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缘分天空
缘分天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1
  • 关注人气: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与有深度的问题

(2013-10-07 22:29:20)
标签:

教育

    

 本学期开展了“三公开”教学活动,颇有一些心得体会,这里具体谈一下,希望与大家共勉。

    听学校几位非常敬业和优秀的老师的公开课,心里实在佩服他们课堂环节的有序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可是在所有的课堂上,我感受到的就是学生将知识记在了脑子里,考试的时候用得上,但是至于学生本身能力的提高,学生思想方面的所得就不得而知了。以每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为例来具体说说我的看法。

 这三节都是古文,分别为《爱莲说》的复习、《陋室铭》、《赵普》。课文涉及到周敦颐、刘禹锡和赵普以及《宋史》的文学常识,每个老师都很实在地让学生进行了了解识记甚至还动手写过,最后还做了巩固题,课堂可谓实实在在;也都涉及到课文中字词的正音,通过专门的课文阅读和动口动手给字词注音的环节来让学生熟记字音,只要足够认真,生字绝对记忆深刻;其次就是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掌握,照例是扎扎实实,每个字的意思都讲解得清清楚楚,并让学生进行了专门的记忆和练习;最后当然是翻译,基本是逐字进行理解,然后还进行了理解后的一遍遍巩固。除了《爱莲说》的复习,其余两课的学习重点非常明确,就是学习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无论对于学生将来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分数的提高,都相当重要,因此各位老师的课从这方面来说相当成功。                                                         但我认为文理的区别,最终可归结为创造与规律的区别,这里不赘述,只提语文课的创造性。既然语文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那么只从掌握知识本身去学习它显然不够,通过有深度的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就显得弥足重要。这个有深度的问题,应该能激发起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一步步拓展开自己的思维,去揭开蒙在事物表皮的面纱,探究出它的实质,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为创造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当学生将这个成品的来龙去脉、构造规律都摸得一清二楚的时候,学生也就具有了创造力,这时候,加上丰富的知识储备,或者知识储备即使不丰厚,也可以进行创造了,只是创造成果优与劣的区别了。下面我将以几位名师的课堂实录为例来表明我的观点。

 魏书生上《统筹方法》,其中有这样的环节:

 师:我们先学习用图表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生:泡壶茶喝。(听众大笑)

 师:(笑着纠正)是“烧开水泡茶”。

 师:他说泡茶有几道工序?(学生历数五道工序)

 师:作者说这五道工序有三种安排方法,书上还画了图表说明。大家看书上图表是对哪一种方法的说明?

 生:(集体)是对办法甲的说明。

 师:办法乙和办法丙怎么样?

 生:这两种办法都窝囊。

 师:作者没说“窝囊”,他说的是“窝工”。好,下面准备把办法乙和办法丙也分别用图表加以说明,请男女同学各自推荐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画图。

 这个环节中魏老师让学生学习文中对办法甲进行的列图表的说明方法,对办法乙和办法丙也进行列图表,这对学生而言就脱离了仅是接收信息仅是处于知道的状态,转而变成了一种创造性活动。

 魏老师在后面还提出的这样两个问题:1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我们应用统筹方法的实例。2、谁能让自己的思维从厨房和家庭中解放出来,举一个别的例子?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从知道的程度进入了真正运用于生活的程度,从一个小范围进入了所有的领域,这样的问题显然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创作答案。

 钱梦龙上《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当裁判,只想提供一点资料,究竟谁是谁非,请同学们自己拿主意。。。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钱老师不给答案给资料,资料的提供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探究的状态,开动脑筋对文字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这个参与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探究的精神,换句话说,他们进行了创造性活动。

 戚韵东上《白鹭》:

 师:白鹭如画、如歌、如诗,它独具的诗情打动了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

 戚老师这个问题将学生从知道这篇课文怎么美一下子推到了学习这种美的写法去写出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创作中。

 从这些名师的课堂看,他们绝非浪得虚名,而他们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的用问题将学生引入创造性活动的特点,也许对我们每一位平凡的老师都应有所启发,让我们认真学习、细细品味、逐渐将之精神融合到我们的课堂中去吧!

 让我们牢牢记住:掌握语文的本质,有深度的问题必不可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