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清 】袁枚
(2008-07-31 10:13:53)
标签:
古代文学理论文化 |
分类: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
答沈大宗伯[1]论诗书
【清 】袁枚
【注释】
[2]“先生诮浙诗”三句:浙派,清诗派之一。发端于浙西朱彝尊,形成于清中叶,重要作家有厉鹗(1692—1752)等人。励鹗,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浙派诗内容空泛,又力图以“幽新”的风格来掩盖之,并喜用僻典和代字为诗,有隔靴搔痒之病。厉阶,祸患的来由。《诗经·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3]亦雅憎浙诗:也很讨厌浙派诗。雅,素,很。杨恽《报孙会宗书》:“雅善鼓瑟。”
[4]数典:堆砌典故。《左传·昭公十五年》:“数典而忘其祖。”数,音shu (鼠)。
[5]索索然:无生气貌。庾信《拟咏怀》诗:“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6]非之:反对它;批评它。《淮南子·汜论训》:“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
[7]粹然:精辟。
[8]葛天氏之歌:葛天氏,传说中的古帝,葛天氏之歌,其辞已逸。《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9]《三百篇》:《诗经》的代称。《诗经》三百零五篇,举整数,说三百。
[10]不徒:不但。徒,但。《吕氏春秋·异用》:“非徒网鸟也。”高诱注:“徒,犹但也。”
[11]宗师:尊崇:推崇。
[12]渊源:本谓水源。引申则指事物的根源,原因。
[13]遭际:遭逢时会。
[14]天籁、人籁:天籁,自然界的音响;人籁,由人为发出的音响。《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15]今之乐犹古之乐:《孟子·梁惠王下》:“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意思是:“无论现在流行的音乐,或者古代的音乐,都是一样的。”由,同“犹”。
[16]无与(yù 预):无关。
[17]皮陆: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诗文齐名,风格近似,世称“皮陆”。皮陆诗,思想性强,多说理之作。风格近似宋诗。皮日休(?—883),字逸少,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咸道八年(867)进士。官至太常博士。有《皮子文薮》十卷。陆龟蒙(?—约881),字鲁望,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举进士不第。后归隐甫里,自号甫里先生、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有《笠泽丛书》五卷,《甫里集》二十卷。
[18]浸( qīn亲)淫:渐渐地形成。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浸淫衍溢。”
[19]燕哙:燕王哙,前320—前312在位,六国时燕王。《史记·燕召公世家》:“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之子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
[20]明七子:前七子与后七子的合称。明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世称前七子,以李、何为首,大都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嘉靖(1521—1566)、隆庆(1567—1572)期间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世称后七子,以李、王为首,继承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亦学唐而失其真。 [21]成、宏;成指成化(1465—1487),明宪宗年号;宏一作“弘”,弘治(1488—1505),明孝宗年号。
[22]狃(niǚ扭):因袭;沉溺。《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狃于蒲骚之役”。
[23]皮傅:凭着一知半解,附会其说。《后汉书·张衡传》:“且河洛六艺,篇录已定,后人皮傅,无所容篡。”
[24]搤[上取下手]自矜:扼腕自夸。搤[上取下手],同“扼腕”。
[25]“牧斋之排之”二句:钱牧斋对明七子的排斥,又太过份了。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县)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在明曾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带头迎降,授礼部侍郎。博览群籍,著书甚富,有《初学集》一百十卷,《有学集》五十卷等。牧斋抨击明七子的言论,集中在所选《列朝诗集小传》七子小传中。
[26]公安: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以袁宏道及其兄宗道、弟中道为首。因“三袁”是湖北公安县人而得名。公安派反对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要写性灵,字字从肺腑中流出。
[27]竟陵:竟陵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因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而得名。他们反对拟古,要求抒写性灵,与“公安派”基本相同,但又认为“公安派”的作品有浮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后来作品又流于艰涩。
[28]嘉与:称赞;说好。
[29]摩垒夺帜:迫近“敌人”营垒,夺取“敌人”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摩垒而还。”
[30]选则存之:沈德潜《清诗别裁》选厉鹗诗八首,并评云:“樊榭学问淹洽,尤精熟两宋典实,人无敢难者。而诗品清高,五言在刘若虚、常建之间。今浙西谈艺家,专以饾饤挦扯为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真矣。”
[31]褒衣大袑气象:比喻冠冕堂皇的肤廓论调,可以吓人,但不能服人。《汉书·朱博传》:“敕功曹官属多褒衣大袑。》”褒(bāo包)衣,大衣;大袑(shào 绍):大裤。袑,裤子的上半部。
[32]“子曰”数句:《论语·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读《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培养合群本领,可以抒发怨恨的感情;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33]《柏舟》:《诗·邶风》篇名。卫国一个臣子,被“群小”所制,怀着满腔忧愤,写了这首缠绵宛转的诗。
[34]《中谷》:即《中谷有蓷》,《诗·王风》篇名。写弃妇的悲苦无告。
[35]艳妻煽方处:是《诗·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十月之交》,是一个大夫刺幽王的诗,刺幽王宠褒姒,用小人。艳妻指褒姒,艳妻煽方处的意思是:艳妻得宠,势焰如火,一家七人,都安置了。
[36]投畀豺虎:是《诗·小雅·巷伯》中的诗句。《巷伯》是寺人孟子被谗受宫刑,发泄愤懑的诗。投畀豺虎的意思是:把那些进谗言的人,丢入豺狼和老虎之口。畀(bì蔽):给与。
[37]折衷:同“折中”。犹言取正,即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史记·孔子世家赞》:“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38]僭(jiàn荐):过,差失。
【简评】这是袁枚的“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直接交锋的一封信。袁枚并不完全否定学习古人的格律,但认为“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如果袭古人之貌,拘古人之变,就会湮没性灵,扼杀个性,成为“能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的鹦鹉。因而揭举一个“变”字,要求在继承中孕育着创新的因素,才能自抒襟抱,花样翻新,显出无穷的创造力。所以“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人学唐变唐”,乃“风会所趋”,“不得不变”,谁也阻挡不了这种“变”的趋势。这是一种辩证的进步的文学观。
引自:http://www.gaonaojin.com/city/dispbbs.asp?boardid=128&id=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