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宋】梅尧臣

(2008-07-31 13:46:05)
标签:

古代文学理论

文化

分类: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宋】梅尧臣 
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因事有所激,应物兴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辩雄;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以巧比戏弈,以声喻鸣桐。嗟嗟一何陋,甘用无言终!
然古有登歌,缘辞合正宫,辞出士大夫,不出于瞽曚。予言与时辈,难用犹笃癃;虽唱谁能听?所遇辄瘖聋。诸君前有赠,爱我言过丰。君家好兄弟,乡合如生丛。虽欲一一报,强说恐非衷,聊书类顽石,不敢事磨砻。
                         《四部丛刊》影明本《宛陵集》卷二十七
【说明】
    北宋初期,王禹论诗推崇白居易,力图挽回晚唐五代纤弱佻巧的风气,但没有发生多大影响。稍后西昆体(西昆体是中国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 ,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所以被嘲为把李商隐“挦”得“衣服败敝”,更被复古派的石介视为“怪”现象加以攻击。其后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昆体乃告衰歇。兴起,愈加讲究词藻,片面追求形式的华丽,诗风更坏。直到梅尧臣、欧阳修出来,才所扭转了这种分倾向。欧、梅两人之中,梅是专门用力于诗的。刘克庄《后村诗话》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洙)下。”(见《后村大全集》卷第一七四)这首《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就是从理论上提出的反西昆体的宣言,“迩来”以下几句都是针对西昆体而说的。
    诗中称述《诗三百篇》的美刺传统,这些,都和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论点大旨相同。说“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强调的是“下以风刺上”的一面。他认为诗歌之作,是“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因事有所激”,说明文学和现实的关系问题。“因物兴以通”,已接触到文学形象性的特质,较之“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就要透僻些了。
     白居易认为“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又说《离骚》比兴之义,仅能行风人十之二三,似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认识还有不足。而梅尧臣则以《离骚》直接承《诗三百篇》,把屈原彷徨抑郁的怨思,提到“愤世嫉邪”的高度。
    梅尧臣之所以能够自立一宗,为宋诗作先导,一方面由于他发展了前人的进步理论,指出了诗歌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在艺术风格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里说:“作诗列古今,惟造平淡难。”“平淡”是梅所极力追求的艺术境界。所谓“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和浅易;恰恰相反,他是主张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和高度的写作技术,表现出作品的内容。这种“平淡”风格的特点在于:意在言外,耐人寻绎。如吃橄榄,从苦涩之中咀嚼出不尽的甘腴之味;要洗尽脂粉铅华,给人以“老树着花:的美感,使读者体味之后,感受到作品强烈的感染力。
    所谓“惟造平淡难”,不仅在于炼词,也在于炼意。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语云:“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必能状难写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斯为至矣。”又说:“圣俞生平甘于吟咏,故其构思极艰。”“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刘克讲学也说他“留意于句律”,学梅的人只知道他的诗淡,而不知他“殊不草草”。苦吟而以平淡出之,平淡而有深远之意,正如王安石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见《题张司业集》),是不简单的。
    虽然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并未能完全达到这种境界,然而在唐代诗歌高度发达,成极难继的情况下,他这种主张却在诗歌艺术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南宋大诗人陆游早年就受到他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