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的争论看了不少,特别是关于全国I卷第9题的争论。

焦点是选项AB之争。且看一个典型的观点:第9题,我认为答案给的A项是错误的。就我理解而言,要判断坡度,在这道题中应看看植被的分布。但整体而言,阳坡光照充足,植被无论如何应当比阴坡长得好。但水田、旱地、树林在阴坡也有分布,且比例不亚于阳坡,就表明阴坡光照也相对不错。如果阴坡坡度陡,夏天太阳高度又大,那能受光的地方会很小,水田、旱地农业没法发展。如果一年见不到多少阳光,那阔叶林也没有办法生长,而且比例也不会有这么大。表中仅列了73.41%的土地利用,也不能因为阳坡各种类型所占比例均大于阴坡,就断定阳坡面积大,阴坡面积小,所以阴坡陡,这是不合适的。而且B项,虽然水田面积小,但河谷的比例在80%以上,而旱地仅65%左右在河谷。算平均海拔,要用总海拔除以总面积。虽然不知道坡的海拔,但河谷最低是毫无疑问的,所以还是旱地海拔高于水田。况且就客观规律而言,越高热量水分条件会越差,是不宜发展水田的,应当旱地在上。看了这位老师的解析我首先想到的是他何以这样思考?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思维方式:分析到底的思维方式,研究一个地理问题,就是从一个要素出发,按照线性关系,层层递进,一步一步象数学公式推导一样地得出结论。
与此同类还有这样的观点:计算阳坡与阴坡的面积关系:
1、阳坡水田占总面积的百分比:12%×3.10%=0.372%
2、阳坡旱地占总面积的百分比:18%×10.4%=1.872%
3、阳坡石砾地和裸地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石砾地与裸地合占总面积的5.7%,
阳坡石砾地比重20%,阳坡裸地比重46%,取中间值30%估算
30%×5.7%=1.71%
4、阳坡箭竹灌丛占总面积的百分比:28%×28.9%=8.092%
5、阳坡阔叶林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47%×25.3%=11.891%
6、阳坡高山灌丛草甸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90%×0.01%=0.009%
各项累加:阳坡点流域总面积的23.946%
表1给出统计数据的累加为73.41%,另有26.59%没有数据,这样怎么可以肯定阳坡面积一定大于阴坡呢?
虽然表1和图4都告诉我们,阳坡和阴坡都有高山灌丛草甸分布,但这就能说明阳坡、阴坡一样高吗?
而且地理学科知识告诉我们,汉江谷地的北坡(阳坡)位于秦岭,南坡(阴坡)位于大巴山地,前者的海拔比后都高。
两个高度不同的山坡,能够根据面积大小比较其坡度吗?
命题都的潜台词是:根据已有73.41%的统计数据中阳坡占有一大部分,另有26.59%没有数据的部分,阳坡也应该占有一大部分,并不影响阳坡面积大于阴坡的统计结果?
既然如此,为什么地河谷地区,水田分布的高度一般都低于旱地规律不适用呢?而且图4中,水田位于河谷的比重大于旱地。
第九题在严密性上有问题????
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这样探究地理问题,那他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综合。此题我在做的时候注意了两点:一是信息的综合,判断水田与旱地的平均海拔必须综合总面积、表格数据和图表数据看出谷地中旱地面积大于水田面积,现实情况也是该地区水田多在谷地上游而旱地在下游。二是知识的综合,湿润地区河谷的不对称性(外力作用差异)、图表中垂直地带性植被面积阳坡均大于阴坡、汉中地区经济重心的南北差异。据此判断A为正确选项。
如果说“区域性”是地理学的“躯体”,那么“综合性”就是地理学的“灵魂”。正如蔡运龙先生所言:科学的功能在于“究天地之故”与“经世致用”。后者之大端即满足社会需求,但要在此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做好前者。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盘根错节,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无论是“究天地之故”还是“经世致用”,地理科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综合性“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合”,所以成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学科;在基础研究上则“分科越细,综合越重要”,“这个综合的方法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因此,这些年来,地理试题越来越重视综合性思维的考查,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要素考查减少,09年全国卷不再象以往考地球概论一样考地球运动就是明证,毕竟地理学不是天文学、气象学。二是提供综合性信息,允许考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不再强调信息的唯一有用性。所以试题完全可以把诸如大气环流、大洋环流、海陆分布、气(水)温分布等信息综合呈现,要求考生综合多种关系做出某种判断。
现在大家都认同能力立意,那么地理学科首要的能力是什么?我认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那些思想方法的确立。让我们仔细品味《重新发现地理学》里的一段话:地理学家和利用地理学知识和视角的人,是在从环境变化到社会矛盾的广泛范围内进行有价值的研究和教学。这样的关切不单是在于拓展遥远地方的百科知识,更是直接指向当前决策者所面临的某些最紧迫的问题的核心。这就要求地理研究要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同时加强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协作,从而也加强了该学科的知识基础与社会事业基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基于地理学的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需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