知社戏的相关情境,以及偷豆趣闻的情感体验。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考虑。”最爱看的却始终没有出现。

 “我有些疲倦”。“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无趣之至!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失望之极!

 开始,还耐着性子,“我忍耐着,许多工夫”到“不住的吁气,打呵欠”。

 社戏本身没有多大的看头。甚至文中 “终于”“竟”“不料”等副词却淋漓尽致传递出最不愿意看的那一幕,戏之乏味无趣之至。

 至于豆,也极普通,与第二天六一公公所送豆别无别样。依常理,夜里随意随便所偷摘豆肯定不如第二天六一公公精心所挑选赠送的。可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岂不自相矛盾?就从这矛盾的隙缝处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及文本的背后。

 醉翁之意不在酒。

 社戏本身的好看与不太好看,在这群友好热情淳朴善良的孩子面前和这江南水乡的美好月夜下以无足轻重。看社戏也仅是为展现平桥村淳朴友好,热情好客的人们提供一个舞台,一个展示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恰恰社戏本身的不太好看,乏味之至,才更突显怀念“好豆”“好戏”背后的真实意图:平桥村这“乐土”般的风物人情之美好。

 基于此认知,引导学生体验平桥村的风物人情之“好”及鲁迅先生是如何精当与精彩的叙述“好”也就成为《社戏》阅读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平桥村民淳朴、热情、好客可见一斑。“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即使偶而有吵闹起来”“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不拘礼教,不觉犯上,民风淳朴,民情至纯。至于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钓虾、放牛这些趣事对于久居城镇宅院中“只见四角的天空的我”更是新鲜刺激,其乐无穷!

 在此情境下,笔锋一转,“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于是就有“孩子王”式的双喜提议,八叔的航船回来,在“写包票”,保证不出事,由双喜阿发桂生一群农家孩子陪伴,这次看社戏近似一群孩子在如诗如梦月光下含有探险性质(对孩童而言,尤为如此,少了大人的监管,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就更容易更充分展现人性纯真天性。)外出活动。

 至于,归途夜深腹空肚饿,偷豆这一情节貌似与“社戏”无直接关连却对表现至真至纯的人性是重要的一笔。“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更精彩的是如 “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还感激起来”。这不正是“乐土”的平桥村那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人的直接体现?在那至真至纯的人情氛围中,加之在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航道里,在“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有月光下(真是如诗如梦之境界!),在这群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孩子相随相伴,“那夜”的“好豆”怎么会不好吃?“那夜”的“好戏”怎么会不好看?

  需要说明的是适时适当还原小说原版完篇,补充文献,我以为这是学生治学之必须。也许正是在北京所看的两出戏使“我”感受环境之喧杂,体会人情之冷漠。“现实”这些与孩童的“那夜”相去甚远落差极大。至此,学生也许会更深刻的领会文之篇未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怀旧,如此强烈的抒怀。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至此,学生也许会更明白更理解语言大师的鲁迅为何这么表达及这表达背后的用意。跳出文本,回归语言形式,由语言文字进入,然后再回过头来琢磨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才是语文教学完整的现实目标(陈日亮老师语)

 正是有了上述的认知,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循序渐进之原则,教学设计大略如下:

                    第一课时

 素读(也就是祼读,略去时代背景,作者简介,避免先入为主,主题先行。内容情节饶有趣味,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即可)。适时还原《社戏》被删去的情节,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完整与关联,旨在更明确中心主题及作者表达之匠心。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大略设计三个主要环节

 一、说感受,品读表达。对“那夜”戏的总体感受。——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板书:好豆!好戏!)

二、知“社戏” ,品味风情。聚焦重点,感知“社戏”。——戏本身乏味之至。闲添一笔,归途偷豆小插曲,实乃精彩之妙。引导并辨析“乐土”平桥村的风物人情之美好。

(板书:好豆?好戏? ——人好!景好!)

三、完篇章,品析匠心。适时提醒,缺章补漏,还原完篇。引导学生品析作者的匠心所在。

( 板书:好豆……好戏……)

四、明学法,规律提升。点出此节课的教学方法——矛盾质疑法:无疑处且见疑  有疑处化无疑。

【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好豆! 好戏!

              好豆? 好戏?——人好!景好!

              好豆…… 好戏……

    【注】本文是立项编号为FJCGJJ12-151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规划课题“诵经典国学  读名著百家——经典名著教学实效性探究”之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