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城后街十字路口那些人和事(上)

标签:
达州 |

1993年的后街十字路口 唐富雄 摄
后街十字路口:指大北街与后街马蹄街交汇的十字路口,有叫大北街十字路口,有叫马蹄街十字路口。是以前达城较繁华的区域,商铺鳞次栉比,饮食业发达,攘来熙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街十字路口的街道是达城的缩影,道路为青石板铺就,房屋建筑多是屋檐青瓦木板房相连,一层平房居多,也有二层吊脚楼。20世纪50年代我生活在上后街,60年代生活在下后街,常与十字路口四条街道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后街十字路街口那些人和事:
上后街:凤凰头西向至大北街口,以距县署近,乡人来讼者多萃,于是又为书役群聚之所,早夜行人拥挤,颇见繁盛。茶楼酒肆、饮食糕点、糖果油米、香烛客栈连立。算命、代笔摊位生意繁忙。
20世纪50年代上后街街景:那时,大人小孩喜欢端着碗坐在自家的门槛吃饭,边摆龙门阵边看街景。张家小花狗和李家的大灰猫在对峙,居民养的鸡鸭甚而大黑猪在大街小巷奔跑,谁家的细娃儿在大街上拉了屎,呼唤大黄狗舔食清扫。有个尖尖脚老太婆,小跳着脚步,挥舞着鸡毛掸子追赶着不听话的小孙。追赶不上,小孙扮着鬼脸,学着外婆的脚步,笑嘻嘻喊起那时的童谣:“老太婆,尖尖脚,火车来了跑不脱,叮咚叮咚跳下河。”政协大门外的屋檐下,有个外号叫“真一点”的流浪汉用木棍串起自己捕杀的耗子在炙烤,小孩童们围聚在他身旁好奇地观看。“真一点”偶尔将串起耗子的木棍伸向小孩童面前逗引,小孩童们顿时作鸟兽散。不知谁招惹了李婶,她叉着腰,站在道路上骂街。间或有牛拉车路过,车把式不断挥舞着响鞭吆喝,黄牛喘着沉重的粗气缓缓前行。戴着草帽的下力人,拉着板板车(木架车)弓腰屈腿前行。贩卖各种小商品的小摊小贩,打着响器,一路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羊肉馆:位于上后街大北街转角处,店大门开在上后街。达城唯一专门经营羊肉的餐馆,门口的灶台上摆放着层层叠叠碗口大小(10CM)的竹制小蒸笼,叫羊肉格格或汽水羊肉,是四川评定的名小吃,另有奶汤羊肉(杂)粉最为有名。
羊肉馆的前身是李姓面馆,夫妻经营,杂酱面特别香,面店门口摆放着一个大盆钵,盛装着按片经销的大片水八块(红油鸡片、红油猪头片、麻辣肺片),先买的拈大片,后买的拈小片,卖完拈完。有一个提篮卖小百货的小贩,是面店的常客,进店就喊:“来一碗小面(素面),带黄带壮带青带宽”!面店所有能“带”的喊完。带黄即水面要硬,呈黄色,带壮即壮实丰富,带青即青菜叶,带宽即汤要多。吃面时,他将桌上陶瓷小壶内的酸醋尽情倒入面汤中,埋下头一口将面汤喝完,再呼拉几口将面条全部吞入肚中。
1956年公私合营,李姓面馆改为“后街饭店”,经营餐食,1964年改为羊肉馆。李姓面馆老板李光忠、特二级厨师陈良玉、钟发彬、任启富曾先后出任过羊肉馆经理。那时,达城人不怎么喜欢吃羊肉,嫌有羊膻味。羊肉馆自己宰杀羊肉,肚腹中的原料只留用羊肝、羊肚,其他肚腹材料全部弃用。


拜哥在小北街一个有天井的小院巷居住,不时邀请朋友喝酒相聚。他们谈笑风生,打着酒嗝,有的拉开了喉咙演唱。被邀请者,有会拳脚功夫的好汉,自誉南侠、北侠,也有自誉刘伯温、赛诸葛的雅士。经朋友介绍,我有幸成为座上宾。那时,物质匮乏,生活用品定量供应,凭票证购买,拜哥招待朋友,不缺酒肉。酒足饭饱后,朋友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好拜哥,李大侠,孟尝君!拜哥笑得合不住嘴,享受着朋友们的恭维与尊敬。
有一天,我去拜哥家有些早,听见拜哥正呵斥自己的老婆:“快将箱子中的玉镯拿去寄卖店抵押换钱”。拜哥为招待朋友,开始典当自己的家产。听见典当这些话,我心中有些酸。
改革开放后,我下海经商,离开了拜哥及拜哥的朋友们。20世纪90年代初,蔬菜门市租赁经营服装。拜哥退休享受养老金,爱人在纺织厂工作,有一个儿子已参工,生活应算滋润。但家中已无啥可去抵押典当,再也无法招待朋友们。朋友们作鸟兽散,拜哥没有朋友作陪,没有欢笑和阿谀,很是戚然,忧郁之中撒手人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后街十字路口那些人和事:
下后街:起于大北街止于鹅市巷口,另有止于陈公祠巷与桑树巷的说法。
20世纪50年代下后街街景:下后街民房小巷较多,青片砖建成的封火(防火)墙。巷内有不少的院落,有露天大院,也有室内小院,径深长,院通巷,巷通院,相互连通,犹如迷宫一样,初来乍到的人,若没有人指引,还真的走不出来。下后街有一个小巷叫老盐店,因解放前曾是周学成开的盐库,可存放四五十吨盐巴,故名。上后街下后街的小伙伴爱在这些小巷内玩藏猫猫的游戏,不易被发现,感觉无趣,就自己喊叫“我藏在这里,快来捉我”。

洗衣妇虽属引车卖浆之流,但中国不乏洗衣女的故事: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信”指汉初三杰之一大将军韩信,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一饭千金”。
下后街我有几个小学同学的母亲以洗衣为业,家住老盐店巷向崽儿的母亲就是一位洗衣妇,遗孀,靠自己的辛劳养育着四个子女。向崽儿与我和另一个同学仿三国“刘关张”桃园结义结拜为兄弟,谁若欺负我们其中一个,三人必定抱团帮忙。班里的“大将”即打架之王不敢招惹我们,友好地封我们为“二将”。我们去向崽儿家玩耍时,他母亲总会留我们吃饭。
(未完待续)